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宋状元汪应辰为 “永嘉学派”奠定基础

南宋状元汪应辰为 “永嘉学派”奠定基础

转载 南宋状元汪应辰为 “永嘉学派”奠定基础

汪氏通谱资讯

2023年2月4日09:26江西

南宋状元汪应辰为 “永嘉学派”奠定基础

作者/汪丽萍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前后,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应辰与世长辞,享年59岁。汪尚书之功勋众所诸见,太上皇赵构念及其劳苦功高,文采斐然,下诏: 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汪应辰赠少师,玉山开国侯;其夫人喻氏封为齐囯夫人。孝宗皇帝圣驾屿北昭福寺真如轩,祭奠为国家操劳一生的汪尚书。

张栻代表朝廷写了一篇祭文张贴灵堂,“端明殿学士尚书汪公之灵,呜呼!公之盛名,盖四十余年,有黄钟大吕,归然在悬,使未考击人之望,人亦知其为众乐之先,惟平日之所履舟……"这是太上皇对应辰一生的褒奖。祭文肯定了汪尚书卓越的功绩, 有 “黄钟大吕的庄严、和谐,气如古典乐章”,是最崇高的赞誉。

汪应辰的灵堂四周,铺天盖地的花圈,如泣如诉的挽联……汪应辰是南宋大儒赵鼎、胡安国、吕本中、张九成、喻樗的弟子,理学的正宗传人。孝宗皇帝代表南宋朝堂,更代表皇家怀有内疚之心来到屿北汪尚书灵堂,当瞻仰状元遗像和太上皇书写的对联,皇帝泪湿龙袍,对汪尚书不是点点滴滴的回忆,逝者为大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十年来,汪应辰一直是铮铮铁骨、铿锵有力。位居朝中高官,光明磊落;下地方为官,廉洁爱民。他治国豪言、治学演讲,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正如名臣陈俊卿所言: “绍兴年间,圣锡(汪应辰)发出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以三国孙吴为例分析,应辰强调:然孙氏之吴,未尝有淮南尺地也,亦仅足以自受。魏文兵至瓜步,则淮已不守矣,而卒不能渡江。至于上流之地,万一敌据之,则鲜有不得志者。盖其瞬流而下,通行无累,若高屋建瓴而莫之御也。圣锡还分析了襄阳一带防御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五大方面的问题……”

楼钥总结: “天下学者尊敬汪公,太山北斗之望,一代真儒魁天下。”魏杞感叹: “汪尚书为朝野方方面面到位,难得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可惜早走了二三十年......”名臣又谈起汪尚书的学术,一致认为 尚书的学术,当今第一人,终其一生之宦游,早已形成 “厚积薄发,穷心思索”的治学思想。汪尚书并以 “体究涵养,躬行日用”的理学思想完善自身,学界一致称其为 “玉山先生”。喻樗回忆说: “已故宋诗人王庭珪生前称应辰为当代伟人。”

百来位名臣先后赶到,大家一起缅怀这位杰出的国家功臣---汪应辰。

杨万里送來花圈,挽联写着: “玉山山下汪端明,年才十八第一人。” 并称: “汪公一生力行君子之道,文坛、政坛刻下他丰功伟绩。”

尤袤挽联: “长恨古人少,斯人又作古。”他见尚书遗像,身心剧烈,伏地痛哭。他的«梁溪集»第三十九卷有多篇怀念尚书汪端明恩师诗词以及散文,记述汪尚书一生著作丰盈,多的数不清。时下,轻舟远去,近事忧虑;只望尚书走好,放下心中挂虑。

吕祖谦二首挽联甚为感动: «端明汪公挽章二首»一: 四海膺门峻,亲承二纪中。论交纵父祖,受教自儿童。山岳千寻上,江河万折东。微言藏肺腑,欲吐与谁同。 二:異時憂世士,太息恨才難。每見公身健,猶令我意寬。彫零竟何極,回復豈無端。此理終難解,天風大隧寒。

朱熹挽聯:«挽汪端明三首»並书写 «祭汪尚书»文: “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巍乎其嵩岱之雄峙,浩乎其若沧海之涵渟。”

韓元吉前来灵堂哭祭,他的挽联:«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联二首»。

周必大总结一句: “玉山汪公,名重天下。”并写下«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一,诗曰: 刻意追元祐,斯文未丧予。前生陈正字,今代传中书。太未分携晚,东胶觌面初。追思二十載,痛哭淚盈裾。二,诗曰:性与天真合,心惟圣处求。有书皆默记,无事不冥搜。相业期黄发,祠官恃黑头。为霖几人望,谁料倏成休。

范成大亦有挽联 “正心诚意,公正至诚”。

汪尚书体面走完了一生,生前行为毫无瑕疵。这位伟大学者的离世为何如此震惊朝野?状元公与 “永嘉学派”又有何渊源?

