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王朝。隋唐开始,文化的发展使得巫医在朝廷失去了立足之地,当时朝廷给予医学制度和教育政策上的帮助,使医学的社会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到了宋代,医学受到朝廷、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推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开始关注医学,研习医学,出现了“儒而知医”的现象。
一、宋代儒医
1、宋代儒医现象
宋代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可爱最发达的王朝。在当时的环境下,宋代很多习医的儒生并没有被标榜为“儒医”,整个社会也没有出现很多儒生放弃儒学转而为医者的现象。多数儒医对医学的认识程度也不够精深,只是把习医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或者生活手段。
因此,宋代的儒医现象还只停留在儒生兼习医术的层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兼读医书,撰写医书为主,抑或偶尔从事医疗活动。所以说,宋代是儒医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有利时期。
2、宋代儒医的地位
儒生、医者之间的交流,是儒学、医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尚医风气作用的结果。儒、医两者的接触,使得兼通儒、医的人越来越多,儒、医之间达到一种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状态。
宋代大量儒医的存在完善了宋代的医学知识体系,推动了医学书籍的发展和医药事业的进步,也改善了从医人员的结构,提高了医者的整体素质,为医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从自学医学的儒生到官方专门培养出来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儒生,宋代的儒医已经得到朝廷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并成为宋代医学和儒学的亮点。
尽管医学本身、医者地位、医学义理、医学的社会功能在宋代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或抬高,不再是社会的末流,但医学在中国封建统治社会下,并没有脱摆脱“小道”的根本地位。弃儒为医大多依然只发生在仕途无望的儒生身上。一些儒生家庭贫困,为了治疗亲人疾病而习医,也只是把医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终身依靠。
二、宋代儒医现象形成
1、宋代医学与儒学密切关系
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构建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认为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他所建立的体系是儒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儒和医之间的理论联系由此建立起来。医学的理论发展还是主要依赖于儒学的发展和儒生们对医学的关注。
到了宋代,医学基础理论与儒学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各个医学学派对医理的论述大都是围绕着阴阳辩证而进行的。
宋代开始,随着学风的转变,理学家们对气、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深化,使之系统化。医者用理学家阐发义理的方法研究医经,把 “道统论”的思想运用于医学中,确立《内经》的医典地位,并尊张仲景为医圣。
医学理论的儒学化,使得医学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儒学与医学的交融促成了“儒生混于医,医者混于儒”局面,涌现了大量儒医。
儒医们在进行外向活动时,如探研医道、规范医德、学术传承则侧重居敬;持静则主要在培育自我高尚情操、养成自律习惯、淡化分外营求上发挥引导作用。由于儒医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格外关注国计民生,
儒体医用是他们的本质特征。儒医们普遍增强敬畏意识,自觉营造宁静氛围。将有助于清心治本、积德累功。以此立身行事方能嗜欲淡、营求少、立品高。避免心田污染后导致嗜欲无穷、败德损身。希望世人常怀律己之心、常思嗜欲之害、常修纯厚之德。
确保在防病治病中掌握主动。正心诚意作为正确义利观的前提,特别突出儒医研习医道的动机。他们的动机不外乎为个人养生长全,为亲人行孝疗疾,为社会普救苍生。此外不掺杂任何牟利积财的心意。他们深信,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渴望实现品节德行上的获得感。
2、医学发展儒学思想
知医为孝是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被很多医家所认同和推崇。孝以事亲,忠以事君,忠孝连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疗君亲之疾被看成是尽忠孝的最好表现方式。自此之后,宋代的儒学和医学书籍中都出现了很多关于知医为孝的论述。在宋代儒家学者眼里,医学和儒学相互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医者把儒学中的孝道吸收到自身的理论当中;另一方面,儒学家又通过行动不断地强化儒、医的联系。医学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吸收儒学孝道观念,并加以深化,使得医学中体现的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符合了儒家的致孝尽忠、爱人利天下的伦理观、人生观。
宋代一个广西的学医的人,在学医的过程中突然辞别,跟同学老师说道学医为的是忠心和孝心,如今忠心已达不到,只能报孝心,遂回去侍奉母亲直至终老。
结语:宋代儒学的强大,医学的不断发展,促使两者关系日趋紧密。宋代儒医的大量出现,应该主要归因于宋代的朝廷和宋代社会的变革,因为它们为儒生习医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
医学和儒学的内在发展是它形成的坚实基础,医学中的阴阳理论、疗病理念和儒家的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使习医和习儒都成为可以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方式。
参考文献:《宋史》
《宋会要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