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如果有一个穿越的机会,你会选择穿越回中国哪个时代?据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选择了唐朝。
大唐盛世,光彩琉璃,四夷宾服,万邦来朝,香烟馥郁,笙歌迭奏。梦回唐朝,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词语。
在这段轰轰烈烈,花团锦簇的盛世历史里,有一个女人的名字永远绕不开,她的一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她是盛世里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美点缀,也是乱世里的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薄命红颜。
杨玉环,一个从生到死都话题不断的女人。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死亡扑朔迷离,即使千年时光过去,大唐王朝早已陨灭在历史的滚滚尘埃里,人们依旧热烈讨论着她的一切。
有许多人怀疑当年杨贵妃并未在马嵬坡自缢,而是出逃隐居,远渡东洋。随着她的棺椁出土问世,这种由来已久的流言似乎更有可信度了。
马嵬坡下,现衣冠冢
杨贵妃墓位于现在的咸阳市马嵬办向西500米处,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与其说是墓地,不如称之为衣冠冢更加准确,因为墓中并未发现杨玉环遗体,墓中也只有零星难以辨认的碎片,似乎是腐败后的尸骨残渣。
对于杨贵妃是否在安史之乱之后死于马嵬坡,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俞平伯先生在研究《长恨歌》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杨贵妃并未在马嵬坡自杀。另一学者周煦良也认可他的观点。二人认为杨贵妃在乱军中逃走,跑到一个女道士所居的庵观躲了起来,后来玄宗派人找到了她,但是贵妃未能再得见玄宗。
上述观点是基于对《长恨歌》的仔细解读得出的,但是一部分人不认同这种离奇的说法,他们推翻贵妃未死于马嵬坡这一观点的证据恰好也来自于白居易的其他诗作。
白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曰:死弃马嵬念更深。说明杨贵妃的确是死在了马嵬坡,而且对自己的死亡充满了怨念。除此之外,周、俞二人的观点还有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那就是既然玄宗派人找到了杨贵妃,为何不接她回宫?
即使杨贵妃死在了马嵬坡,但是马嵬坡贵妃墓中空空荡荡的离奇景象依旧让人生疑。
据《旧唐书》所记,至德二年太子李亨、郭子仪等人平定战乱收复长安后。李亨派人接唐玄宗返京。玄宗从蜀地回长安途中经过马嵬坡,想要停下脚步祭奠贵妃并改葬,使她安息,可是在随行的礼部侍郎李揆的劝谏下无奈作罢。后玄宗暗中派人将杨贵妃重新下葬。
那么现在的贵妃墓,到底是一开始就为杨贵妃建造的墓地,只不过后来历经千年时光尸骨腐烂了而已,还是这一处墓地只是玄宗后来派人重访旧地为贵妃建造的衣冠冢,已经无从考证。
针对这个现象,曾有学者提出贵妃之墓后改迁蜀州的说法。原因有三:1、杨玉环是蜀州人;2、马嵬坡之墓空无一物;3、蜀州(现在的崇州市)流传着贵妃之墓的传说。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在上个世纪崇州市曾专门进行了一次针对杨贵妃之墓的考察,只可惜只找到了几处并无关联的唐代寺庙遗址。故而贵妃之墓改迁蜀州的说法也就此不了了之。
无论真相如何,斯人已逝,只剩下马嵬坡亘古不变的蓝天黄土,静静注视着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风风雨雨,见证着那位名动天下的美人的悲惨结局。
盛世风华,一代宠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颇为特殊的一个时代,以至于一千年后的国人回想起大唐,依然满脸带着骄傲而神往的表情。
似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和大唐一样,同时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疆域方面都达到巅峰。唐朝的伟大,不仅仅是来自它辽阔的边界线,繁华无比的长安城,登峰造极的诗歌创作。
唐王朝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门阀世家的势力开始衰退,科举制度开始兴盛,阶层流通开始加快,平民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
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和自信在唐朝到达了顶峰。
如果说大唐站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明的至高点,那么杨玉环就是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名字在开元盛世的光环下熠熠生辉。