第一节 汪应辰的成长概述

汪应辰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省玉山县),宋重和元年(111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玉山汪坞,父汪资深(赠通议大夫),母鲁氏(追封淑人)。汪应辰初名汪师闵,由长辈作主,过继给堂伯父为子,取名汪洋,但仍然由生母抚养。汪洋还在牙牙学语时期,得母亲口授诗经,读书认字,如幼苗沐春风,茁壮成长,后来的读书能力在幼年已经体现出来。

南宋初期,玉山新任县尉喻樗,是南宋建炎李易榜进士第三。他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弟子杨时的门生。喻樗一上任,即授«诸子学»。有一位兵举荐弓手汪资深子洋颇知读书,还能为大人侍笔砚。喻唤来详问,汪资深如实作答。

喻樗与汪洋初次见面,喻出上联“马蹄踏碎青青草”,洋接下联 “龙爪孥开白白云”。喻樗深感吃惊,一声 “妙哉妙哉”来肯定少年的才气。再仔细端详外貌,皮肤白皙,天庭饱满,双耳肥厚,器宇不凡;加其才学,必成伟器。喻尉问其有何大志?汪洋当即书写一首«白雄鸡»表示心中大愿。

喻大人非常赞赏这首五言绝句,可見少年有雄心壮志。此后,汪洋留在喻府随喻樗读书,还将女儿丹桂(小名初姑)许配给汪洋。

宋朝有一位官員名叫赵鼎,此人文章气势畅达、蔚然成风。时下为江西安抚使,他来到豫章,闻知玉山县尉喻樗是一位贤士,书信邀请喻樗面叙。汪洋随喻樗游学到了豫章拜见赵鼎。初次相见,赵鼎甚是喜欢,鼎出题,洋作答。题目新颖,回答如沐春风,赵鼎喜出望外,大赞 “远大之器也”。此后,汪洋先后随赵鼎、胡安国读书,又随吕本中去金华读书。

话说,赵构皇帝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南侵,所到之处,十分凶残。皇帝赵构逃到温州港避难,在海上漂流55日,虎口余生寄情永嘉山水庇佑。此后,赵构对温州山水特别钟爱,时常将山林赐给有功的官员。

1134年,汪洋中举获得解元,1135年参加礼部试,名列第八,殿试以 “吏道、民力、兵势”为题,展开论述,汪洋获得状元。皇帝赐名 “应辰”,并为状元书写 “中庸”赐书,赵鼎为应辰取字 “圣锡”。

第二节 汪应辰与永嘉屿北的渊源

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二日,皇帝下诏,汪应辰补承事郎。根据宋史以及 “状元雨”记录整理如下:

状元公要辞别宰相赵鼎去绍兴府上任,首先面临越州地区干旱。于是,朝廷派赵鼎和汪应辰同去越州疏通干旱。

古代有大型求雨习俗,由朝廷出面祭祀求雨,场面隆重。是否能求来大雨,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缺,因而, 求得大雨降落很难。但汪应辰在众多百姓与官员见证下求来暴雨,千年难逢的 “状元雨”降落,得到皇帝赞赏,赐门生汪应辰永嘉山林几千亩。

汪应辰上任越州之后,查阅事项,治所办事一塌糊涂,皆不成章有规。应辰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治理一方,并开办书院,鼓励乡民读书入仕,报效国家。他一系列措施凸显公正无私的作风,此举深得民心。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朝廷调回汪应辰回朝担任秘书省正字。期间,汪应辰与岳父喻樗一起去永嘉(南宋温州)选领皇帝所赐的山林田地。他们乘小舟驶入楠溪江,一眼望去,崇 山峻林有气势,旷谷幽深藏着灵气,百草丰茂,四季花树,古木苍翠,鸟鸣林间。翁婿上岸,欣赏风景,来到屿山脚下,格调雄伟,瀑布飞落,姓氏配得上天赐的灵气,日出而耕作,日落寄情月光,妙不可言,必是入士中举的摇篮。汪应辰以屿山为中心,共得山地几千亩。屿山下有一村子---屿北,翁婿俩更为吃惊,村子被青山绿水围着,林木生机盎然,土地肥沃,水源丰沛; 抬头见山林果子四季更替,远景有双潭映月,二川环带,朦胧的官带令人惊讶,秀丽的山峦形成莲花村落,阴阳协调,浑然天成 。

