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从来不是因为削藩,而是因为皇帝不给自己一家留活路,哪怕明知造反是九死一生,拿全家性命在堵,朱棣也只能造反,为的就是搏取那一丝生存的机会。
朱棣对皇位是有过想法的,作为皇子,要说不想当皇帝,可能性不大。
他文武双全,在朱元璋一众子嗣中,除了朱标,他朱棣不输任何人。朱标活着,他作为藩王,为大哥镇守疆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
朱标死后,放眼众多皇子皇孙,谁的能力比得上他朱棣?年仅十一岁的他就藩北平,个头还没有手中的大刀高的时候,就为大明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在行政上,北平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不说多么繁华,但是比之当初的荒凉残破,好了太多。他朱棣上马打天下,下马治江山。
大明交到他的手里,他有信心,将大明的版图向北再推万里,让大明盛世远迈汉唐。
这是朱棣的信念,也是他的志向。他的能力所有人都清楚,作为父皇的朱元璋更清楚。朱标死后,大明储君的位置,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他满怀信心的期待着朱元璋册封他为储君,带领大明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可是朱棣失望了!
随着一纸诏书传达到北平,朱棣犹如五雷轰顶: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那个庶子?
朱棣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的父皇何其偏心啊,宁愿把江山交给一个庶出的书呆子,毫无能力的废物,也要把皇位传承留给长房一脉。自己文武双全,为大明出生入死多年,却终究不能入他的眼?
呵呵!朱棣满心凄凉,一度一蹶不振!
就在众人都以为,朱棣不会认可这个皇太孙,而要有所行动的时候。打起精神恢复过来的朱棣,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每天练兵,治理封地,保卫疆土。做着一个尽忠职守的藩王。根本没有私下为将来做任何打算。
是的,朱棣认命了!
从他们的父皇朱元璋,把每个军事能力出众的皇子,分封在北边的时候,他就应该明白,《皇明祖训》制定的正统传承不会变,他们这些藩王家族的职责就是为大明历代皇帝镇守边疆。那个龙椅宝座,只能属于大哥朱标一脉。
罢了!哪怕朱允炆再是庶出,那也是大哥的儿子,是大明皇室子孙,是自己的亲侄子。和他相斗,对不住父皇朱元璋,有违孝道,对不住大哥朱标,有负兄弟之谊。
大明的江山是他们朱家的,不止是朱元璋为大明呕心沥血付出一切,他们众兄弟也是贡献良多。一旦叔侄相斗,便宜的是外人,异族倘若再次攻来,大明有倾覆之危。这是他朱棣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他也不是朝廷的对手,差距太过悬殊。
当初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时候,虽然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但是作为一代枭雄,又怎么会考虑不到藩王坐大反叛的情况?
所以,在分封藩王的时候,朱元璋做了准备:藩王享受封地部分税收,外敌入侵时统兵御敌,却没有掌兵之权。
封地虽有驻军,统军将领却是朝廷直接委派,定期换防,防止藩王渗透。只有在战时,藩王才有统兵的权力。
平时的藩王所能掌控的兵力,只有府上的数百府兵而已。朝廷却有百万精锐大军,就这实力,拿什么跟朝廷斗?
他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一家老小考虑,一旦起兵造反,失败的后果,他朱棣承受不起。
哪怕后来,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清除了所有的开国武将,朝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了。朱棣仍然不为所动。实力的差距不会因为一些人的死而缩小多少的。不管何时,打仗打的都是兵马钱粮,拼的是国力。北平一地,又如何跟诺大的大明江山相抗衡?
所以,朱棣妥协了,对皇位那一丝丝的期待之心,也彻底湮灭了!他只愿遵从父皇朱元璋的旨意,永生镇守北平,保卫边疆,护卫大明。子孙后代能当一个世袭藩王,也挺好!
可是,朱棣他想错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就算他不动手,朱允炆也会逼他动手。让他走投无路,只能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登基称帝,年号建文。
奈何,朱允炆是一个被儒生教傻了的书呆子,完全就是一个摆设,对黄子澄、齐泰这种,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儒生言听计从。
黄子澄、齐泰等人,好不容易等到了朱元璋病逝,他们自以为熬出头了,迫切的想要明朝恢复宋朝一样的“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对朱允炆就是各种忽悠,把他当成了傀儡。黄子澄、齐泰这些人宛如太上皇一样指点江山。所以,各种昏招就出现了:
朱允炆上台后,没有做什么利国利民之策,来拉拢民心稳固自己的地位。而是听从士族的忽悠,对那些叔叔藩王门挥动了屠刀:削藩。
原本作为帝王,为了集权统治,你削藩也无可厚非。可是朱允炆的削藩太过狠辣无情,不讲究方法,一年之内,五位叔叔藩王被削,有的圈禁,有的贬为庶人,有的流放,湘王朱栢甚至被逼举家自焚。
在古代,作为皇子,在无形中都会得罪一大批权贵,一旦遭遇流放或者贬为庶人,无依无靠,虎落平阳,那些人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来,把他们撕成碎片,这比直接砍头更加毒辣。一时间,藩王们人人自危!
远在北平的朱棣,是藩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藩,朱允炆却放在了最后削,蠢得真是可以,这不是給足了朱棣准备的时间吗?
