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阳的鼓噪之声震地响起,惊破了长安城的霓裳羽衣曲,昔日歌舞升平的大明宫人心惶惶,杨贵妃的绝世美貌都无法让明皇重新展露笑颜。
繁荣的大唐王朝遭遇了最大的统治危机,大唐的统治从这一天开始走下坡路,盛唐的荣耀从这一刻起不复存在,而掀起这场可怕危机的人,是明皇最为宠爱的臣子安禄山。
如果不是大唐皇帝李隆基的宠幸,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平庸普通,甚至连生计都要发愁的胡人,明明是李隆基给了安禄山一切荣耀、权势、地位,可为什么安禄山还要起兵造反、恩将仇报呢?
安禄山——从平步青云的宠臣到覆灭盛世的逆贼
安禄山出生于西域康国,若非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安延偃,他便是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蛮荒之人,但是终究是一个胡人,万国来朝的长安城虽然包容开放,可安禄山却始终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以和后父生活在一起为耻。
年少时期颠沛流离于九藩之间,为了生存,他学会了六国语言,也养成了圆滑桀骜的性格。长大成人之后,他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安延偃的家,当了个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甚至有时候还要干些小偷小摸才能维持生活。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公元732年,安禄山在幽州地界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逮了个正着,张守珪武将出身,常年与胡人打仗,一看抓到的是个胡人,就下令将安禄山乱棍打死。
安禄山听到张守珪下令心慌不已,急忙高声喊道:“大人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吗?为什么要把我打死呢?”
张守珪一听这人豪言壮志,就给了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去抓逃跑的俘虏,只要能抓到,就提拔他为偏将。
安禄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张守珪也如约让安禄山做了偏将。
安禄山作战骁勇,为人圆滑聪敏,而且还精通六国语言,深得张守珪的信任,后来还被张守珪收为了义子,凭借义父的关系和赏识,他很快就触及到了大唐政治圈上层。
他善于察言观色,为人又圆滑老练,借着贿赂,安禄山迅速和政治权力中心的那些官员建立了深厚的“钱权友谊”,其中便包括唐玄宗的宠臣李林甫、张利贞、裴宽等人,凭着与这些人的关系,他也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
安禄山深得唐玄宗重视离不开前朝官员的夸赞,当然也离不开后宫宠妃的枕边风,有一种说法是安禄山给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做了干儿子,杨贵妃甚至还为这个干儿子举行过洗三仪式,笼络了前朝后宫,安禄山自然能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
天宝六载,39岁的安禄山被唐玄宗任命为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权倾朝野,对待玄宗更是极尽谄媚之能,体重达三百三十斤,还能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而且动作能快的像旋风一样。
安禄山是个才艺双全的臣子,而唐玄宗又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文青皇帝,两人一见如故,再加上周边人的各种夸奖,唐玄宗自然是对安禄山宠信有加,一路将安禄山提拔到了河东节度使的位置,甚至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亲上加亲。
从一个为生计发愁的小混混到大权在握的帝王宠臣,安禄山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都是唐玄宗给的,怎么说安禄山都应该对唐玄宗誓死效忠才对,怎么就闹到了后来的局面,皇帝亲手提拔的忠臣怎么会成为开元盛世的终结者呢?或许还要从安禄山的屡次升职说起。
安史之乱——烈火烹油免不了引火烧身
安禄山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胡人一路走到了身兼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的鼎臣,他的政治之路可谓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风头无量自然也会引人嫉妒,更何况安禄山所处的是斗争激烈残酷的官场。
他一个毫无背景家世的胡人,就算深得帝王宠信,难免也会遭人排挤。
更何况利欲熏心,权欲从来就是扭曲人性最为猛烈的毒药。手握重权的安禄山开始骄傲自满,渐渐地不再把那些曾经提拔他的、帮助他的臣子放在眼中,甚至公开和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作对,由此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也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李林甫退休之后,杨国忠成为了宰相,为了除掉安禄山,杨国忠向皇帝进言,说是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苦于没有证据,皇帝并没有把杨国忠的话放到心上,只觉得是“将相失和”,一笑了之。
杨国忠不死心,再次进言:“陛下,您召安禄山入京,他一定不敢前来。”
尽管皇帝信任安禄山,然而毕竟身处高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皇帝依言下旨召安禄山入京,杨贵妃得知消息之后立马写信告诉安禄山实情,安禄山于是火速进京。
他拜倒在唐玄宗的面前,痛哭流涕:“我就是一个胡人,没有文化学识,陛下您多次提拔臣,杨国忠心有不满,他想杀了我啊!”