喻樗懂风水命理,能算会卦,又学问广博,他断定 “屿北乃汪氏的吉祥之地。在此开基,旺子旺孙。八百年后,屿北裔孙,改天换地,利民助国运”。应辰记下岳父话。直到1150年前后,秦桧迫害加深时,全家从玉山搬迁永嘉的岩坦镇屿北后塘湾。他的弟弟汪应龙皆为南宋进士,与秦桧抗争辞官回到故乡。此后,他在屿北办学,名为 “百草堂”(就是后来的大宗祠书院)。由于汪应辰有少年状元响亮的名气,永嘉郡的学子来屿北求学的很多。

第三节 访问平阳理学大师陈经邦、陈经正

翁婿离开屿北后,去了平阳拜访理学大师陈经邦、陈经正两位先贤。来到 “会文书院”,见到陈经正、陈经邦,他们年岁已高,书院弟子众多。二位闻知来者之一是南宋奇才,十分高兴。在当时的南宋,有谁不识汪应辰?宋末安徽歙县诗人方回写了一首诗: “考官蔡兹取三策,三奏赏音汪应辰。天下未尝无识者,近来识者亦无人。”此时,二位长者握住了状元郎的手,会不会笑出了眼泪?笔者在某年握住奥运冠军 “风后”李丽珊的手,眼泪纷落。

汪应辰是理学正宗传人,与二陈的思想接近,彼此对理学怀有同样的执着与痴情,无疑,他们结为忘年之交。

喻樗的老师杨时与陈氏兄弟皆为同师兄弟,同修 “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而汪应辰跟随喻樗修理学,因而历史记载汪状元是 “二程”的三传弟子。这也是喻樗之所以愿意前去拜访的原因,他是去拜访同门师叔。当然,千年历史淹没太多真相,说不定喻樗隔三差五就去拜访两位师叔,也说不定状元公早就拜访了 “二陈”。一切都有可能,而不可能的是他们从无交集。

此次在陈氏兄弟邀请下,汪应辰在 “会文书院”讲学。课余时间,状元公阅读了 “二陈”编写的书籍,关于理学、洛学的概述以及对心学的体会,还论述了理学能不能代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学说?此行,倘若是第一次,那一定梦想多年。

汪状元在幼小时期开始在堂上与童生们谈学习心得(讲学),得到先贤赞赏。尤其他退休之后,各地书院前来邀请,可见公的讲学有较高的水准。那么, “会文书院”的讲学也一定绘声绘色, “二陈”老先生也一定很满意,或许耳目一新。因为汪状元吸收不同门派,在当时他是出名的杂学博士,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理学范畴,带出儒学、心学、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光辉,产生很强的效果,在互相变通下,成为强国的经典理论。

喻樗与二位也有一番切磋。那个年代,士大夫们的心情极为悲哀,秦桧误国,皇帝不思进退,朝纲不正。他们一定会结合当前体制,重新提出理学的重要概念是以天下为己任,建立一个 “觉醒”的社会;以佛学概述的 “静”调整当下的 “浮躁”心理,寻出社会弊病,加以改进。这难道不是所有理学家的当下任务吗?但,想归想,一个事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一切理论脱离了现实的运用,任何一门知识都失去意义,他们相信信念能战胜一切。佛教强调 “静”而养性,达到社会和谐;而理学带有哲学理论,实际上超越佛教的 “静”。理学强调入世做人做事,原则不可废除,顺从天意,从内心做到敬天,用行为表达理念。那个时期,理学家们在一起面叙,也谈了将理学涵盖面高于佛学理论。解释是解释透彻了,但结果,他们还是要面对人事的虚伪。秦桧专权,整个南宋乌云笼罩。

笔者认为喻樗公与 二位理学家具有相同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理学的本质顺天理而行。而后几年,宋金和议,停止战争,结束战火浓烟。而实际上,刘豫统治的汴京以及周围对百姓实施高压手段。因此,佛的 “静”观性一时无法改变不合理的世道,必须以理学家的天理去治国救国,南宋的士大夫肩任天下之重而苦于不得志。当今提起秦桧,依然痛斥他卖国行为,残害忠良。那当时,先贤对秦桧的看法应该更加恨之入骨,他谗谄之蔽明,使得赵构独断,轻天下之士。正如状元公对前辈所述 “靖康之祸,自古所无”。因此,理学即是道学,通过几代大师的努力探索,逐步完善理学的一套理论。天理是道德学术,以儒教学说为中心轴,人的思想随轴转动,散发出来的思想有佛教和道教的重要理论。他们都是致力将理学成为朝廷的官方哲学思想的先行者,这是众多理学家的重任。以天理而行,水到渠成;逆天而行者,自设障碍。而秦桧当道,所谓的优秀文化一定会受到堵塞。

