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北伐南京图
01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事实上已经灭亡。
明朝灭亡后,南明建立,各种抗清力量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是其中较大的一支。
郑成功的军队是隆武政权(南明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和明郑时期)灭亡后,他避走金门招兵买马,外加收编父亲郑芝龙旧部建立起来的。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誓师反清,逐渐发展成为南明军中主力。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具体是从顺治三年开始的。
那一年,采取主动进攻策略的郑成功,先后发起一系列战役,在攻打海澄、泉州、同安、云霄、诏安、潮阳、漳州、潮州过程中,可以说打一仗胜一仗,但到顺治七年夺取厦门后,他才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稳定了东南局势、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郑成功决定北伐。
第一次北伐,开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进展相当顺利,两个月后就拿下了天台、太平和海门。
此次北伐,郑成功动用了全部精锐,导致后方空虚,被满清浙闽总督李率泰侦知。
李率泰立即分兵去捡便宜,攻陷了罗星塔(位于福建福州马尾区南部)和闽安镇(距罗星塔约10公里)。
大本营不能不保,郑成功只得暂时回师。
回到厦门后,郑成功加紧训练军队,筹备粮饷,为更大规模的北伐做准备。
与此同时,他积极与各地抗清力量联络,争取他们的配合。
据《中国历代战神》,郑成功甚至派人与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取得了联系,可惜当时大西军刚闹完内讧,内部问题严重,面对清军的大军进攻,连自保都很难。
与张煌言的联合,却比较顺利。
02
据《明末张忠烈公煌言年谱》、《清史稿》等,张煌言,崇祯时举人,顺治二年南京失守后起兵抗清,后来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两人联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率军入长江作战,目的是为了牵制向云贵地区进攻的清军。
这次联手,也充分暴露了郑成功固执等性格上的弱点,比如攻占崇明后,张煌言建议说,占领崇明后,部队疲惫,咱们应在此休整一段时间,但郑成功不听。
攻占瓜洲后,张煌言建议全力攻取镇江,郑成功还是不听。
瓜洲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清军不但在瓜洲的金、焦两山之间设置了拦江铁索,还在沿江两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之严密,可谓滴水不漏,但张煌言仅动用了十七条船,就率领义军巧妙地破坏了清军的防线,在郑军配合下,一举拿下了瓜洲。
张煌言没想到,郑成功之所以不听他全力攻取镇江的建议,竟然是担心驻守南京的清军会赶来支援!
对于郑成功的顾虑,张煌言不知说什么好。
直到张煌言说,咱们可先派水军佯攻南京北门,这样南京的清军就会担心南京有失,而不敢出兵支援了,郑成功才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令他朝南京方向进攻。
那时的张煌言义军,连一万人都不到,舰船也少得可怜,只有区区几十艘,而且基本上都是小舟,但他毅然率军孤军深入,竟凭一己之力攻取了镇江。
攻取镇江后,张煌言又建议郑成功从陆路直取南京,不料郑成功仍不采纳,坚持从水道进攻。
张煌言
他连“兵贵神速”这个基本原则,都不顾了!
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郑成功白白浪费,而驻守南京的清军,不但趁机巩固了城防,还获得了后援,就像一个孩子长成了彪形大汉,再打已经不容易了。
虽然最佳战机已失,但郑成功依然率军从海上北上,直逼南京。
悲催的是,他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点,北上南京时,正是七月。
七月是什么季节?台风肆虐的季节!
大自然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只管由着它的性子来,而不管你是谁,任何人也别指望它能帮你,除非你对它很了解、主动避开它的锋芒。
悲催的是,郑成功对台风一点也不了解,这个怪兽,对他来说是个完全是个陌生的玩意儿,直到在海上遭遇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他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厉害的风暴。
如何对付这头怪兽,他和他的整个船队,更是没有经验。
在滔天巨浪面前,船队的船就像一张张树叶,有的沉入海底,有的四散漂流,有的搁浅于大陆海岸。
事后粗略统计,仅溺死的官兵和家眷,就将近一万人,郑成功的妃嫔(1653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所以他有妃嫔)和三个儿子,也在此次台风中遇难。
尽管万分不情愿,但他不得不撤回厦门。
03
休整半年、兵员得到一定的补充后,郑成功决定再次北伐。
按理说,遭遇这么大的损失,休整半年是不够的,但他不能再等了。
这一次倒不是性急,而是满清已调遣三路大军,对在云贵的永乐政权展开了大举进攻,他必须立即行动,以便给永乐帝减轻一点压力。
据《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郑成功是1659年五月开始行动的,他亲率大军从浙江沿海出发,到崇明与张煌言会合,取瓜洲,攻镇江,然后以张煌言为前驱,溯江而上。
一个月后的六月二十六,郑成功的前锋已经抵达南京郊区,随即包围了南京。
据《中国通史》,与此同时,沿江而上的张煌言,占据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
他们的进展,不但使清廷举朝震惊,更是把顺治皇帝吓得小便失禁。
顺治
顺治明白,南京如果丢失,不但整个东南不保,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整个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都起来反清,也不是不可能!
