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些词语,只有弄懂它的源头才好理解,不然就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谓。
“打斧头”这个词,在香港和广东很普遍。几乎人人都识,泛指帮人家买东西,通过虚假价钱或以少报多等隐瞒手段,多收人家一点小钱的不良行为。但是多问一句,为什么叫“打斧头”,不叫“打菜刀”呢?
追溯“打斧头”的源头,和程咬金有关:
唐朝开国元老程咬金,开国后被唐太宗安排去掌管兵器打造。他到任后终日饮酒作乐,一年来不知不觉花掉了不少银两。唐太宗得知后要清查此事。程咬金不知怎样交代,急忙去请教军师徐茂公,军师徐茂公暗授应对谋略。
不久,唐太宗当朝责问程咬金:“打造兵器的银子是怎么花的?”程咬金回答说:“打斧头花掉的。”唐太宗问:“你使用的是单板斧,谁不知道。打造一把斧头要花那么多银子吗?”程咬金说:“铁匠不行,打造的斧头老是不合用。铁匠换来换去,不停地返工,这样就花去了这么多银子。”
唐太宗觉得还有几分道理,又念在程咬金是开国功臣,就不再追究了!
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流传到民间。时至今日,凡办理公共事务,“打斧头”弄点钱花花,也还是公开的秘密。
程咬金所用的兵器是斧头,粤语中的“舞“有“打”的意思。而“咬金”表面上意为咬住金钱,从而引申为私吞金钱,后来就用“打斧头”比喻私吞金钱。
“程咬金三板斧”、
“三十六道板斧”、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俗语。都与程咬金打斧头有关。
程咬金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投瓦岗寨。
《说唐全传》有一则故事: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有一个强盗名叫尤俊达,他想抢夺隋炀帝的皇纲,就在全国物色胆略过人、武艺高强的人做助手。最后,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名叫程咬金。
当时程咬金家很穷,老母亲体弱多病,全家全靠他在市场上卖竹筢子维持生活。尤俊达把程母接到自己的庄园里奉养,和程咬金两个人抢劫皇纲,结果满载而归。
隋炀帝的皇纲有三次都是在押运途中被他们抢劫而光。不管押运皇纲的官兵有多少人、本领有多么高强,都被从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用斧头杀的大败而去。程咬金因为帮助尤俊达抢劫了许多皇纲,从此威名大震。
后来程咬金归顺唐朝,西平突厥,功劳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执板斧,常伏于半路杀出,故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说。
程咬金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所以,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等俗语。(文/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