汪状元在文定集有叙“觉后觉,正人心”,在任何一所书院,状元公都将会传递心声,那便是 “心系天下,国家事,乃为家事”,每一堂课,讲习之明、思索之精、蕴积之厚、灌溉之深。

书院少年学子郑伯熊兄弟是永嘉城区人,因仰慕 “二陈”赴平阳读书。在他聆听过状元公一堂讲学,也是他后来追随状元公去衢州永年书院读书的缘由;当然也有可能是二位先贤高寿或力不从心或驾鹤西去。

同样, “会文书院”的生员聆听状元心声,对读书热情提升一大截,也由此开始,永嘉各地不断播种正气的种子,各书院选读精品,其中选读汪状元的廷试策。学子对每一字一句反复推敲、斟酌,才有后来的风采于翰墨,香飘千年。

第四节 汪应辰与永嘉人郑伯熊、陈傅良、薛季宣的交往经过

汪状元因为反对秦桧被贬任建州通判,因而请祠到了衢州永年院开办书院。这些年,有不少生员来自于永嘉郡。郑伯熊和他的几位弟弟也赶赴永年书院读书。汪状元在衢州长达7年时间内,为南宋输送大量优秀学子,他们有的成为举人,在各地为民造福;有的进士及第。学子来自于浙南、浙西、浙东。正因为如洪水一般涌向永年院,此事惊动秦桧。原本还有两年奉祠待遇可以继续办学,被朝廷剥夺权力,让应辰即刻去袁州任通判。这些年,他培养出大批优秀学者。当时入读永年书院的还有朱熹、杨万里、尤袤、郑侨(状元,也是汪应辰的女婿)等。因为他们不是温州人,本文就不多叙述外地学员。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双手以及一种智慧阳光的照耀。汪应辰之所以如此出色,他得到当代大儒学者精心培育,他是时代春风下的花朵,他在书院散发出内心的馨香是理所当然、势不可挡。

此后,汪状元无论在袁州、静江府、广州为通判期间,都会开办书院,永嘉生员千里迢迢赶来读书。

1153年,因静江府通判期满,而赴任广州的文书未送达,汪状元便回到屿北教书。状元此行,轰动永嘉,不仅是楠溪盛世,更沸腾了整个浙东南地区。屿北的 “百草堂”书院坐满学子,每日还有新生要求入学,一时间,楠溪学业欣欣向荣。而汪状元公最为可贵的是 “有教无类”,尽力帮助远道而来的生员,解决他们的住宿与吃饭,对贫困户免费吃住。但楠溪大户时不时挑来白米粗粮,带来棉布银元,支持“百草堂”的一部分开销。

根据老家口传以及考究诗词、古代名人传记、现代作家整理的资料。笔者在十年前已经着手搜查资料,并于三年前完成汪应辰纪实文的草稿,现将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汪状元刚到屿北讲学,就受到永嘉各书院邀请前去讲学,于此时认识了大批永嘉学子。接下来乐清人王十朋赶来屿北请王状元去他的书院讲学,瑞安人陈傅良便是王十朋书院的学生。汪状元与他们的交往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他们近距离的接触状元之后,更加欣赏状元风采,状元公对他们更是”心贴心”的辅导。

那时来捐资的还有一位是永嘉城区人薛氏,李易榜进士薛徽言的小弟;而状元公的岳父喻樗也是李易榜进士第三,他们彼此一直有来有往,关系密切。汪状元还在玉山求学时见过一位中年学者薛德老(薛徽言的字)。绍兴六年,状元因公务与薛德老交往过几次。秦桧任宰相后,薛德老联合朱松(朱熹父亲,朱松是汪尚书的从表兄)反对秦桧专权,被贬地方,途中得风寒去世,随后,朱松也病逝。其兄薛弼是宋徽宗朝的进士,永嘉名流,人称先生,在广州任知府。薛氏此行,其一捐资,让更多的贫家子弟读书;其二,争取侄儿能跟状元公读书。德老的儿子名薛季宣,在广州跟随伯父(薛弼)读书。但伯父年事已高,身体抱恙。当即,汪状元明白薛氏所求,让季宣来屿北读书,答应亲自教导,并致谢他对书院的帮助。当时,状元在屿北有大半年时间,便赴任广州番禺为通判,薛季宣大概就在那个时期跟随汪状元在屿北读书半年。从状元公一系列为人做事情怀,看到他是一位处事有情有义的人,更是宽人严己的学者,他不会收下捐资而失信于人。

汪尚书离开屿北,但屿北书院依旧轰轰烈烈。到了1160年后,叶适还是童年时期,他父亲送儿子来屿北读书。由于,叶适与屿北的感情,两个村子一直联姻。后来,叶适与汪逵的儿子汪季良兄弟、溪口村戴蒙、大儒朱熹皆为好友,共同研究学问。

