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于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得从崖山海战,南宋丞相陆秀夫带着小皇帝投海算起,也有的认为早在宋恭帝向元朝投降的时候,南宋就已经灭亡了。
其实个人觉得,早在之前的丁家洲决战的时候,南宋灭亡的命运就已经无法扭转了:甚至南宋想像当年北宋靖康之难后,维持偏安一方的梦想,都已经是无法实现的事情了。
从宋理宗时代的端平入洛失败开始,蒙宋战争的趋势就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南宋处于防守地位,蒙古(元)保持进攻的趋势。其实这倒不是南宋愿意防守,不过实力不够罢了。
起初,虽然蒙古兵强马壮,但南宋军士奋力抵抗,且因为蒙古军的山地作战和水战能力短板明显,这导致南宋虽然综合实力不如蒙古,但也可以长期和蒙古保持均衡状态。但这一切,直到南宋宋度宗、宋恭帝在位前后,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蒙古军队也在不断的发展,另一方面,南宋则被“路径依赖”误导,只道依靠南宋的防御体系,就可以如同当年熬垮金国那样熬垮蒙古。事实上南宋这么想,从某个角度来看倒也无可厚非,因为事实上,南宋灭亡之前,蒙古汗国已经解体了。虽然忽必烈依旧以蒙古大汗自居,但毕竟元朝和蒙古汗国是不能划等号的。而元朝的腐化速度其实也是触目惊心的。
只不过,元朝虽然腐化速度快,但和南宋相比,最起码在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这块,还是要强太多。
2、黑色幽默
南宋咸淳九年(西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面对元军的军事压力,以及南宋朝廷内部的倾轧,对南宋朝廷的前途充满绝望,于是在这年的春季,吕文焕打开襄阳城门,向元军投降。就这样,让蒙元围攻多年的襄阳,终于陷落。
当然说起襄阳,相信湖北之外的朋友也并不会陌生:因为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很大一部分细节推动,都是依靠南宋和蒙古的襄阳争夺战而展开的。
同时,南宋朝廷的部分精英阶层也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那就是这些年来,蒙古军的攻城战和水战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襄阳的丢失,也让南宋上下人心惶惶:毕竟,抵抗蒙古军的优势丧失了。
吕文焕的投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南宋长江防线很多和吕文焕有渊源的南宋部将纷纷向元朝投降,一时间,南宋的长江防线,大部分都土崩瓦解。
“怎么办?”南宋的败亡出现了马太效应的趋势,让南宋君臣不得不考虑扭转一下不利局面,最终,南宋朝廷做出了一个堪称黑色幽默的决定:那就是派遣当时的南宋丞相贾似道去抵御忽必烈。原因倒也简单:那就是贾似道有过“战胜”忽必烈的经验。
3、南宋周公
当代人提起贾似道,相信会把贾似道和当年的秦桧相提并论。不过,在贾似道倒台之前,贾似道被称为南宋的“周公”,因为贾似道的“功劳”很大。
其实,贾似道的这个功劳,说起来让人感到十分可笑。南宋在国家危亡之际想到用这个人才应对外敌,也确实说明了南宋气数不行了。
话说这一切还得从南宋宝祐六年(西元1258年)说起。当时蒙古蒙哥汗派遣忽必烈攻打鄂州,贾似道奉命抵御,本来贾似道对于忽必烈的军事压力一筹莫展,恰好这时候,蒙哥汗死在钓鱼城一带。蒙古贵族因为汗位继承问题产生内耗。忽必烈于是撤军,回去争夺汗位。贾似道起初本打算向忽必烈割地赔款,以求蒙古军的撤走。而忽必烈的主动撤退,则被贾似道贪天功为己有,说成是自己运筹帷幄,打退了忽必烈的大军。不过南宋上下当然不知就里,只道贾似道真是个人才。
如今南宋长江方向大体上土崩瓦解,所以贾似道被派去迎战元军。而对于元朝大军,贾似道心里倒是有个盘算:那就是继续向忽必烈求和就是了。
其实忽必烈此时已经没有了和南宋和谈的想法。套用《亮剑》里面楚云飞对山本一木的台词:谈判,也是要有本钱的。以往蒙古人跨不过南宋的长江防线,所以才愿意和南宋谈判。如今这种脆弱均衡早已不复存在了,忽必烈又怎么会愿意和谈?
当时元宋两军对峙在芜湖,贾似道命孙虎臣带七万左右宋军抵达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境内)防御,此外贾似道派布置了南宋的水师进行江面封锁。同时贾似道又派人去联系元朝大将伯颜,表达了求和的想法。而伯颜直接表态:既然南宋想要求和,就得有点诚意。这么的,让贾似道亲自来元军大帐。
这可吓尿了贾似道。无奈之下,贾似道只好硬着头皮组织宋军对战蒙古军。事实上当时元军的水师配置不如南宋军。但是由于贾似道的胡乱指挥,导致元军在水战方面也实现了以弱胜强的状态。为了拔掉南宋的丁家洲据点,元军甚至还使用了回回炮——这是蒙古人从阿拉伯学回来的攻城机械。在回回炮的攻击下,丁家洲的宋军顿时溃不成军。同时,元军对南宋的江面部队发动冲击。
面对水陆两军的同时溃败,负责前线指挥的孙虎臣此时除了慌乱,一无所有。于是孙虎臣抛下部队,开始夺路而逃。
南宋的后续部队得知前线的消息后,顿时局势失去控制。南宋军们为了活命,互相踩踏,乱作一团,最终,南宋的主力部队也随之崩溃。
此时的南宋,面对的只剩下灭亡的倒计时了。毕竟,主力军已经没了,即便是南宋想组织力量和元军周旋,也无法扭转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