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篡位迁都北京留下哪些神迹,《永乐大典》真品藏在故宫墙里吗?

朱棣篡位迁都北京留下哪些神迹,《永乐大典》真品藏在故宫墙里吗?

本栏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导读

不顾强烈反对,为何朱棣执意迁都北京?

《永乐大典》原稿遗落之谜,嘉靖抄本为何飘散世界各地?

邵圣懿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朱棣执意迁都北京,反对无效

今天继续讲永乐大帝朱棣,之前分享了很多朱棣为了强化、巩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合法性所做的事情,从篡改历史到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那对于朱棣来说,还有一件事是他放不下的,就是在南京这个地方当皇帝,总归有点担心,为什么?因为皇位是篡来的,毕竟不正当。虽然看起来天下归心了,但是在南京这个地方他统治根基不稳。在人心向背的问题上,他自己也不能够完全放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案,那就是迁都北京。因为北京是他大本营,就是是他老巢。朱棣就是“燕王”嘛,20岁就到北平,就是北京来就藩了。所以对于他来说,如果能够迁都北京,他的统治根基就非常稳固了,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了,我说了算。

另外迁都北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尽可能解决北方的边患。因为当时明朝面临的最主要外部危机就是蒙古人在北方边境的进犯骚扰,而朱棣是一个非常硬气的皇帝——从做皇帝本身来说,他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所以他想的办法就是我只能打服你蒙古人。要北伐蒙古的话,显然以北京为根据地、大本营,就比从南京出兵要合理得多了。因为你把这大本营前置了,推到了对方的地盘附近,这样的话补给线也变得更短了,从军事上来说更有利。所以这两方面的考虑,促使朱棣下决心要迁都北京。

朱棣(剧照)

当然了要迁首都这是千头万绪的巨量工程,而且要花费巨量的国帑。所以当时很多官员是反对的,不过对于官员来讲,恐怕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小算盘,因为南方日子当时过得很安逸,你想江南已经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了,在南京这个地方当官,我自然是很舒服的。我跟你朱棣跑到北京去开荒拓野,还要喝西北风,没人愿意,所以当时反对的意见是不少的。

但是朱棣心里边,迁都北京是他一个心结,因为要稳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变成了他的一个命门。谁要是敢反对迁都,马上就拖出去一顿打屁股,反正明朝这些言官也都不怕被打屁股。还有更狠的,当时有一个叫萧仪的官员,就上书言词激烈的批评朱棣迁都的决定,最后朱棣龙颜大怒,直接把他下狱,最终砍掉了。这就是朱棣迁都,这件事是说一不二的。

02

修故宫通运河,影响至今

为了迁都北京,首先就要大兴土木修皇宫,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紫禁城、故宫是明朝开始修建的,1420年正式竣工,所以今年正好是故宫落成600周年,故宫的落成完全是归功于朱棣。

另外一方面,既然把大量的人口迁到北京去,北京这个地方人吃马喂的粮草要解决,所以当时必须要通漕运,就是通运河,这也是朱棣做的泽被后人的一件事情,把南北方的漕运,也就是运河的运输完全给它打通了。

另外就是北京今天城市的基本模样,大家知道方方正正,其实就是跟最初朱棣定都于此的时候的规划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有些到北京的朋友会发现,北京的城市地名有很多跟“门”有关系——西直门、东直门、安定门、阜成门、德胜门等等。这个其实就是当时明朝的北京城墙上真实存在的城门,当时这城门叫“内九外七皇城四”——内城是九个城门,外城有七个城门,皇城是四个城门。

另外大家打开地图看北京的二环,实际上就是以当时明朝的城墙——内城城墙和外城城墙的基础上、轮廓线上造起来的一个城市快速路。当然由于是内城、外城墙共同营造的基础,所以导致北京二环造型是一个“凸”字形,而不是一个城墙传统的四四方方的“口”字形。因为外城墙,大家看南边这一圈——广安门、广渠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等等,它明显要比北边的内城城墙要大出一圈来,因为外城城墙是后修建的。