她无疑是个绝美的女人。在白居易笔下,她拥有能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惊艳绝伦的美貌,诗仙李太白会不吝用“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浓墨重彩的诗句来形容她的容颜。
在玄宗一朝,杨贵妃受到的宠爱可谓绝无仅有。为了她能够吃到一口新鲜的岭南荔枝,动用无数人力马匹一路狂奔,博红颜一笑。
她在和玄宗争吵后冲出宫廷回娘家,回首中国古代的后宫史,好像只有杨玉环一个人,敢行如此会被扣以忤逆罪名之举。
贵妃的族人随着杨玉环的受宠很快成为天子亲信。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大权在握。杨家三姐妹被破格封为夫人,出入宫掖,权倾朝野。
大唐宫廷上演的霓裳羽衣曲好似永远不会停歇。直到那一年,叛军的马蹄惊醒了大明宫里醉生梦死的玄宗和贵妃。
香消玉殒,难逃宿命
奥地利作家Stefan Zweig在《断头皇后》有一句评价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她不知道命运所给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放在杨贵妃身上如此贴切。
公元755年,盛唐的运数走到了终点,就如同一首高昂的交响乐在高潮时戛然而止。安史之乱撕开了长安城纸醉金迷的外衣,那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帝国早已腐朽不堪、败絮其中。
杨贵妃的命运就是大唐由极盛之巅突然摧折的象征。
安禄山兵临城下,玄宗带着贵妃匆忙出逃。直到命中注定的马嵬坡(现位于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以陈玄礼为首的金吾卫早已不满杨氏一族跋扈多年,在混乱中杀死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
或许是害怕战乱平息之后杨贵妃为家族复仇,也许只是一个要挟玄宗另立新主的借口,唯一不变的定数是杨贵妃不得不死。
盛世需要她的美貌来点缀歌舞升平,乱世需要她的鲜血来抚平国破家亡的伤痛。
其实开元盛世的外表下,唐王朝已经积弊累累。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渐走向崩溃,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遭到削弱,同时节度使的权利却在极度扩张,在经济上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无所定居,社会动荡,底层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天宝后期,唐王朝早已经是内忧外患。
这些不安的因素堆积到一起,王朝的衰落已经成为定局,历史所等待的就是最后那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安禄山就是最后那根稻草。
只是杨贵妃和她的族人得宠多年,树大招风,随军的士兵在家国沦陷,背井离乡的愤怒之下,迅速将仇恨转移到了杨贵妃身上。
她的生命在这一刻走到了终点,昔日在长生殿立下山盟海誓的君王此刻也拯救不了她。在命运的关口前,任何人都显得无能为力。
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杨贵妃的死因真相一直争论不休。
《旧唐书》是这样记录贵妃之死的:“妃诏,遂缢死于佛室。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对死亡地点作了稍微的修改,记载的是杨贵妃“缢路祠下,瘗道侧”。二者的记载区别不大,贵妃奉玄宗旨意在马嵬坡自尽。这也是史学家的主流看法,杨贵妃是被赐死的。
根据《资治通鉴》所记,玄宗命令高力士将贵妃带到佛堂缢杀。但是这个说法也只能确定杨贵妃死于“缢”,但是无法确定是“自缢”还是被迫“缢死”。
如果按照白居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逻辑去推算,杨贵妃有三种可能的死亡方式:第一种,被玄宗赐死;第二种,贵妃自愿自尽;第三种,贵妃被乱军谋杀。但是基于当时唐玄宗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太子还未正式登基,所以直接谋杀贵妃,这个可能微乎其微。
不过,无论上述史料记载的细节如何差别,杨贵妃于公元756年在马嵬坡死亡这个事实是确定不变的。
《长恨歌》里描绘的爱情如此动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是危及江山社稷,事关权势性命,他依然可以赐她一条白绫赏其自尽。
民间流传着关于杨贵妃之死的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闻就是贵妃东渡日本论。
这个说法一度盛行于民间。《长恨歌》里那句“忽闻海上有仙山”,此句中所指的“海上仙山”很可能说的就是日本的海岛。很多人据此来推断玄宗当年找了人来替代杨贵妃,然后安排杨贵妃秘密出逃日本。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民间也有大量关于杨贵妃东渡的记载。日本山口县有一座古寺二尊院,里面供奉着杨玉环的雕像。根据寺中文书记载:安史之乱发生后,杨玉环乘船在日本久津唐渡口登岸。贵妃死后葬于当地。
