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家族传承的国家。古人对孩子的抚养和照顾是非常用心的。
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了成熟的育儿体系,甚至还有详细的胎教方法,使得我国的育儿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不养孩子的情况很多,甚至严重到国家不得不出台政策加以管控。这是什么原因?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战乱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全国外,数百年来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国家之间屡战屡战,给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士兵的阵线所到之处,人们不得不带着家人逃离。这段时间,孩子成了负担。
▲
影视剧中的三国战场
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王灿撰文《七哀诗》“路上有饿妇,弃子弃草。
曹魏大臣在政论中也多次提到遗弃幼童的现象,说明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
曹魏王灿部长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权连续征战,战区百姓常常不得不逃亡。
每当大军过境,农民们就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个水池里,然后把水池扔进河里,说:“和茹先登仙殿,找到你就来找你”。
▲
侯景之乱中的建康城
因为对他们来说,带着孩子是九死一生,而把孩子丢下河,还能被有缘人救下。这是这些孩子生存的唯一途径。
侯景之乱,南朝百姓损失惨重。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地区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
古代战争
从魏晋奇闻轶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当时遗弃儿童的盛行。刘一清写的《幽明录》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汉末大乱时期,夫妻二人因避战难远行逃难,将7、8岁的女儿安置在一座破旧的古墓中。
▲
逃离的难民
几年后战争平息,夫妻俩回到家乡,想找到女儿的遗体重新安葬,却惊奇地发现女儿还活着。
原来这座古墓下有一只乌龟,女儿模仿乌龟的呼吸法学习了长生之法,终于活了下来。
▲
古代战争遗址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荒唐,但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在战乱中遗弃年幼子女的情况非常普遍,充分体现了艰难时期战争对人的摧残。
自东汉乱世以来,中国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晋建国时,人口还不到东汉中后期的三分之一。
人口锐减导致国家税收捉襟见肘,因此自曹魏时期以来,统治者一再降低成年年龄。
▲
图片来自曹丕
曹丕在位时期,男子16岁以上为正定,男子13至15岁为次定。他们要承担一定份额的赋税,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巨大的压力。
困难时期,老百姓生产难以保障。降低成年年龄后,每个家庭缴纳的税款将大幅增加。
▲
古代男孩的形象
为了补偿土地税,这些未成年子女被迫下地干活,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一些贫困家庭为了减轻压力,决定放弃未成年的儿子,让他们不必承担新的土地税的压力。结果,大量幼童因无法抚养而死亡,对经济社会秩序危害极大。恢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
农业古人
十六岁成男的规定一直沿用到东晋。孝武帝的大臣范宁提出,成年年龄低,人的日子不好过。
他还建议将成丁的年龄提高到20岁,为16至19岁的男孩抚养慈丁。孝武帝对此深表赞同,并对之前的政策进行了改革。
但在困难时期,提高成年年龄不仅意味着减税,还意味着徭役人口和兵役人口的减少。东晋末年,随着战乱的加剧,孝武帝的变法很快被逆转,男程定年又回到了十六岁。
▲
孝武帝
刘裕北伐时,由于人口稀少,军队中甚至有12岁以下的男孩,这意味着当时的成年年龄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人都可以被强制征召入伍。
加上战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的徭役负担十分沉重。那些十几岁的小伙子们要参加军队的后勤工作或者建设城市,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许多男孩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他们到达服务站后逃到了服务站。这些人的离开造成了劳动力缺口,剩下的人不得不做更重的工作。为了扩大招募,成人的年龄限制也降低了。
▲
徭役的人同时,北朝程鼎的年龄比汉代略大,但北齐与北周相遇时,两国程鼎的年龄都回到了18岁。年纪大了,只有十六、十七岁的男子才被辞丁。北朝百姓赋税和耳压比南朝少,这也是北朝后来能够获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北齐与北周的内战不断。按理说,北方的人口应该因为战乱损失的比较多,但是他们的成年比南朝要高。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官方控制下的自耕农数量非常有限。
▲
南朝诸侯
但是,北朝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得到南方地主的雄厚资本,自耕农阶级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北朝的统治者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家的人力资源,而这也是南朝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姑娘们没有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赋税压力,也不必服重兵役,但由于南北朝时期生产秩序经常被打乱,朝廷征收的赋税是很高。
因此,许多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确保家庭的生存,他们决定抛弃刚出生的女婴,也有人纯粹是出于封建父权意识形态而抛弃女儿,但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还因为其他因素遗弃了孩子,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封建迷信的蛊惑。
例如,著名人才谢灵运出生后不久,他的祖父谢轩就病逝了。当时,谢家认为谢灵韵会给家里带来厄运,所以不想继续抚养她。
▲
谢灵运肖像
不过当时的谢家并不十分兴旺,所以最终谢灵韵没有被彻底抛弃,而是被送到了别人的寄养,应该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甚至王室当时也有类似的问题。刘宋文帝的长子刘绍被人厌恶,因为他被说成是一个妨碍国家和家庭的人,这对他的未来也有很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宗教迅速发展,民间信仰的兴起也为一些迷信提供了空间。
当时说五月生的孩子不吉利,所以很多人会弃五月生的孩子。
▲
寺庙建于南北朝时期
除了封建迷信因素外,南北朝时期不养孩子还有几个原因。例如,在一些家庭中,嫡子与庶子的关系并不融洽。后来,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他们决定不再抚养这个妃子的儿子。
一般南北朝时期,妃子都是豪门世家,所以这些妃子实际上并没有被遗弃,而是被送到其他家族抚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也是在逃避养育子女的责任,对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
南北朝画像
此外,一些年幼的孩子也被送到其他地方接受教育,其中最常见的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家里哀悼长辈,那孩子就被认为是“虐子”,家里认不出来,只好送走了。
由此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贵族文化的兴起,文人和官僚都非常重视家庭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当家庭或自己出现不利情况时,可以立即抛弃孩子。这和正常人要抛弃孩子一辈子是完全不同的。
▲
幸福的古代父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最长的动荡时期。这段时间,普通百姓饱受战乱和暴政的蹂躏,生活不堪。
当时的父母不得不抛弃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为了钱卖掉自己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对于崇尚道德伦理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不仅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实行完善的制度,反而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
最终,人们抱怨说:“生儿子要小心,生女儿要喂奶,墙下不见白骨”,尴尬至极。
参考: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卢勤礼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晋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
《宋书》着,梁神月,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
# 创作挑战赛#
#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