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一个三品官员太穷,没钱回家,就把4岁女儿卖了,凑点盘缠。朱元璋大怒,直接将他处以宫刑,可怜一个好人,却落个凄惨结局。
这位三品大员叫曾秉正,江西南昌人,是个饱学之士。洪武初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朝廷急需各路人才,来帮忙建设刚刚建立的大明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秉正在地方官的推荐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海州学正。
学正是管教育的一个职位,品阶为9品,相当于在现在的县教育局任职,而海州在今江苏连云港一带,离他的家乡千里之遥。虽然官小地方远,但好歹还是进入了体制内,对平民百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在海州干了几年后,曾秉正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机会。洪武九年(1376年),天下发生了几起大型自然灾害,像什么旱灾、蝗虫等等之类的,那个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许多朝廷大员包括朱元璋就以为这是老天爷的惩罚。
于是,朱元璋下令举办了一个以“天变”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要求全国各地的官员们都上书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献上应对之策。
曾秉正不甘心在小县城干一辈子,觉得这是个机会,决定碰碰运气,于是他发挥才学,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论文。
朱元璋看到曾秉正的论文后,突然眼前一亮,因为里面有很多内容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另外还有一些内容,朱元璋虽然不是很懂,但凭直觉,他认为曾秉正说的是对的。
看到落款处,朱元璋才发现这是一个小小的海州学正所写,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埋没了,于是朱元璋立即下旨,提拔曾秉正为思文监丞,不久后,又提拔他为刑部主事。
从小县城的九品芝麻官,一下子变成京官,这已经不可思议了。但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一年后曾秉正被升为陕西参政,不久,又被升为三品通政使。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曾秉正连升十二级,可以说一下子就“鲤鱼跃龙门,野鸡变凤凰”了,这种速度堪称坐火箭一般,也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本来,按这情况,曾秉正的未来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可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皇帝会不会对你不满意了,就拿你开刀了呢。
没想到,这样的事还真发生在曾秉正身上,他是靠“提建议”升官,最终也在“提建议”上栽了跟头。
曾秉正为人正直,动不动就喜欢给皇帝提几条建议,还喜欢直言敢谏,一次两次没事,皇帝会认为你负责能干,但说得多了皇帝也烦呐,毕竟谁愿意耳边总是有只蚊子在嗡嗡嗡了。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受不了了,就把曾秉正革职了,让他回老家去。《明史》记载: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寻竟以忤旨罢。
可更没想到的是,曾秉正虽然是三品大员,家里却穷得要死,连回老家的路费都没有。有人可能会质疑,不可能吧,堂堂三品大员连这点钱都没有?这还真不是曾秉正哭穷。
一是曾秉正为官清正,二是明朝俸禄太低。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官员俸禄极低,一个是汉朝,一个是明朝。相比起来,明朝官员的俸禄比汉朝的还要低一些。史料记载“俸禄之薄,无以逾明者”。
因为朱元璋是底层出身,曾经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也受够了元朝末年官员的欺压,所以他从当皇帝那天起,就倡导勤俭节约,因而给朝廷官员定的俸禄也比较低。
低到什么程度了?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要户部制定了俸禄标准,朝廷十八级官员,最高的正一品,年俸为900石;最低的从九品,年俸为50石。
三品官员年俸大概是420石,月俸为35石,这些是规定的俸禄标准,而在实际发放过程中,还可能用其他实物来代替,这就使得本就不多俸禄更少了。
所以,曾秉正拿着这些俸禄,要日常开销,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加上他为官清正,凑不齐回老家的盘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咋办了?没办法,曾秉正只好忍痛卖掉自己4岁的女儿,凑点路费。《明史》记载“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非是走投无路,否则绝不会干这种荒唐事,可见曾秉正确实是被逼上了绝路。
更糟的是,这件事竟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认为,卖女儿是有悖人伦纲常的事,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于是一气之下,将曾秉正处以宫刑,俗话说就是阉割了。《明史》记载“帝闻大怒,置腐刑”。
朱元璋为什么对他这么狠心呢?笔者猜测,可能是他小时候父母早亡、兄弟姐妹又流失在战乱之中,他的童年充满着不幸和痛苦,所以他非常痛恨那些罔顾亲情的人。
此后,曾秉正就不知所终了,可能是他成了一个普通老百姓,泯然于众生,史书上也就没继续记载他的事迹了。
在明洪武年间,像曾秉正这样清正又贫穷的官员有不少,但下场最惨的恐怕就属他了。一个三品大员,本来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结果却穷到要卖女儿筹路费,还被处以宫刑,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