在永乐大帝迁都北京的时候,只有内城和皇城,外城城墙是一直到了嘉靖皇帝年间由于边患严重又修的。但是当时由于国库已经亏空了,所以修不起一整圈了,修了半圈。所以导致北京今天二环,在外城城墙基础上造的南边的部分和内城城墙基础上造的北边的部分,它大小是不一致的,造成了一个“凸”字形。这就是明朝的定都北京对于今天的首都北京,很多结构重要影响的存留。

另外永乐迁都对于当时明朝基本的社会结构,在地理上做了一次调整和再平衡。

在朱棣迁都之前,说实话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乃至政治中心都已经在南方了,而且朝中当官的官员更多的也都是来自南方。但是伴随着朱棣的迁都,大量的人口、资源都进入到了北京,所以使得北京的经济地位、文化地位和重要性都迅速的提升起来了,使得南北方重新又渐渐地平衡起来,这样的一种影响到今天仍然存在。

03

朱棣天子守国门,子孙后代不大行

但同时朱棣迁都北京,对于他之后的明朝历史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他的这些子孙,就是之后明朝的这些皇帝,因为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叫“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朱棣是一个军事大家,打仗一把好手,雄才大略。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五次亲征漠北,打得蒙古人比较老实。但在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总体上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军事上没再出过他这样杰出的军事家。所以在北方的这种边境和领土不断的被蒙古蚕食,导致北京离前线就非常近了,最终造成“天子守国门”这样的一个局面。

明朝版图

这“天子守国门”,如果你天子是像朱棣这样的大军事家当然没问题,但如果皇帝是个怂包,这就有大麻烦了。

最典型的戏剧化的就是“土木堡之变”,就是到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被大太监王振怂恿,自己御驾亲征。结果军事才能一塌糊涂,被蒙古人活捉了。皇帝被蒙古人活捉,导致蒙古人带着皇帝到北京城下来要挟开城门。最终幸亏在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和今天说相声的于谦同名——带领之下打出了漂亮的北京守卫战,算是保住了首都北京,也瓦解了蒙古人的进攻。

但由此还带来一大麻烦,就是先前这皇帝朱祁镇没死,后边他弟弟朱祁钰又临时被扶正登基了。最后朱祁镇还被蒙古人给放回来了,这完了,朝中两个皇帝怎么办?于是朱祁镇和朱祁钰上演了一出夺位大戏,最终还有“夺门之变”。

如果各位有兴趣给我们留言,咱们下次可以专门来讲讲明朝这些皇帝,乱七八糟的事实在太多了。

但是由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客观上造成了之后明朝的这些君王经常是面临“天子守国门”的局面,面临很大的挑战。当然这不能怪朱棣,因为朱棣自己太能干、太能打,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越来越草包,这是一个后话。

04

永乐大典原版失踪,抄本亦稀世珍宝

好,这就是关于朱棣迁都北京。最早的小算盘、小九九可能是想稳固自己的统治,但是最终对明朝乃至对今天我们生活的影响一直延续下来了。

除了迁都北京,还想说一件事儿,就朱棣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修了一套大书——《永乐大典》,这个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因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叫“盛世修书”,就是说当你修这样的一套大书的时候,证明你所统治管理的朝代是政治比较开明、文化比较昌盛的,“文治”到达了巅峰。所以在朱棣登基称帝之后,马上要求编纂这样的一套集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的书刊典籍,把它们造册在一起变成一本大的百科全书。

另一方面也是朱棣自己现实的需求。他特别勤勉,每天亲理政务,除了理政之外剩下时间都用来学习。如果他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疑惑,他就喜欢从古人的智慧当中,就是从历史的典籍书刊当中去找答案,所以他也希望编纂这样的一套百科全书,其实就是成为自己执政的一个大的资料库。

