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有言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说的就是唐玄宗为了博杨贵妃一笑,明知不是荔枝成熟的时节,也不惜劳民伤财、令手下千里迢迢地前送来新鲜的荔枝。
这可能就是有钱人的宠溺方式吧,兴师动众、挥钱如土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杨贵妃要的其实不是那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也不是材质稀有的水粉胭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杨贵妃心心念念那一口荔枝呢?这个荔枝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挂绿传说
其实,世上还广为流传着一个有关挂绿的美妙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在,在她十五岁的时,经仙人指点学会了飞升之术。在她十六岁时,为了摆脱父母为她订下的亲事,她无奈之下利用飞升之术,离开父母,远离凡尘世俗,最终成仙。
虽然逃离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婚姻,但是她对父母和家乡的思念却愈演愈烈,尤其想念家乡特有的荔枝。为了感受一下家乡的味道,何仙姑敌不过美味的诱惑便偷偷下凡到荔枝园里。
可是有一次,正在她开心地走在荔枝园里时,不小心把身上的一条翠绿色丝带留在了树枝上。正因为这条丝带,"挂绿"自此而生。何仙姑漂亮的丝带随风摆动,和荔枝园里水果的绚烂颜色交相辉映,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观赏。
这个美丽的传说给挂绿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而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价荔枝
追溯挂绿的历史,其实在古代,挂绿就已经是十分尊贵的水果了,由于稀少,价格昂贵,一般只有皇宫贵族才能够有资格享用。这个备受皇室宠爱的水果相传是在明朝从福建移植到广东的,这个移植挂绿的人是一个名叫湛若水的尚书,因此这种荔枝也被称为"尚书怀"。如今市面上的挂绿都是由"尚书怀"改良而成的,可谓是挂绿的老祖宗了。
随着挂绿的口碑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颂这种水果,而挂绿的名气也就此一炮打响。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就曾经作诗赞颂挂绿的美妙滋味十分让人难以忘怀。说到荔枝,它的最佳代言人还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了。为了美人一笑,君王不惜代价有求必应,甚至落得个"奢靡腐败"的骂名,至今还令后人诟病。
美若天仙的杨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因为从小出生在四川,所以酷爱荔枝。为了满足杨贵妃每年都能吃到新鲜荔枝的愿望,朝廷每年专门安排岭南地区的上好荔枝进贡到宫里,给杨贵妃享用。这位荔枝的忠实粉丝也对挂绿的清香甜蜜赞不绝口,不惜溢美之词,可见挂绿的确是堪称人间美味。
这种杨贵妃吃过的天价荔枝,它是世界上最贵的荔枝,55万一颗高价。如今这个品种的荔枝树全国只有十棵。它就是挂绿,果肉呈乳白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一般在0.5千克左右。汁水充足,味道甘甜,形状偏扁,因有一些小的绿色果实在生长在红紫色的成熟果实旁边,色泽诱人,绿线一直贯穿到底,而得名挂绿,极富盛名。
挂绿之所以如此之贵,堪称是荔枝中的蒂芙尼。不仅是因为它口感很好,还因为它产地十分特殊,产量十分稀少。挂绿是广东特产,产自广东增城。这里气候温暖适宜,雨水充足,是挂绿生长的天然场所,一般在六月底到七月初成熟,可以投入食用。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于挂绿对生长条件的特殊要求,所以能够种植挂绿的地方并不多,因此,产量极少的挂绿就成了天价荔枝。
百年母树
挂绿的产量很少,很多人也许没有概念,到底是有多少呢?到底为什么可以卖到55万一颗?早在嘉庆年间,由于不堪重负,所有的挂绿树基本被老百姓们砍光,只有一棵树幸存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唯一的一棵树竟然生存到了现在。
如今它已经有四百岁高龄,走过了许多时日,渡过了各种时期,见证了历史的更替等等,可以说是从古至今的一位历史长者,拥有着绝对的历史沉淀,所以它也有着不能轻易衡量价格的隐形财富。
不仅如此,现在的培育技术还没有能够培育出同样种类的荔枝。一时间内,挂绿供不应求,所以市面上的挂绿被抬到了现在的价格。这是人们对挂绿的喜爱,也是对挂绿美好传说和历史价值的肯定。
这棵百年母树依旧不辞辛苦地孕育着新的生命,衍生新的挂绿树,让挂绿的美味得以在世间留存。不过,由于这棵百年母树已经走过了400年的岁月,现在的产量也变得越来越少,几乎需要十年才能真正地结出一次果实。由于本身的味道,历史和产量等方面的综合原因,现在这棵树几乎成为了"老古董",备受保护,十分珍贵。
市场既然能够存在这样的天价荔枝,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有的人在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后,就是希望能够品尝到不一样的人间味道,更何况这是何仙姑留下的,也是让杨贵妃心心念念的水果,现在的价格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万事万物皆有因。这告诉大家,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原因,多角度思考,不要一味地跟风谩骂。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一窝蜂地去做那一片雪花,有时候,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有可能成为压死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价荔枝有人卖有人买,这是基于双方愿意的结果,有人认为55万享用这一次稀少无比的美味是有价值的,别人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评头论足,主要因为你也不知道别人的具体情况,所以凡事多了解,没有了解过,就不要妄加判断。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