乾道八年(1172年),35岁的陈傅良得进士。中进士后,授地方为官,逢年过节回乡,总忘不掉来拜访汪状元,请教学问以求更大的进步。他问世的著作,很多都得到汪状元的耐心提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感受到汪状元的政治气息和热情洋溢的生命脉搏。

当时,汪应辰到了屿北的大半年时间内,到底有多少温州人前来求学很难具体说清,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总之可用四字概括--不计其数。因而在温州民间有一句: “ 汪状元仕途受到打击是他个人的不幸,但毫无疑问,是温州地区的文明之大幸。”民间的肯定,对九百年前的历史真情可见一斑。

其次,汪状元介绍他们彼此认识,且成为挚友。宋人喜欢在某一个风景区召开文学会,汪应辰会写信让年轻人来参加,从中得到老一辈的指点,进步神速。那个时期,他们先后中进士,成为永嘉有学问的学者,又是汪状元的门生。因为状元名气在外,他们如鱼得水,事实上,也包括了吕祖谦、朱熹、杨万里、范成大、周必大、张栻等。他们都先后得到汪状元的文学滋养,耐心讲解,深入理学,结合社会学,使得他们成为一代大儒。尤其对朱熹的栽培,汪状元出于与朱松的从表关系,因为朱松的祖母与汪应辰的祖父是亲姐弟。在朱松病逝后,朱熹只得有13岁,其母亲已是中年人,家境贫困。汪状元不但救济他一家,在学业上加以辅导、督促与鼓励,并请好友李侗为朱熹老师,朱熹十九岁进士及第。汪状元离开福州升敷文阁待制(敷文阁学士),举荐武学博士朱熹自代(绍兴二十六年规定武学博士,文臣也可以参选充任。后几年,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汪应辰为国子司业)。

1155年8月,汪应辰在广州铲除秦桧余党,令其震怒,秦桧准备一网打尽南宋抗金分子,其中包括汪应辰、张浚、赵汾(赵鼎儿子)、李兴、张九成、胡寅和胡铨等合共53人。10月,赵汾被押送到临安,下大理狱审讯。因为汪应辰是天子门生,没有确切谋反证据是拿不下他的,于是严刑逼供,要赵汾诬陷应辰与其已故的父亲赵鼎联手反朝廷。赵汾视死如归,绝不诬陷好人。紧要关头,天威无法抗拒,人算不如天算,秦桧病死。但赵汾的死,对汪应辰打击很大,他们从小相识,情同手足。

第五节 汪应辰与温州状元

当时,秦桧权霸朝野,但在科举上,赵构严格把关。我们从秦桧儿子和孙子得进士,始终得不到状元之冠,就能证实科举的严明制度。而温州乐清人王十朋的不得志其实与他选题答辩大有关系,其次永嘉郡中举配解实在太少。王十朋尽管一次一次落第,但志向不改。汪应辰的学术在当是无人可及,王十朋一直与状元保持书信往来。汪应辰回到屿北后,王十朋得知赶来,诚邀汪状元到他 “梅溪书院”讲学一次,说是众望所归。汪状元随王十朋去讲学十日,生动的语言天赋深深吸引王十朋,随后他随状元公来到屿北读书,时间虽短,收获颇大。陈傅良也在这个时期来到屿北。接着,汪应辰要去广州上任,通判年间,公务繁忙,也保持与王十朋频繁交流。当书信中提起六书之学的论文,王十朋坚信:唯有圣锡恩师能担当,完成此作,对文学的贡献颇大。六书之学是读书的门径,要完成这部著作,需要进一步阅读,且要访名山碑文。东汉文学家许慎历经三十年编撰了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汪应辰进一步挖掘这本典籍的价值所在,他看出存在大量补充的空间。汪应辰回信告诉王十朋,也征求他的意见。王十朋以为:写六书之学的论文意义不大,希望可以完成«六书故»的编撰。

针对这个问题,汪应辰又是长长一篇去论述。他读着汪状元的书信,字字句句如沐春风。他看到状元的思路尤其清晰,记忆尤为出奇。而汪状元最厚道的一面是心底宽厚,才华横溢,永不自满、永不骄傲,对王十朋今后的方向起到鼓励与促进作用。汪应辰在南宋朝是赫赫有名的刚正不阿人物,人品正如他的文学涵养一样贵为 “状元”。

