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人钱宰上早朝的时候,突然被朱元璋拦下来,说他昨天晚上作的那首诗不错。原来钱宰这阵子睡眠不好,可是每天凌晨都要早起,强打精神去上早朝,不免发了几句牢骚。于是随口作了一首诗: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是一首打油诗,钱宰不过脱口而出,根本没有写下来。可是,朱元璋马上就知道了他作了一首诗。钱宰不禁冒了一身冷汗。这天子眼皮下办事,没有一点秘密。别说作诗,文武百官家里一日三餐吃什么,朱元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朱元璋对钱宰说:“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磕头谢罪。
朱元璋神通广大,可以掌握文武百官的生活作息,主要是源于明朝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开始设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明朝特务机构有四个部门: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锦衣卫。
锦衣卫是四个部门中最早出现的,也是电视和电影出现频率最高的。只要锦衣卫一出现,他们只做两件事:抓人和杀人。他们非常嚣张,动手之前从来不多说一句废话,直接亮出腰牌,没有人不怕的。他们一句话不说,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他们哪里来的嚣张的资本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朱元璋亲手创办了“锦衣卫”这个部门,但是的锦衣卫本来不是用来人抓人或是杀人的,他们不过是朱元璋身边的一群保安和仪仗队。
因为皇帝的保安,每天跟着皇帝进进出出,形象一定要跟上,不能丢了皇家的脸面。所以这群保安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就是“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这套服装也叫“飞鱼服”,上面有四爪飞鱼纹,材料高级,制作精细,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九死一生才打下这片江山。这份家业来得太不容易了,朱元璋自然格外珍惜。于是他就很怕有人打他江山的主意,他明白:既然自己能够推翻元朝,夺下政权。别人同样有机会把他推翻。
当时朱元璋就忌惮的就是那些跟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在建朝后,这些兄弟都位居权臣,他们要本事有本事,兵权有兵权,要威望有威望。最可怕的是这些兄弟都是身经百战,他们有造反的经验。如果他们真有人要反,朱元璋未必有本事镇压。
以朱元璋的脾气,内心肯定想着国泰民安了,全部把他们灭掉省事。但是,如果全部灭掉了,谁来帮他做事呢!如果真要灭团,人家不反也要被逼着反。
但是又不能不防着,毕竟人心难测。于是,朱元璋就想找人去秘密监测文武百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盯得死死的。只要他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人赃俱获,直接逮了宰了。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那就更好了,大家相安无事。
那个派谁去当密探呢?只能是朱元璋自己信得过人的。朱元璋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这班每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锦衣卫最可靠。当时这些锦衣卫只是颜值担当,很多人根本不会武力,更别说杀人了。
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锦衣卫》里说:这些锦衣卫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小接受各种训练。等大了点,就两个两个关起来互相攻击,死的那个就是白死的,活的那个人就锦衣卫的一份子。锦衣卫个个武艺高强,飞崖走壁,无所不能。他们无牵无挂,办起事来心狠手辣,只认皇帝一个人。
电影演绎得有些片面,当时朱元璋从保安团里挑出一部分人充当特务的工作。这些人是要去监测文武百官,收集情报的,并不是要上战场打打杀杀的。朱元璋挑选的特务人选只需要符合三点要点:
第一,对皇帝绝对忠诚。
第二,身家清白,不能有过往案底。
第三,要有一点武功基础。
在《明史》上记载,锦衣卫的标配兵器是一把绣春刀。这把刀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朱元璋换了一个典雅的名字。这种刀非常灵活,可以劈,也可以刺。
锦衣卫刚刚建立,效果比朱元璋估计还要好。上到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只要朱元璋想要知道的事情,锦衣卫马上就能收集过来。面对锦衣卫,百官们不寒而栗,感觉有一双无影的眼睛时刻盯着他们,谁还有造反的心思呢!
