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我也是没办法实在太穷了-穷困潦倒的明朝建宁王

我也是没办法实在太穷了-穷困潦倒的明朝建宁王

在一般人看来,藩王都是皇族出身,依仗着自己的贵族地位,从出生就有着无穷的富贵,根本不知人世间疾苦,也根本不知道“穷”字怎么写,从来都是骄奢淫逸鱼肉百姓横行霸道,坏人多好人少。尤其是在明代,朱元璋出生贫苦,亲人几乎都因为穷困饥饿而死,因此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再重现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他制定了一套从摇篮到陵墓的朱家福利政策,朱家子孙不用出去工作,出生后只要获得相应的爵位就会获得相应的俸禄,保证朱家人饿不死。

朱元璋设想得非常好,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数量越来越庞大,国家资源有限,很快这笔王室费用就成了国家重要负担,为此皇帝不得不采取措施,对这份支出变相处理,因此很快这些藩王的俸禄就开始大打折扣。朱元璋规定宗室的俸禄以米为单位发放,于是皇帝开始在这上面想办法,关系近的就给足额的米,关系远的就打折给米,余下的部分发大明宝钞。这个大明宝钞是明朝的纸币,不过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金,再加上发行量过大,因此很快贬值,几乎成为废纸。因此这些远支宗室基本上都被消减了工资。

工资减少但是生活负担没有减轻,因此这些远支宗室过得都开始艰难起来,虽然身为天潢贵胄,是明太祖的后代,但是过得还不如普通人,这是朱元璋当初无法想象的。这些宗室于是想尽各种方法增加收入,想要过上好生活,于是发挥了众多求生技能,甚至于去典当自己的藩王印信,但是他们最后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让皇帝认为他们败坏皇室名声,丢尽皇帝的脸最后全部给予重罚。

明朝穷苦的宗室以韩王为代表,这一支脉的始封王为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朱松被封为韩王,封地为开原。

朱元璋之所以封他为韩王,封地放在东北,就是希望他能够前往东北镇守,扩大明朝对东北的影响,使得明朝牢牢掌握这一地区。

不过朱元璋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朱松还没有达到就藩年龄,朱元璋就病逝了,随后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朱允炆忙着削藩和对付朱棣,自然不可能放朱松前往东北。

朱棣夺取皇位后,因为这一场争夺皇位的大战,严重内耗了明朝的实力,于是朱棣放弃了经营东北的战略,朱松自然不用前往开原了。

可是朱松作为藩王不去就藩也不合适,而朱棣刚刚夺取皇位,实在不放心这些弟弟前往封地,于是一直没给朱松选择新的封地,因此朱松就这样百无聊赖的在南京生活,一直到永乐五年朱松病死在南京,成为朱元璋唯一一个成年却葬在南京的藩王。

朱松死后,其子继承了韩王的王位,而朱棣还是没有决定侄子的封地,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韩王不能再待在京城了,朱棣开始为侄子决定封地,在这一刻他想到了自己早已经去世的弟弟安王朱楹,他被封到了甘肃平凉,不久前去世没有后代,因此王府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如果把侄子封到平凉,就不用再另起炉灶修建王府,能省下一大笔钱,于是朱棣大笔一挥韩王就去了西北的平凉。

韩王离开了繁华的京城,到了平凉才知道这里环境和京城不能相比,平凉地处西北,气候干燥,再加上土地贫瘠,人口少经济不繁荣,大大影响了韩王的收入,于是贫穷从此开始和韩王一脉的宗室链接起来,本来地方就不行,再加上后来和皇帝关系越来越远,维持生计的俸禄也开始大打折扣,于是这些宗室们开始过上了穷困潦倒的日子。

韩王一脉人口众多,面对日趋减少的工资,他们开始想办法增加收入,可是怎么增加?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宗室不准从事“士农工商”,只准领取俸禄,因此做生意去考科举种地打工这些路都被堵死了,没有办法,这些贫穷的宗室只能去走歪路子,一些胆子大的穷的没活路的往往结伴出去抢劫,他们非常聪明,平凉地方本来就穷,也没有多少有钱人,于是他们专门抢劫官府,因为在当地官府的官员是最有钱的。很快朝廷就接连接到报告,平凉的几位知府吴世良、邝衍、任守德和王松先后被韩王宗室抢了一通,皇帝接到奏报后下令严惩,可是这些人太多了根本没有任何线索,而且他们都是皇帝之后,官府的人也不敢得罪,因此最后这些事就不了了之。

胆子大的没活路地去抢了,那些胆子小还不至于去犯法的宗室他们怎么解决呢?

建宁王朱旭㮁采取了另一种“体面”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生活,结果最后被发现从而被废,成为第一位因为“穷”被废的藩王。

朱旭㮁是第七位韩王的儿子,不过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故此他无缘韩王王位,最后他被封建宁王,成为明朝一位郡王。

本来郡王在明朝待遇是相当不错了,名列宗室第二爵位,每年俸禄两千石,还有各种福利待遇,作为郡王,朱旭㮁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可惜的是朱旭㮁是个远支郡王,要知道这个时候明朝已经换了多位皇帝,韩王已经是远亲了,因此在待遇上已经开始打折扣了,而作为再下一级的建宁王能够拿到的俸禄就少而又少。因此作为郡王的朱旭㮁生活上很不容易,基本上属于比较穷的人。

朱旭㮁自然不想过穷日子,可是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给自己增加收入,虽然他耳闻那些亲戚去抢官府,他可不敢参与,毕竟他还是个郡王,实在没有到那个份上。可是眼看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他不能不想办法。

