正所谓“名正言顺”,朱元璋杀蓝玉,理由也是足够充分的。
蓝玉案被视为朱元璋时代,朱家江山隐患的最后一次终结,因为在蓝玉案爆发前,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皇位只能传到太孙朱允炆手中,借着蓝玉案,大明开国的那批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坐蓝党而死者:傅友德、曹震、张翼、朱寿、何荣、詹徽、傅友文......身已故而追坐爵除者:桑世杰(其子敬坐死)、孙兴祖(其子恪坐死)、何荣(其子荣、贵、安皆坐死)。”
蓝玉案本身的蓝玉之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蓝玉案所谓的“蓝党”。
杀蓝玉,朱元璋是能拿出理由的,那就是在大胜归来后,蓝玉强行破关,自己作为大将却毁坏边城,其次就是染指北元王妃,导致北元王妃自杀身亡,这一切,《明史》是写得清清楚楚的: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
后人觉得,蓝玉即便真的做了这些事情,被赐死都是有些过分了,但实际上,过分或者不过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杀蓝玉,必须要“师出有名”,只要有一个理由,朱元璋就能顺着理由非要杀,什么丹书铁券,也没用。
其实光杀一个蓝玉,朱元璋不会被骂,又或者说,不会被骂得更惨。
在蓝玉之前,不是没有功臣陨落,朱元璋执意废丞相,数年之间,设局一锅端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而这四个人,是最为主要的人物,他们被灭掉,意味着皇权的正式闭合。
废丞相之后,朱元璋就注定了会被骂,因为朱元璋破坏了自古以来的“政治默契”,他取消了相位,也取消了这种对皇权的牵制,这不是贵族和世家所想看到的,可朱元璋和一般的贵族皇帝不同,他不怕被骂,因此做了。
关于“胡惟庸案”,朱元璋也给出了“理由”,那就是胡惟庸私下沟通北元准备造反,胡惟庸还想自己取代朱元璋当皇帝。
这个理由的“可信度”看起来实在是太低了,胡惟庸一个文臣想要在朱元璋这种武功皇帝手下拿走江山,可行性就先不说,胡惟庸真的会这样想吗?
但正史上,朱元璋给出的理由上,就是白纸黑字这么写着的。
胡惟庸后,李善长也没有幸免,多年之后被“翻案”,说李善长也牵涉其中,最后退休多年的李善长全家被连坐,说到底,李善长这位朱元璋曾经的“老师”如此下场,处罚是过分了的,但朱元璋,根本不怕别人说。
几年之后,朱元璋故伎重演,杀了蓝玉。
蓝玉的生死,是跟着局势波动的。
朱标活着的时候,蓝玉就可以活着。
首先蓝玉和朱标有亲戚关系,朱元璋把江山给朱标,也要给朱标留人,其他的将领不好说,但是蓝玉是大明立国后提拔的,其中朱标监国多次,是蓝玉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这种关系,对朱标的帮助很大。
可以这么说,只要朱标不死,蓝玉即便是做出了两倍朱元璋所说的罪行,蓝玉也不需要死。让蓝玉死的,不是朱元璋的“心情”,而是蓝玉的罪行和证据,只是这种罪行和证据没有相应的“律法”,决定如何判处的,就是朱元璋。
可惜的是,朱标死了。
朱标的死影响是很大的,朱元璋一生坚毅,但思想里的嫡长子掌管家业很根深蒂固,偌大个江山发展起来了,但嫡长子说死就死,他儿子还不少,一切都有了变数。
朱元璋选中了朱允炆,这是无奈之举,也必须要做,不能让江山到了支脉手中,可是朱允炆,没有监过国,也没有施过恩。
如此一来,蓝玉就危险了。
所以在蓝玉北征胜利归来后,朱元璋立马查出了一件大事情,跟当年胡惟庸造反案不能说极其相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举报蓝玉要造反,而且有团伙,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锦衣卫是什么样的存在?
那就是朱元璋的个人法堂,这个法律是什么标准,由朱元璋说了算。
只杀蓝玉不可怖,可怕的是,朱元璋又撒开了大网。
根据锦衣卫收集到的资料,蓝玉等人准备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外出巡视的时候发动政变起事,这一次连“秘密书信”都没有了,蓝玉案涉及了几乎朝廷的高级官员,在具体点,就是“元从功臣”,比如《明史》是这么说的:
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谓丞相惟庸也。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蓝玉案,以两个党,蓝党、胡党为派别,把“元功宿将”一网打尽,所以蓝玉案里面的蓝玉本人,他的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以蓝玉行为、人格、逻辑来组织成一个合理的事件,譬如造反,而后再以造反的因由,把一些人全部打下水。
后世也有人说,朱元璋从没有“滥杀”功臣,那些被杀的功臣,那是因为他们该死。
但事实上,这种观点的背后,是对朱元璋“个人法律”的一种认可,何为朱元璋的“个人法律”?
那就是明太祖杀功臣时所说的理由,和他对功臣所利用的处罚,那都是没有“公法”可依的,都是朱元璋一人之言。
为什么胡党、蓝党,都是以“谋反案”为主要原因?
那就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人,有“丹书铁券”,可丹书铁券有一种情况是绝对不保的,那就是谋反不保,因此谋反案这个大帽子,是对朱元璋丹书铁券的一种抵消,这种手段,古代皇帝经常为之,到朱元璋这里,并不新鲜。
蓝玉案还牵扯了“傅友德”之死,可关于傅友德的死,正史根本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根据明朝的一些史料来看,傅友德被赐死,是因为他提出还要“赐田”,让朱元璋感到他又侵占百姓的权益,从而赐死傅友德。
如果是真的如此,那朱元璋倒是一个伟大的布衣皇帝,但问题是,再看看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定下的“福利制度”,这种堪称“养猪”式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极度剥削之下的,因为皇室的享受,肯定要百姓负重前行的。
假使傅友德真的因为这个原因而死,那只能说明朱元璋不能与人共富贵,他只愿意把富贵给自己家人,更没有保护百姓的权益的说法,所以这个说法漏洞太大,不应该成立。
而另一些史料对傅友德的死记载更直接了当,那就是“牵涉”蓝党。
这个理由,直接让傅友德命丧黄泉。
这个还不是最狠的,在两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大明的开国六国公之一冯胜,是正史被承认被朱元璋“无罪赐死”的功臣,所谓无罪赐死,那就是连罪名都懒得搜罗了,直接赐死。
朱元璋不怕被人骂吗?
或许应该认为他在这种主宰他人命运的畅快下,已经完全入迷了,世人对他而言,言论并不可怕,因为没人敢当着他的面来说,可他,却能一个眼神主宰任何人的生死。
总而言之,洪武功臣的祸因来自于朱家局势的变化,这才是朱元璋永恒的底线,而朱元璋走的路线,类似于曹操,却比曹操更彻底:
我不怕天下人骂我,我怕天下人还有力气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