1155年秦桧死,次年,汪应辰回临安担任吏部侍郎,王十朋也定下科举时间,并得到汪应辰的启发,研究若干年以来的殿试答题卷子。1157年科举,王十朋顺利登第,修成正果,取得殿试第一。授左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还在高宗朝时,王十朋对于北伐问题出了偏差,声援北伐,遭到主和派的弹劾。王十朋备受攻击,心情低落。当时,汪应辰在婺州为官。初到婺州,接收治理,事务乱七八糟,面对各种扶正,需要得力人手。王十朋请祠,任台州崇道观,便赶来婺州协助办学。两位状元参与婺州办学给后来的吕祖谦带来许多便利,首先有现存的书馆。由于两位状元的文化气息,诸多豪门愿意出资造书院,纷纷解囊援助。与此同时,温州书院也兴起,他们前来婺州参观,得到两位状元的指点。每逢两位状元回温州时,也常去温州各书院讲学。

王十朋在婺州期间,与应辰讨论北伐,汪状元的意思:此一时彼一时,眼下北伐对大宋不利。军队休闲了20年,没有接受军事训练能骑马射箭长途跋涉去攻打金人?其次,一路军饷如何解决,北方农民会帮助宋军还是金军?王十朋这才明白,并断定汪应辰有深远的军事眼光。

绍兴三十年,汪应辰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对 “汪尚书”称呼由此开始。他举荐王十朋担任婺州书院教授。金兵南伐时期,王十朋抓好地方武装,训练军事,配合朝廷,听从朝廷诏令,随时可以派出民间壮丁自发的武装力量迎敌。到了孝宗继位后,汪尚书启用王十朋,复出为官。此后,王十朋从容论天下事。汪尚书记述王十朋 “公立 朝议论,出处大节,既如此矣”。汪尚书又肯定王十朋 “其治郡,既以廉清公正率其下,间有为不善者,则反复告诫,诚意笃至。”王十朋与汪尚书,两位状元公有及其相似的品德。另一位是1163年状元木待问,他也是温州人,他的文章从小得到汪应辰的指点,两位状元的书法在孝宗朝深得天下人的喜爱。而三位状元生前交集也很多,时常约好一起回温州。一旦知府得知他们到温州的具体时间,便热情接待,视他们三人为温州的瑰宝,受邀去各书院讲学。早几年,汪应辰的恩师张九成在秦桧死后,授知温州。汪应辰为吏部侍郎,他有假期就相约樊光远(1135年礼部试第一:省元)去探访他们的恩师张九成,三人在温州各书院讲学,已经很有名气。这就是汪应辰在浙东、浙南、浙西讲学的历史痕迹。南宋状元之中,汪应辰的才学始终得到诸位状元的仰慕,连张九成也佩服他过目不必再回读的惊人记忆力。

南宋士大夫最流行去某一个风景区研讨学术。开展这样的文化论坛,无论在哪里召开,人员出席多不多,三位状元一定抽时间参与;其次书院庆典活动,三位状元相约而去。汪应辰与温州文人交往广泛,大都是温州文豪赶来会晤汪状元,要求得到大儒指点;而汪应辰从不推辞,热情接待,不但留餐还要留宿。对前辈还是晚辈,汪应辰倾注关爱与尊敬。汪应辰从蜀地挂帅回朝,孝宗皇帝授汪应辰为吏部尚书。王十朋写了一封贺信,我们可以从贺信进一步体会汪状元可歌可泣的一生。全文如下:

贺汪尚书应辰

王十朋

光膺帝制,荣总天官,读侍金华,班高玉笋。恭惟庆慰某官,书读万卷,心醉六经。养孟轲之直刚,得仲尼之忠恕。入则居献纳论思之地,出则总方伯连帅之权。德名重于华夷,治行最于闵蜀。学以传道,真宜为万乘之师;才可佐王,奚止居六官之长。孰能得熙帝之载,当今舍公其谁?兹舆议之所期,非某敢私其祝。

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王十朋去世,汪应辰代表朝廷前去参加葬礼,并为其写«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今存文定集)留下王状元的风范意气,勉励后人。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应辰次子汪逵授太学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工作很有其父风范。皇帝赵昚念及汪状元劳苦功高,下诏:由朝廷出资,在屿北建一座 “尚书堂”。占用土地为四亩多,建筑规模宏伟畅达,呈 “国”字形的三进院落结构。但 “国”字少了一点,意味着国土不完整,后辈要努力。宗祠前照屏对联是留给后世子孙的印记,词曰: “词宇壮千秋宋室忠臣留伟绩,障屏高百尺汪芒裔胄逞英才。”此后,屿北徐氏搬迁枫林,屿北属于汪尚书后裔驻地。笔者也多次自问,是不是朝廷下旨徐氏搬迁枫林?有待挖掘研究。不过,汪氏与徐氏在宋末元初配婚很多,屿北汪氏身上也流淌着徐氏血液。