最后朱旭㮁决定去穷求大哥韩王,毕竟韩王名列亲王,比自己富裕。

韩王朱旭櫏日子也不好过,自己也成天为钱犯愁,眼看弟弟来了,他就知道弟弟是为什么来的,自己要是管吧,自己也不富裕,要是不管自己也太不近人情,于是他只能想办法打发弟弟走。

朱旭㮁看到哥哥还没说自己来的目的,朱旭櫏马上就开始扯闲篇,最后问朱旭㮁还记不记得以前父亲在世时,王府里有个太监名叫李毅的。

朱旭㮁表示记得,他不明白大哥提这个太监干什么?随后朱旭櫏表示这个太监是京城分配下来的,本以为能够在王府里捞油水,没想到咱们韩王府太穷了,都比不上宫里的小太监过得好。这个李毅受不了了于是伪造父亲的手令逃出平凉想跑回京城,结果被抓了,最后被处死。你看看咱们这个王府还是个王府吗?穷得连个太监都不愿意留下。

朱旭㮁就算不聪明也听出了哥哥的话外之音,意思就是自己比你还穷,想要帮助没门。朱旭㮁于是只能尴尬地说几句话离开了韩王府。

朱旭㮁无功而返,正想着怎么去弄钱,这个时候韩王的一个低级宗室来找他。这名宗室名叫朱偕泆,论辈分是朱旭㮁叔叔辈的,不过因为关系远级别低,故此他不敢充大辈而是毕恭毕敬对待朱旭㮁。

朱旭㮁虽然认识他但是很少来往,不知道朱偕泆来找自己干什么?朱偕泆表示他听说建宁王最近生活不如意,特意找来一个买卖给建宁王解解急。朱旭㮁听有买卖连忙表示什么买卖?自己可没钱参加。朱偕泆表示不需要建宁王出一分钱,只要出一件东西,就算建宁王把东西租出去就行,每年都有租金回报。

朱旭㮁听了很纳闷,自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出租的?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无本买卖?朱旭㮁有些不相信,问朱偕泆自己需要出什么东西?朱偕泆不慌不忙地表示不需要别的,只要他的建宁王受命金册就行。

受命金册是皇帝授藩属封爵,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一般是金箔制成,是藩王的凭证,有它在,就是藩王,没它就什么都不是,决不能丢失,否则藩王必然受到重罚,因此朱旭㮁虽然穷,但是因为这个金册太重要,就是填的身价性命,所以朱旭㮁从没有动过这个金册,没想到今天朱偕泆居然提出来了。

金册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用,融化了也没有多少金子,但是因为是藩王印信,所以在使用上就有价值了。朱偕泆突然提出要租用金册肯定不会去干好事,说不定就是拿着自己的金册去坑蒙拐骗,如果被查出自己也要倒霉啊,自己虽然缺钱但是至少是个藩王还饿不死,不能把命丢了。

看到朱旭㮁面带难色,朱偕泆知道他不敢给,不过朱偕泆作为宗室,十分清楚宗室的心里,他表示自己要金册也是为了糊口,绝不会去干违法的事,你就放心吧,再说咱们这一脉是远支,皇帝根本就不重视咱,在加上山高皇帝远,怎么可能就这么容易被皇帝发现,不就是钱吗?不满意我可以提高价格,建宁王要是实在不同意我就去找别人了,把这发财的机会让给别人了。

朱旭㮁本来就是害怕才没有答应,但是一听朱偕泆去找别人他也担心丢掉这个赚钱的机会,他心想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郡王,大明有这么些郡王,而且自己地处荒僻,皇帝也不可能发现自己,金册在自己这里也没什么用,不如拿出去换几个钱。

打定主意后,朱旭㮁同意拿出金册,随后二人商量好价格,朱旭㮁就将金册交给了朱偕泆。

本来朱旭㮁认为自己能够坐在家中等着钱源源不断涌进家中,没想到不久就出事了,朱偕泆的儿子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他知道这类藩王最害怕金册出问题,于是故意刁难朱旭㮁想要从中渔利,朱旭㮁没有拿到钱反而被朱偕泆的儿子勒索,最后只能息事宁人。

本来这件事就这样完了,但是不久之后,朱旭㮁私自将金册抵押的消息被外人知道了,很快就被上报到了北京。

嘉靖帝听说了后十分生气,金册乃是国家颁发的藩王象征,具有法律权力作用,朱旭㮁居然为了一点小钱将它抵押,胆子也太大了。

怒不可遏的嘉靖帝下达旨意严厉查办,对于朱旭㮁处以藩王最厉害的惩罚,免去爵位贬为庶人。

就这样朱旭㮁丢掉了爵位,从此穷困潦倒,变成了一个普通宗室,最后凄凉的死去了。不过在几年后,嘉靖帝突然想起了这位藩王,他认为朱旭㮁罪不至于被废,毕竟事出有因,确实太穷了,回想起自己的父亲兴王朱祐杬当初就藩安陆一再向朝廷索要田地,不就是为了让后人安枕无忧,一想到这里嘉靖帝突然同情起朱旭㮁,最后下令恢复朱旭㮁的爵位,赐予谥号,并且让他的儿子恢复建宁王的爵位,就此彻底终结了这件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韩王,朱松,实在太,生活,明朝,朱元璋,俸禄,宗室,皇帝,办法,故事传记,朱旭,韩王,朱松,金册,朱偕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韩王,朱松,实在太,生活,明朝,朱元璋,俸禄,宗室,皇帝,办法,故事传记,朱旭,韩王,朱松,金册,朱偕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韩王,朱松,实在太,生活,明朝,朱元璋,俸禄,宗室,皇帝,办法,故事传记,朱旭,韩王,朱松,金册,朱偕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