顺治越想越怕,口中扬言要御驾亲征,话音未落又说,算了我还是回到关外老家,去避避风头吧!
“你特么这个怂样,还像个皇帝吗,还是我的种吗!”被母亲孝庄太后痛骂一顿后,吓得六神无主的顺治,才稍微镇静了一点,开始调兵遣将,命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统兵增援。
对南京城里的清军来说,郑成功的兵临城下,更是相当于末日降临,八旗指挥官喀喀木,甚至想把城里的百姓杀光——为了防止他们可能充当郑成功的内应,哪怕在青史上留个“屠夫”的恶名,他也在所不惜!
若不是两江总督郎廷佐拼命劝阻,南京被屠城的命运,多半不能避免。
与喀喀木相比,汉军镶黄旗出身的郎廷佐从容得多,他的应对办法,看起来也很“科学”,一是烧毁城外靠近城墙的房屋,二是把近城十里内的居民迁入城里,三是加紧储备粮草、置办武器,并搜集整修船只,添置船桨、绳索,招募舵手、艄公以及水手。
郎廷佐很自信,南京“保卫战”尚未打响,他就在为将来反攻郑成功做准备了。
04
此时的郑成功,在干什么呢?
祭拜了明孝陵后,他开始和将士们喝庆功酒。
南京还没拿下,甚至打都没开始打,庆的哪门子功?
原来郎廷佐玩了个缓兵之计,郑成功轻而易举地上当了。
郎廷佐对他说,既然你把南京包围了,我们抵抗也没用,你也别攻城了,我们投降就是了。
郑成功心想,我把南京围得水泄不通,你除了投降,确实没有别的出路,算你识相!
在郑成功看来,尽管投降的事情八字还没一撇,但已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等于他已胜了,自然值得庆祝。
喝完庆功酒,郑成功从此不干别的,坐等清军来投降。
没想到等了一个月,还不见对方出来投降,他这才明白上当了。
城里的郎廷佐,则趁机完成了必要的准备,寻机指挥清军水陆并袭。
据《清史稿》,1659年七月二十四,喀喀木(清军南京最高指挥官)指挥清军,分为陆上三路水上一路,出城与郑成功展开决战。
江苏巡抚蒋国柱派来的援兵也已赶到,配合喀喀木指挥的清军,分四路朝郑军进攻,两路围攻郑军位于幕府山的主力,一路伺机焚毁郑军部署在长江上的船只,负责切断退回江边的通道,另一路从水路出发,攻击郑军江面上的船只。
半天时间不到,郑成功就顶不住了,多处营寨和阵地接连被攻破,剩余人马纷纷朝江边溃退。
水师黄安所部拼死抵抗,掩护随军家眷撤退,同时从水中救人——几千士兵被清军追得慌不择路,再说也无路可择,只好往江里跳,幸亏被水师救起。
这一仗,郑军差点全军覆灭,仅水师就损失了五百多艘船,不得不退回到金门和厦门。
郑成功一退,孤立无援的张煌言也败走浙东。
轻信清军投降,可以说是郑成功犯的一个低级错误,给清军制造了绝佳的反攻机会,使得本来有利于自己的大好形势,瞬间发生逆转,导致北伐失败。
这次战役失败,不但是郑成功军事生涯“最惨重的一次损失”,也赔光了继续北伐的本钱。
更令人扼腕的是,作为南明政权最大的一股力量,郑成功的北伐失败,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光复的最后机会”。
而撤退到厦门后的郑成功,并未在厦门站稳脚跟,因为紧跟而来的清军,不可能容许这股势力,继续存在下去!
逐渐被逼到绝路的郑成功,不得不寻找另外的基地,与金门、厦门隔海相望的那个岛,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东渡,并于次年赶跑了荷兰殖民者,也算是“因祸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