嘉定四年(1211年)三月,汪逵授权工部尚书,四月为权吏部尚书、并兼同修国史。五年(1212年)十一月,汪逵授吏部尚书兼修国史、端明殿学士。其已故的母亲齐国夫人喻丹桂(小名初姑)追封为齐国太夫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初二,汪逵(字仲路)病逝,享年83岁,与三弟汪邃合墓同葬。墓地就在屿北附近,即是岩坦镇坦一村眠牛山(当时这座山是屿北汪氏公产)。他们的儿子孙子皆为太学生,传儒业,博通经史。屿北儿孙将 “尚书堂”更换匾额为“世尚书堂”,以此凸显屿北村走出两位宋朝吏部尚书。

汪应辰是一块经过雕琢的美玉,在中国文坛、政坛熠熠闪光。他年幼随母亲读书,少年时期得到理学家喻樗的引导,赵鼎严格治学,传承二程理学;尤其是胡安国对汪应辰的引导,理学的精辟分析,以南宋政治家的情怀哺育少年汪洋(应辰初名);吕本中的道教启发,张九成引入佛门,结识南宋一代佛家大慧宗杲。汪应辰的儒家学说在理学、佛学、道教、心学,相互融合,吸收各门派精华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作品。

遗憾的是,元朝初年,国史馆先后二次大火,汪应辰的著作,皆化为尘埃。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文化浩劫,是中华文库的巨大损失。

当年,游人前来屿北,仰望 “世尚书”堂,正中悬挂着赵构所绘画的«汪尚书状元»的画像,他栩栩如生的神目,依旧有宣读朝纲的英雄气概。这幅画像还有皇帝赵昚题词,格外亮眼。

圣上墨宝:“尔貌而丰,尔德而隆。奉亲克孝,事君克忠。才兼文武,学究鸿蒙。生今之世,得古之风。”

两代皇帝的褒奖,著名学者王十朋的肯定,汪尚书状元留下完美无缺的人格和他一生的壮举。在汪尚书去世七十年前后---宋淳祐年间,经名臣向皇帝宋理宗赵昀推荐阅读汪尚书文选,皇帝并深入研究,由衷敬佩,赐汪应辰为文定公。因而汪应辰现有撰留世文,名为«文定集»或«玉山集»。

汪应辰书稿遗失大概是这样的:一:宋进士尤袤原有汪尚书百来部文集存于藏书楼。尤袤病逝后,他的藏书楼发生火灾,全部烧毁。二:元朝发生两次国史馆火灾,损失多少不得而知。三:屿北子孙保留公的著作,藏书楼在屿北。在清朝年间,发生一次火灾,大屋子全部烧光,次年又起大屋,名为 “新屋里”,楼上有一间藏书楼,名为 “得月楼”;子孙又千方百计在民间搜索公的书籍,高价买入或抄录存放。半个世纪后, “新屋里”又一次火光冲天。这第二次火灾发生时间是1945年6月前后,国民党来屿北围剿,发起著名的 “屿北游击队反围剿战斗”,第四次入侵屿北,放火烧了 “新屋里”,因为新屋里是中共楠溪县委驻地。

公的«文定集»有赖于一代一代学者收藏。明朝程敏政在内阁见汪公文,还是很多,他抄录一部分;有一位清朝王爷,他收藏了部分汪应辰文章,好友某得知幸喜,上门希望抄录,王爷都不肯拿出来展示,可以看出他们彼此对汪状元怀有崇敬的追思之情。直到这位王爷去世后,他的家人给这位好友某抄录。其次是由萧山黄岭人余氏兄弟俞鼎孙和俞经共同编纂一套«儒学警悟»41卷,汪应辰的«石林燕语辩»为卷1—卷10。丛书于南宋嘉泰二年正式面世,于今幸存。汪应辰所辩涉及北宋的掌故,极为珍贵。

汪应辰在学术上,竭尽心力,带动福州、温州、玉山、婺州、绍兴、蜀地、番禺、袁州、桂林、玉山等地开办书院,儒家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他杰出的军事路线是强国宝纲,是国家走向辉煌的战略要素。