此外当然还有一层考量,就是有点私心了。因为我们知道朱棣作为篡位谋逆的皇帝,批评他最多的、对他最有意见的就是这些崇尚儒家礼教的文人们。我现在一方面是用文治——修书这样的方式来拉拢这些文人们,你看我重视文化工程的建设;另外一方面给你们找点事干,你们好好的去修你们的书,我就踏踏实实当我的皇帝,省得你们这些文人一天到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想着怎么弹劾我、批评我。这是永乐大帝朱棣的一点小私心。

所以综合这几方面原因,就开始修这样的一套大典。最终历时六年成书,总共是写出了11,095册、22,877卷这样的鸿篇巨制。《永乐大典》总共字数是3.7亿字左右,什么概念?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每本大概都是七八十万字,所以四大名著加起来不到400万字。《永乐大典》这一套书字数上来讲相当于一百套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这样的鸿篇巨制。其中既包括了那些经典的像四书五经,又包括了民间搜罗来的各种文章、典籍、书册都在里边。在没有电子储存的年代真是很难想象,那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的瑰宝。

可惜在成书之后,朱棣之后的各位明朝皇帝对《永乐大典》都不太感冒,他们都不像永乐大帝勤勉。唯独一个人例外,就是第十一个明朝皇帝——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完全不是因为勤勉才去学《永乐大典》——嘉靖自己是多少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一个皇帝。他毕生唯一的梦想是长生不死,所以天天在宫里练仙丹,他去翻《永乐大典》是去找那些长生不老的秘籍和炼丹的偏方,但是阴差阳错就此对《永乐大典》做了一个保护。

因为正好在嘉靖年间,宫中一次燃起大火,差点把《永乐大典》给烧了。后来嘉靖一想不行,《永乐大典》是个孤本,也就是说只有这一套原版。这很危险,如果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套书就没了。于是在嘉靖朝组织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手抄,做了一个嘉靖抄本,正是因此《永乐大典》有了两套——一套原版、一套嘉靖抄本。

但是到了今天,这永乐原版就完全湮灭在历史当中了,一册都找不着了。有猜测说是给哪个皇帝陪葬的,也有说是藏在故宫的某堵墙当中,不管怎么说,今天一本都找不着。所以今天全世界能看到的《永乐大典》全是嘉靖抄本,而且这存世量非常小——原书一万一千多册,现在存世总共400多册,不到原书的5%。《永乐大典》在过去三四百年间不断的流失损毁,这是特别让人痛心的一件事情。

其中一部分当然是外国侵略者文化掠夺走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另外一方面也存在监守自盗的现象,就是有据可查,在清朝这套书是存在翰林院当中,但是翰林院这些文官、编修们,本着“窃书不能算偷”的精神,不停的中饱私囊,把《永乐大典》的自己偷回家,偷两册、偷三册。于是这套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存世量在减少,到了今天只有400多册,这事儿非常遗憾。也正是因此,《永乐大典》7月初两本嘉靖抄本在法国拍出了天价,这正好是咱们开启系列的一个由头,兜兜转转又说回来了,首尾呼应。

好,到这儿咱们永乐大帝朱棣系列暂告一段落,这次主要讲的是他篡位谋逆,以及由此带来的要强化自己统治合法性,抹掉自己谋逆事实这一系列的故事。如果各位对他感兴趣,咱们以后可以接着讲朱棣,因为朱棣身上的事儿很多,包括明朝其他的皇帝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典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城墙,明朝,故宫,永乐大典,真品,迁都,朱棣,北京,南京,消息资讯,嘉靖,永乐大典,永乐大帝,朱棣,北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城墙,明朝,故宫,永乐大典,真品,迁都,朱棣,北京,南京,消息资讯,嘉靖,永乐大典,永乐大帝,朱棣,北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城墙,明朝,故宫,永乐大典,真品,迁都,朱棣,北京,南京,消息资讯,嘉靖,永乐大典,永乐大帝,朱棣,北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