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大理寺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正八品的衔,不过这是个虚职,具体的工作岗位是陕西“凤翔府判官”,也就是凤翔府的二把手。
凤翔是个历史名城,签判没有太多事务,苏东坡有大把时间出去玩。普门寺和开元寺是苏东坡最爱去的地方,寺里有吴道子和王维的真迹,吴道子画的是佛像,王维画的是墨竹。
苏东坡书画俱佳,是个行家里手,仔细看了二人的画作后,认为还是王维技高一筹,“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中国画分“人物”、“花鸟”和“山水”三大类,最早出现的是人物画,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过此时的山水画还多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往往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概括。
隋唐时山水画渐趋成熟,据传为隋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幅风景画。
唐朝的李思训是第一个主攻山水画的画家,其用色以青绿为主,“青绿为质,金碧为文”,故称“青绿山水”,画面看上去富丽辉煌。
“画圣”吴道子主攻的是人物画,不过他对山水画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贡献,是传统山水画的第一位变革创新者,最早画水墨山水的画家,“山水之变,始于吴”。
吴道子的另一大贡献是一改李思训等人的工整刻意,而以豪气写画,“意气而成”,意兴笔到,已经有了些写意的味道,所以苏东坡说“道子实雄放”。
“诗佛”王维被董其昌推为“南宗画之祖”,又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实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苏东坡,他最初称之为“士人画”,在《又跋汉杰画山》中苏东坡说:“阅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就绘画而言,“画得像”与“画得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画向来讲究意境,到了宋朝更是一个转折点,由追求“形似”往“神似”发展,文人画占据了主要地位。苏东坡《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东坡认为吴道子和王维是中国画坛数一数二的人物,不过吴道子虽然画得好,未脱匠气,不过是画院的“高级技工”。而王维得之于象外,其画才是神逸之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在凤翔偶然中还淘了件宝贝——吴道子画的佛像真迹,画在四扇门板上,阳面是菩萨像,阴面是天王像。
这四扇门本是唐明皇在长安所建藏经龛的门,战乱中藏经龛被烧,有个和尚舍命抢出四扇门来,背着逃往外地。走到半路实在背不动了,和尚想了个办法,在门板上各穿一洞,然后往脖子上一套,跟个大枷似的,忽闪忽闪的继续赶路。
多年后,苏东坡在老翁泉边父母墓前,请同乡僧人惟简建了座大阁供奉父母的遗像,还有吴道子的这四幅菩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