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第三代皇帝真宗登基以后,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更是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当时,朝中不少大臣劝真宗弃城南逃,唯有宰相寇准慷慨陈词,力劝真宗出兵抗敌。真宗采纳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在澶州督战。当时的战况是宋朝占优,如果坚持抗战到底,很有可能把契丹军打回辽国。然而,真宗却接受了辽国的停战请求,并派出大臣曹利用前去议和,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达成四条协议:
1.宋辽从此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停战。
3.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宋辽在边境设置榷场,开放互市贸易。
第三条名义上是资助,实际上无异于进贡,自古以来只有弱国进贡强国,小国进贡大国,真宗竟然甘愿屈尊,令人痛惜。
据说,真宗的理想“价位”是一百万两,曹利用议和归来,真宗问他最终许给了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头,真宗以为是三百万两,连连摇头,说太多了,当得知是三十万两时,竟然喜不自禁,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在宋真宗本人看来,澶渊之盟是他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理由如下:
第一,澶渊之盟最直接的结果是结束了持续二十五年的宋辽之战,并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代,还国家以太平,还百姓以安宁。
第二,岁供的银、绢,对宋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当时宋朝的年收入在一亿两白银以上,完全伤不到筋骨。而且,此前宋朝每年的军费达到了约三千万两,用这些岁供解决了三千万两的事,何乐而不为?
而且,澶渊之盟第四条中的开放边境贸易,宋朝仅在这一项中每年获得的利益就达到了岁银的数倍以上,除了支付银、绢外,每年有不少结余。打仗最费钱,只有在和平环境,才能发展经济。据史料记载,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从短时间来看,澶渊之盟无疑是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也为北宋覆灭埋下了祸根。
北宋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奉行“重文轻武”,所以宋朝一直是经济十分发达,但军事却异常羸弱。“澶渊之盟”后,因为不用再连年征战,所以真宗、仁宗、英宗等历代皇帝都“忘战去兵”,使得国家军事力量被进一步削弱。连续百余年无战事,这让宋辽两国休养生息的同时,也逐步成了军事弱国,以致后来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逐一灭国,酿成巨大历史悲剧。
“澶渊之盟”换来了百年和平以及经济鼎盛,但又有谁能那样高瞻远瞩,看到其为百年后的北宋覆灭埋下了祸根呢?
(本文节选自《宋徽宗时代》)
《宋徽宗时代》
余耀华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月
ISBN:978-7-5166-4930-5
定价: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