除此之外,某些日本学者也撰写了相同的故事。根据日本某些文献的记载,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用一名侍女瞒天过海,替代杨贵妃死去,并安排杨玉环坐船出海逃至日本,从此杨贵妃在日本定居。
对于贵妃远渡日本避难的说法,至今没有可靠的史料或者考古证据加以佐证。
《长歌行》虽然描绘了杨玉环跌宕起伏的一生,但是本质上还是属于文学创作,不排除白居易有虚构或者夸张的描写,所以凭借诗词来推断杨贵妃东逃日本并不可靠。
多年考古,一窥真相
我国的考古事业近几十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大量墓穴文物被挖掘出土。随着这些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我们或许可以隐隐窥见贵妃当年的生活,一睹当年盛唐雄伟气象。
1994年,在内蒙自阿鲁科尔沁旗的赤峰镜宝山村挖出了一片辽代坟墓。其中几间墓室内刻着彩绘壁画,画面中出现许多身穿唐装的女子,无论神态还是服饰都颇具唐风。
在一处壁画上,考古专家辨认出一名身材丰腴的女子正在调教一只鹦鹉。
唐代进士郑处诲著有《明皇杂录》,其中收藏了一个故事,天宝年间一个官员进贡了一只会人语的鹦鹉给唐玄宗,唐玄宗将这只鹦鹉送给了杨贵妃,这鹦鹉聪明伶俐备受贵妃喜爱,杨贵妃亲自取名为“雪衣娘”。
壁画里面的女子和鹦鹉栩栩如生,与当年杨贵妃调戏鹦鹉的情景一摸一样,考古学家认为壁画中所画的女子很有可能就是杨贵妃,故而为此画取名为《杨贵妃教鹦鹉图》。
1970年,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的村民劳作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处唐代遗址。后考古学家迅速展开挖掘考查,发现了大量唐代时期的皇家文物。在这里出土的文物后被称为何家村遗宝。这批文物一出土就震惊了世界。
这批文物的主人到底是谁考古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中某些文物很可能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西域大臣曾向唐玄宗献上了数百匹大宛马,大宛马素以舞马而闻名。因此,唐玄宗从中挑了400匹优等马匹为杨贵妃训练舞马。何家村出土的一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印刻着当年唐朝舞马的风彩。
此壶采用錾刻、鎏金、锤揲加工而成,壶上的舞马栩栩如生。透过此壶,后人得以窥见大唐宫廷繁华景象的一角,御马闻歌而舞,博贵妃一笑的场景似乎穿越时空走到了眼前。
更加让人惊奇的是,何家村遗宝中出土的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与《旧唐书》记载杨贵妃死后“尸体和衣物都严重腐烂,唯香囊犹在”的描述惊人的一致。
香囊用银打造,外形似球体,通体镂空,内层球体可以自由旋转,而无论外层球壁如何旋转或者晃动,内里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
现代人们已经可以用简单的陀螺仪制作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在古代,这种精巧的设计无疑代表了唐时期工艺的巅峰。
结语
为什么民间一直流传着贵妃东渡或者隐居的传说,大概是这样一个生性烂漫多才多艺的女子,人们实在不愿意相信她在烽火中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死去,所以编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传言,不外乎是希望她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好事者总是喜欢用“自古红颜多祸水”几个字来解释一个王朝颠覆的根源,从褒姒到西施再到杨玉环,都是如此。然而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规律自古不变,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把一个积重难返的末世命运怪罪到一个女子身上,实在有些不公平。
千年的时光翩然过去,大唐盛世的魅影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斯人逝去多年,唯有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历经千年而不朽,向人们无声地诉说那个王朝当年“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繁华,诉说着那个女子光彩又悲惨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成书于公元855年。
[2]安史之乱.石云涛.中华书局.2007.5。
[3]大唐贵妃·杨贵妃.刘建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2.1。
[4]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陕西历史博物馆.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