本文小结

春归人难归,古人已逝,风范永存。十年寒窗,发奋努力,最终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领导者。其次,他们能办学,创立书院,形成不同风格,比如永嘉学派有她独特的风格,在他们身上始终离不开思考民间百姓的生存条件。民众的忧患便是国家的忧患,于是,改变民生、管理民心、对外种种都成了政治家的主要任务,把所学的知识理论结合社会反馈给国家与百姓。尤其是汪应辰,他把所学的儒、释、道以及理学、心学结合社会,治理社会的各项陋习,出现了封建社会罕见的地方治理的成效与硕果。他们的交往与文化的频繁交集对温州人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完善了永嘉学派后,陈傅良、郑伯熊、薛季宣等主要凸显于温州城区书院林立、乡村书院兴建(溪口村有六所书院,屿北村也有几所书院)、村落礼仪、理念独特、德才兼备,这种积极创办文明的社会现象在封建时代也算佼佼者。那个时期的温州地区,人人是一粒读书的种子,再穷也要识字,砸锅卖铁交学费,勒紧裤腰带读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培养出许多精英人士。他们有独立的行为习惯,正是千年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对价值的勇敢取向,继而推动温州人的文明思想。他们选择好的管理方式带给社会便利和各项措施的顺利落实,且能反思民众的反对。温州人勇敢坚强,敢于反抗,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敏锐的触觉去选择哪一项社会措施对乡村建设、工商发展、文化营造、城镇改革……等最为有效。

因而,笔者认为好的文化传承是人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没了精神文化,便秃废丧志;一座城市不谈精神古风、不竖英雄标兵,再华丽终究会倾斜下滑。由于温州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认同上有些差距,精英阶层的思想认知也有了一些差距,以至民众也有了明显的差距。百姓对风俗、宗祠、家族文化的落实深浅,其实都依靠了当地精英的思想扎实与松动,能不能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最佳效益,散发出星光一样的璀璨,就看他们身上还留存多少古人的正气与文化。在这一方面,温州落实的比较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还有江西玉山县,他们一直以来,广泛传播汪应辰的文化思想,一直以汪应辰为玉山的骄傲!当地学者带领玉山人靠近汪应辰,体察他的思想,接受他的文化遗产。于是,玉山县内有汪应辰雕像,也有 “汪应辰路”。玉山最亮眼的还是玉山端明小学。 “端明”正是以汪应辰端明殿大学士官名为学校命名,教师与学子一进校园就注入了状元的精气神。在玉山学者以及官方带领下,玉山有了 “博士县、才子乡”的文化美誉。而这一切成就,汪应辰贡献颇大,因为他在玉山留下的文化足迹最多。有天梁景区的状元洞、武安山下的端明书院旧址、状元家乡的状元坞等等,还有数不胜数的跋文篆刻于青山。汪状元留下的精神瑰宝对玉山学子的推动力十分强大。

先贤思想能流芳百世,依靠一代一代人努力寻找补救,从文字中挖掘文化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了楷模,自能利弊判断,才能扬善抑恶。

汪应辰为温州带来优秀的人文思想---崇文重教,这种高尚的教育不止在楠溪两岸盛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汪状元德高望重,文化品味、道德情操,惠及浙东、浙南和浙西,众人获得良知,统筹兼顾,维护公平。才有后来人,敢于艰苦风斗,百折不挠。他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年代都能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国共年间,江西中央红军摇旗呐喊,永嘉红军第十三军紧紧跟上,历史已经做出鲜明的回答—古人爱国精神养育千秋万代的中国人。我看到广大人民,学者和领导者,还有军事专家、教育家等等,都能自觉传承古人风范、红色基因,对我启发很大。今后,无论我在哪里生活,都会跟随国人的精神节奏而同频跳动!

汪丽萍,笔名则言,字方法。祖籍浙江省永嘉县屿北村,出生于舟山定海,后移居香港。在港从事补习行业,成立“汪氏数学”补习社,担任小学至高中数学老师一职。热衷写作,已出版书籍有《弯弯的月牙》、《枫叶红了》、《屿北思绪集》上中下三卷。回忆祖父和父亲战争时期的文均已发表在杂志报刊。各平台发表的小说以及诗歌共四百余篇。其中包括,汪氏系列小说:三世篇《前世》《今世》《牙印》上下篇,《黑夜里的星光》四篇,长篇《大唐越国公汪华》50万字,《南宋状元汪应辰》40万字,《温州反清星火》上中下,20万字,与人合作出版长篇《浙南汪瑞烈》30万字,《汪可察的生命悲歌》20余万字。另有发表的散文《油灯》《屿北》《家乡的银杏树》《我的父亲》《短训班的日子》等等,近年创作诗歌2000余首。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学派,状元,汪应辰,一生,喻樗,玉山,尚书,汪公之,挽联,永嘉,汪状元,屿北,汪尚书,汪应辰,王十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学派,状元,汪应辰,一生,喻樗,玉山,尚书,汪公之,挽联,永嘉,汪状元,屿北,汪尚书,汪应辰,王十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学派,状元,汪应辰,一生,喻樗,玉山,尚书,汪公之,挽联,永嘉,汪状元,屿北,汪尚书,汪应辰,王十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