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被后世称为最励志的开国君主,主要是因为他年轻的经历。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因为家境贫寒,他无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了生计,他只好到地主刘德家做工,当了放牛郎。对于这样贫困的生活,朱元璋小时候并没有抱有幻想,只希望能够好好地放牛,然后拥有自己的牛和妻子,最终过上自己的生活。但命运造就了人,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这个放牛童对人生最后的幻想。
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大旱,连续数年的饥荒对朱元璋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相继去世。朱元璋的三弟早逝,面对连串的饥荒,朱元璋只有二弟这个唯一的亲人。朱元璋和二哥虽然熬过了饥荒,但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比饿死更重要的问题——安葬父母。没有大难的时候,还是缺衣少食,此时面对父母兄长的棺木,也无计可施。不知所措之际,他们想到了地主刘德。毕竟,他在刘家打拼多年,就是希望能为他们的父母争取一片净土。
但现实是残酷的,刘德对兄弟二人的哀求无动于衷。虽然只是一小块地,却没能满足兄弟二人孝顺的心愿。
朱元璋只能听着刘德对兄弟二人幼稚妄想的批评,憋在心里。毕竟,嘲讽的背后,是唯一的希望。巧合的是,刘德对二人的哀求充耳不闻,而在地主家做客的刘达却看到这种情况,心生怜惜,回家告诉了父亲刘继祖。刘继祖不仅在口头上贬低地主的残忍,还商议后分给两兄弟一块地,让他们的父母兄弟安家。刘继祖也向兄弟二人诉苦,不过这诉苦是怪他没有早点告诉他们。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天大的恩情,其实朱元璋还真的记在了心里。
朱元璋出家后,朱元璋告别家人,在凤阳城北的皇觉寺出家。这期间,刘继祖每次去庙里,都会想起朱元璋,给他带些衣服和食物。朱元璋的心情可想而知。八年一晃而过,正正十二年(1352年),出家时的朱元璋已经衣食无忧。领队郭子兴在营中。朱元璋的本事,在郭子兴的手下身上展现了出来。不仅迅速在军中脱颖而出,郭子兴甚至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宠爱的妻子马皇后。朱元璋此时已经崛起,朱元璋却忘记了早年帮他安葬父母兄弟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他疏忽了繁忙的军务,而这种疏忽注定是无法报答的。朱元璋从军第二年,刘继祖夫妇病逝。朱元璋并没有得到恩人的死讯,但是不久之后,刘继祖的儿子刘达就因为他的庇护找到了朱元璋。因为早年,刘达是因为看到朱元璋两兄弟苦苦哀求地主刘德,才怀着慈悲心回家告诉父亲的。朱元璋自知恩人离世后内心的痛苦难以忍受,掩面痛哭。那些年的恩情,不可能还给刘继祖夫妇,但刘大还在。
朱元璋将他留在身边,不仅立他为侍从,还改名为刘盈。
在郭子兴病逝之前,朱元璋就已经掌握了红巾军的实际力量,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正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了吉庆,也就是后来的明朝都城南京。朱元璋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继续四处扩张,元军、张士诚、徐寿辉都被镇压下去。不到10年,朱元璋就成为各地规模最大的起义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众人的推动下,朱元璋自立为王,史称西吴。
稳固地位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命令刘盈等人回凤阳修墓,不仅包括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墓葬,还包括他的墓葬。
他的恩人。朱元璋并没有多加重用刘盈,而是在黄陵建成后,命他负责看守。至于恩人刘继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被封为懿徽侯,他的子孙将永远享有这个称号。这对刘继祖来说,的确是一份天大的恩赐。
史书上也记载,朱元璋特意让刘盈的儿子在国子监接受教育。朱元璋后来的行为虽然有残忍的一面,但他尽力报答恩人当年的义举,也算是一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