除了监测文武百官,锦衣卫还有两项特权:诏狱和廷杖。
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司法体系:三司。三司包括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一个案子必须通过三个部门,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但是锦衣卫的诏狱有权直接饶过三司,这是一个锦衣卫自己的监狱,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说白就是白,说黑就是黑,不受约束,不受管制。
廷杖就是打屁股。这也是明朝皇帝发明的产物。当时皇帝下面的臣子冒犯了皇帝,皇帝不罢官,也不扣你的工资,就是让人打你的屁股。锦衣卫就是负责打屁股的。
这廷杖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每个锦衣卫都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对着假人练习廷杖,一个是装砖头的假人,一个是装纸张的假人。打砖头假人的时候,可以直接把砖头打碎,外面的皮革完好无损。打纸张假人的时候,要把皮革打碎,而里面的纸张完好无损。这是一门独门绝技。
皇帝要打你是皇帝的事,要把你打成什么模样就是锦衣卫的事情。同样是100廷杖,锦衣卫可以20廷杖就让你一命呜呼,也可以打完100廷杖还只是皮肉伤。所以百官们对锦衣卫是很畏惧的,更不要说平民百姓了。
但是锦衣卫还是有怕的人,那就是东厂和西厂。
东厂、西厂、内行厂。
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权的,合法性一直很有争议。从上而下都有反对的声音,朱棣自然就想收拾那些反对的人。但是又不能明着收拾,得暗地里收拾。
这个时候朱棣不想动用锦衣卫,毕竟那班人都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留下来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锦衣卫此时心里想着什么,说不一定他们也是向着两个老皇帝呢!于是,朱棣就想另起炉灶,组建一个部门。
朱棣造反的时候,宫里的太监们在关键时刻出了不少力气,他们表现让朱棣的挺满意的。于是朱棣就想把这个任务交给这帮太监。朱棣把这个部门设立在紫禁城东安门,取名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朱棣还下令锦衣卫属于东厂管辖。一物降一物,锦衣卫一下子就低调了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牛逼了。他们成为了公公的下属。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拿臣民,这是明朝第一批干政的宦官。
在明朝很长时间里,东厂就是最厉害的角色,谁都怕他们。他们嚣张跋扈,几乎无人可以克制。
但是在1476年明朝皇宫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李子龙的道士,居然悄无声息溜进皇宫,还一路小跑到了成化皇帝居住的万岁山,几乎是到了皇帝的寝宫门口了。这才被锦衣卫给捉住了。
这一审,李子龙居然说自己来刺杀皇帝的。成化皇帝吓得目瞪口呆,号称戒备森严的皇宫居然有人可以绕过锦衣卫和东厂跑了进来,而且目标还是自己。成化皇帝后知后觉,他认为皇宫里有李子龙的内应,锦衣卫和东厂可能都有李子龙的同伙。
锦衣卫和东厂都靠不住。于是成化皇帝找来自己最信任的太监汪直,让汪直重新找一批人来审理此案。汪直的本事还是有的,马上就行动起来,各种捕风逐影,各种收集证据。成化皇帝对汪直的表现很满意。在这个案件完成后,成化皇帝就让汪直带领的这班人组成“西厂”。
成化皇帝还下令:以后锦衣卫和东厂都归西厂关。西厂一下成为明朝最牛的机构,汪直也成为最有权利的太监。
汪直小人得志,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对权利更高的追求。他罗织罪名,各种栽赃陷害,各种敲诈勒索。几年下来,文武百官被汪直整得混不下去了,包括锦衣卫和东厂在内都一片抱怨。大家一直往成化皇帝那里告状。
有个官员口直心快对成化皇帝说:如果一直任由西厂这样胡作非为,我们不反也得反了。成化皇帝这才发现,西厂已经成为众怒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可以会酿成大错。最后,成化皇帝下旨撤销了西厂。
西厂昙花一现,不过短短五年年,却成为后宫剧最嚣张的角色。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时候,大太监刘瑾趁正德皇帝年少贪玩,不理朝政,刘瑾就整了一个“内行厂”。这个内行厂跟西厂一样,可以管锦衣卫和东厂。内行厂也是昙花一现,只风光了短短五年,随着刘瑾倒台被杀,内行厂也被撤销。内行厂存在时间很短,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从大明王朝建国到灭亡,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相继坐大,破坏了正常的行政司法体制,各路特务为了政权夺利,互相的倾轧,这都是造成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国力衰败的重要原因。但是也不能把大明灭亡的原因全部归咎给这些特殊机构。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不容易。一个代善始善终容易,几代人要善始善终那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