这一哭一闹再加上贵妃的枕边风,安禄山安然无恙地回去了,但是和杨国忠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也为后来安禄山打着“讨伐逆贼杨国忠”起兵造反的事情埋下了祸端。
安禄山要是只得罪了宠臣也就算了,反正将相失和更有利于平衡大臣权力,加强皇权,安禄山未来的荣华富贵还是能得到保障的。
最重要的是,安禄山得罪了一个他最不该得罪的人,那就是当朝太子李亨,这也成为了安禄山不得不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安禄山到长安拜见唐玄宗,唐玄宗让安禄山拜见太子,安禄山或许是为了讨帝王欢心,或许压根就瞧不上势弱的太子,直接对着皇帝说了一句:“我只知道陛下您,并不知道太子是干嘛的!”
安禄山说完之后,唐玄宗假意训示了一番,说太子是自己的接班人,不得无礼,安禄山才装装样子给太子行了个礼。
这话自然是让唐玄宗十分开心,可是却惹恼了太子,安禄山这一句话可以说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毕竟当时的玄宗玄宗年事已高,皇位迟早是李亨的,李亨表面上不显,心中估计已经想好以后让安禄山怎么死了。
朝臣不待见他,储君也不喜欢他,安禄山未来的日子都不会好到哪儿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彼时的安禄山并非没有成功的资本,安禄山手握着三镇兵马可以称得上是帝国的绝对精锐。
于是在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了安史之乱。一路上他势如破竹,建立了伪燕政权,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他一生的光辉与荣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消失的。
身败名裂——悲剧的造反者
安禄山的造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迫不得已之下的自保。
毕竟安禄山是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到政治权利的中心的,这就注定他会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作为一个毫无背景又惯会讨人欢心的角色,他自然可以得到皇帝的宠信,但是只要投身政坛,他就注定躲不开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各方势力,更可怕的是,他稍微不注意就会万劫不复。
早年间小心翼翼是为了爬得更高,后来位高权重,哪里还愿意忍气吞声,过度膨胀的个人情绪让他越来越不愿意顾及那些权臣势力,他的行为处事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这一切都把他推向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路。
其实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彼时盛世的歌欢舞乐掩饰着内里的腐朽和混乱。
节度使这一官职的设置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地方拥兵自重必定会威胁中央权力,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安禄山不反,也会有别人反,安史之乱不是偶然。
那时的唐玄宗也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锋芒与锐气,当年意气风发的君主如今成为了个听到兵戈之声仓皇出逃的老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阴谋算计也在无形之中酝酿着一场政治风爆,终于,在安禄山的作用下,爆发了。
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但大唐王朝还是风雨飘摇地再次支撑了起来。而谋反成功,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政权的安禄山,躲过了政敌的算计,躲过了太子的记恨,却没能躲得过自己的亲生儿子的野心。
因为身体肥胖,安禄山常年身患疮疖之症。晚年病状越来越重,导致他后来双目失明,身体长满了块状毒疮。
因为身体的疼痛,安禄山的脾气越来越大,对身边的人动辄打骂,这让他身边的人很不满。
也正因为此,给了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问鼎高位的机会,在权力面前,亲情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安庆绪鼓动一直照顾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杀死安禄山,彼时的安禄山只来得及喊出一句:“是家贼......”
那一天,是正月初一,全家团聚的春节,安禄山却死在了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的手中。
安禄山死后,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没多久就被唐王朝平定下去了,但是,盛唐的光景,也在这场叛乱中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