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子孙中拥趸最多的朝代。所谓“日月天下,皆为汉地”,令国人振奋。
因此,很多人都对明朝的灭亡感到惋惜。尤其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纵然有自己的热血,但在治国理政方面被冠上“殖民之王”之罪,实属不公平。
然而,这就是历史。虽然明朝最终灭亡了,但在城陷之前发生的两件事还是让人觉得奇怪。
《创网的心思》
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终于率军攻入北京城下。为了这一刻,他等了很久。
如果时光倒流到崇祯登基前的七年,这个多情的李闯王做梦都不敢想起这一天。当时正处于造反以来的最低谷,老大高迎祥被杀,被打着“闯王”旗号的洪承畴“四角六角,十面一张网”痛打一顿。最糟糕的时候,周围只有十七个人。
低谷来得很快,但也很慢。直到三年后,李自成才慢慢恢复过来。但“能渡过难关,福常在”!从低谷中走出来的李自成,一下子就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不仅康复了,而且还超越了之前。
这一次,他没有错过机会。收复都城抗明后,他又全力以赴,一举攻下太原、大同、居庸关。终于,在叛乱将近16年后,他等待着灭明王朝的最后一战。
此刻,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迎面而来,根本没有办法阻挡。京城虽然强大伟大,但对他来说,城墙再厚,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可就在天下“唾手可得”的时候,李自成却突然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事情。他不仅拖延了总攻的时间,还让太监杜训代为与崇祯谈判。
我们在说啥啊?
大意是,他只想要西北王之位。如果朝廷能够赐予西北,悬赏一百万,并承诺朝廷从此不再干涉,不再阻挠,他就会主动撤军,保全明朝。
这让人不解,明明“轻轻”一推,大明破败的城墙就会立刻倒塌,而我也会变身为天下之帝,这时候我何尝不是什么都愿意?“西北王”?
所以,下一代对李自成的做法很是不解。不仅是后人,连当时李自成一伙的人都看不明白。这件事恐怕只有李自成自己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就是崇祯皇帝本人的行为。《末代皇帝的尊严》
我们都知道,城陷之夜,崇祯有很多逃出京城的机会。常言道,“绿不枯,柴不愁”。更何况明朝当时还没有处于“绝境”。
当时的明朝,虽然清朝的势力在东北关外,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在西北,但在中原、东南、西南,包括中兴大明大地——“南京”,一切都已定格。在明朝手中。
如果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选择逃出京城南迁,那么借助江南这个富庶之地,最后谁死谁活都难定。也许时代会改变,回到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最惨的是要学习历史上的南宋,做一个太平盛世的政权也没有错。由于长江险要,北方政权无论是农民军还是清军,都不容易南下。
然而,朱由检拒绝了。我们不难想象,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他身边有多少人劝他,他的脑海中一定闪过无数南下的念头,或许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但最终他没有选择南下,而是选择了留下。
不排除崇祯还有“幸灾乐祸”的心态。毕竟清军多次入城,最后还是“稳如泰山”?但这一次的情况显然与以往不同,所以崇祯虽然抱有希望,但事实是他已经知道了结局。
”明朝以后,从皇帝到百姓,人人都要尊重:不婚!训。面对李自成称王的请求,朱由检一口拒绝,更别说答应了。
为了维护明朝的尊严,为了保护祖宗,恐怕拒绝是唯一的选择。最后一刻,他亲手杀死了王后和她的领主,并放逐了王子。做好了一切准备,在城破天荒的那一刻,他选择了看起来更体面的死法——上吊自尽。
即使在他最后的死亡,他也没有忘记他作为皇帝的责任。他留下了一封信,希望李自成善待老百姓,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滥杀无辜。
说实话,这位皇帝值得尊敬。他虽然在治国治官方面与前任朱元璋有很大差距,但在人性方面却比后者更胜一筹。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当皇帝的使命终于结束了。但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疑惑。为什么他在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不选择逃走?荣耀比“生命和财富”更重要吗?
如果届时它能够南下成功,历史会不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呢?显然,我们可以做很多想法。可当城毁之时,一切都完了。
《历史的轮回》
明朝灭亡时发生的这两件事,都让后人感到非同凡响。一方面是鲁莽的英雄李自成,另一方面是末代皇帝朱由检。
无论你选择哪个选项,你都无法阻止历史向前发展。胜利后,奋斗了半生、造反了16年的李自成终于灭了明朝,却在北京只住了四十二天就灰溜溜地逃走了。此后,他屡屡被清军打败,最后病逝在异国他乡。
这可能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