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由于太子早逝,所以传位给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孙子的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发展,减轻刑罚,极力压制宦官干政且体恤民情。
但一步错步步错,对于分封制度他非常反对,对于削藩非常的执着,在多次削藩均获成功以后碰上了最后的硬点子,自己的叔叔朱棣。
在听说朱允炆打算削藩以后,姚广孝立马通知了朱棣要其早作准备。朱棣不允,但心中已经在暗暗留意这个自己昔日的侄子的变化。
直到各被削藩的藩王都到他这里求救的时候,他才明白过来,这个侄子真的要不顾念昔日的清分了。毅然起兵造反,经过海津镇,将其改名为天津,立下志向:“此乃天子经过的渡口”。成功后扩建渡口成为如今的天津城。
清明政治下的独裁
明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在应天府,洪武三十一年继皇帝位,改年号为建文元年。年仅21岁的建文帝,虽不像爷爷那般能够熟练把控,但长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手下大臣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都是太祖皇帝为其留下的能悉心听取意见的大臣。
在这些精明能干的大臣辅佐下,建文皇帝虽年幼,但也算得上精明能干。在齐泰的建言下,放宽对于囚犯的惩罚,对于宦官干政的问题也进行了解决,最重要的是对于百姓也善加体恤,民众对于这样一个能治世的皇帝也是由衷的钦佩。
终究是年轻。在看到自己统治下的王朝变得欣欣向荣同时,建文帝却也看到了自己的叔叔们统治的领地是不直接受中枢管辖的。一股危机意识陇上心头。在曹国公李景隆的撺掇下,竟是动起了削藩的主意。
各地藩王对于皇帝的削藩举措开始是没有抗拒的,因为天下本来都是皇帝的,回到起点未尝不可。然实际削藩以后才得知,所有的藩王都将被贬为庶人。还没反应过来的藩王们就这样落进了这样一个大陷阱,欲哭无泪。
过犹不及后悔不及
在朱允炆庆幸地方叛乱的隐患会彻底消失之际,一股真正的危机的到来,才让他真正慌了神。在削藩的最后关头,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打着“靖难之役”的名义朝应天府的方向打来。
原来藩王们对于皇帝的削藩举措非常不满,求救无门,终于向先帝除了太子之外最器重的燕王朱棣求救。朱棣听闻了皇帝真的不顾叔侄情谊要削藩,加上手下的谋士也都提前澄明过削藩的危害,燕王终于决定,要让自己的这个侄儿,收回削藩的旨意。
朱棣手下有一个谋士名叫姚广孝。在朱棣打算靖难的时候,其毅然决然站了出来。建议朱棣先攻取南京作为根据地再做后图。朱允炆得知南京会被攻打,于是便临时任曹国公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守卫南京。但朱棣手下姚广孝建议轻骑突进快速夺取南京,南京将要告破。
由于害怕战败的消息传到皇帝耳中会被皇帝兴师问罪于是就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的李景隆,没有被朱棣杀害,反而被加官进爵。各地官僚以及朝中大臣得知,纷纷都有了向燕王朱棣俯首称臣的言语流传。
立下志言当实现
南京被破的消息传来,朱允炆震惊加惶恐。于是对投降抱起了幻想。先帝旧臣当然不能同意,昏了头的建文帝将反对的臣子流放。彻底寒了朝堂众臣的心。果不其然,短短四年时间,朱棣便取代了朱允炆做了大明皇帝。而这时的朱允炆还相信着这只是叔叔不想被削藩而已。
殊不知朱棣攻打南京时经过一个叫海津镇的港口小镇时,便已经放言:“这是天子经过的港口,改名天津。”由于早早立下此志向,麾下众将领才更加尽心竭力辅佐,因为人都害怕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号。师出有名确实是需要的。
朱棣手下谋士的精明能干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的明成祖本人如果没有当皇帝的志向的话,那没有说的,肯定会被打败。因为要以燕地一地之力对抗举国而来的军事力量,除了兵士勇猛之外,还需要让手下人看到将来可以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希望。
参考文献:《明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