朱棣看到这种情况,他知道,自己再不有所准备,屠刀迟早落在他全家的脖子上。但凡有的选择,他真的不想造反,成功的机率太低了,这是拿全家性命在赌。
但是没办法,朱允炆把他逼到悬崖边上了,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他只能反击,虽说双方实力差距悬殊,造反九死一生。但是不造反也是个死,造反起码还能争取一个渺茫的机会。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是命该如此。他朱棣绝不是坐以待毙的主。为了全家性命,拼了!
朱棣决定造反了!但是文武双全的他,并没有头脑发热的立马动手,他心思缜密,知道双方差距过大。
为了给自己争取准备时间,他装疯卖傻,吃猪食,与猪同眠;面对朱允炆不怀好意的号召,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回京,靠装傻在朝中众臣的嘲笑中蒙混过关;为了降低朱允炆的疑心,他不惜把三个嫡生儿子全都送到南京城。只为了争取准备时间,为全家谋得一线生机。
在此期间,朱棣私下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战甲,收买驻军,有条不紊的准备着……
朱允炆的愚蠢也给了他帮助,也或许是他的运气好,在他起兵之时,他的儿子被提前放了回来,这大大增加了朱棣的信心。
但是朱棣的好运气不止如此,或者说朱允炆等人的愚蠢不止如此。从一开战,朱允炆集团就避开了所有的正确方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朱棣自己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实力快速壮大:
朱棣领兵三万余去逼迫宁王妥协,北平城只留下了不擅军事的朱高炽,率领五千人驻守。朝廷派遣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精锐围攻北平,夸张的是,竟然长达一年没有攻克,被朱棣成功裹挟宁王实力壮大之后,折返回来,打得大败。
总兵力七万,分派四万追着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屁股打,直至朝廷大军全军覆没。这简直就是千古奇闻。
朱棣趁势南下,却被徐辉祖率领拼凑的卫所兵,死死地挡在了黄河北岸不得寸进。驻守山东的耿炳文包抄而来,盛庸连斩朱棣数员大将,甚至第一大将张玉都死在了盛庸的刀下。朱棣连连战败,有被前后包围进退无路的危险。有了退兵自守的打算。
但是朱棣的运气很好,在这关键时刻,朱允炆的愚蠢操作又开始了。
疑心病再次发作,就因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担心徐辉祖倒戈,把他从前线调了回来,再次派遣草包李景隆统帅全军作战。
毫无意外的,朝廷大军大败,再也没有了主力大军对抗朱棣大军。耿炳文、盛庸随之兵败被捕,李景隆逃回南京。朱棣的兵锋很快就推进到长江沿岸。北方各地悉数投降。
长江南岸,济南城驻扎着唯一善战的兵部尚书铁铉,他像一根钉子似的死死的钉在长江南岸。因为兵力不足,朱棣又实力大增,不能正面交锋。
铁铉命令军队将长江封锁,江上船只全部调到了南岸渡口,一时间朱棣束手无策。本该是南北对峙的局面,朱允炆再不济也能保住长江以南,伺机反攻。
可是朱允炆的昏庸愚蠢再次发挥作用了,黄子澄、齐泰这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蠢才,也是不遗余力的出昏招。
他们竟然因为担心南京防守不足,命令铁铉带兵回撤,驻防京师?铁铉满心悲怆,失望无比,但君命不可违,只能满心悲痛的放弃了长江防线返回京师。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的过了长江,直逼南京城下。眼看破城在即,铁铉、方孝孺等人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们请出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南京城头,期望以此阻挡燕王朱棣。
你朱棣不是厉害吗?现在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此,你若是胆敢攻城,就是大不孝。大明以孝治天下,你若是动手。哪怕得了天下,也是千夫所指,不得人心,天下人勤王之师必然群起而攻之,你又如何坐得稳江山?
面对这一幕,朱棣罕见的停在了南京城下,孝道大于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哪怕他朱棣再厉害,面对父皇朱元璋,也只能下马跪拜,三军将士呼啦啦跪下一大片,对着朱元璋的画像高呼万岁。
铁铉等人不由的松了一口气,以为能稳住朱棣了。可他们想错了,到了这一步,朱棣不可能退步,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只能前进。
虽然他不能攻城。但是朵颜三卫并不是汉人,是异族,完全没有这层顾虑。他们冒充叛军,在方孝孺和铁铉呆滞的目光中,对着南京这座巍峨的皇城发动了冲锋。
多次兵败仍然被朱允炆委任为南京城统帅的李景隆,眼看朝廷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直接开城门投降了。
朱棣率领大军迅速冲进皇城,进入皇宫,此时的皇宫发生了一场大火,朱允炆尸骨无存,下落不明。朱棣成功称帝,年号永乐。
两年的靖难之役落下了帷幕,朱允炆的昏庸迂腐令人叹为观止,要不是他的瞎操作,朱棣不会有赢的可能。
朱棣的成功充满了侥幸因素,但凡朱允炆有一次操作得当,朱棣必败。可惜的是朱允炆避开了所有正确选项,造就了朱棣的成功。
朱棣对于自己的胜利也是没有想到的,他只是被朱允炆逼得退无可退,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为了家人拼死一搏。就连他自己都没想过能赢的。如果有选择,他根本不会造反,差距太大了,失败的后果他无法承受。为了家人他只能反抗。不管当皇帝的是谁,也不管能不能成功,保护家人,这是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都应该做到的事情。
即使是朱标在位,如果他和朱允炆一样不留情面的削藩,他朱棣也只能反抗。虽然他知道,朱标活着,手底下比他朱棣厉害的贤臣猛将有很多,甚至好多人海相当于他师父的存在,朱标又充满睿智,定能文臣武将相得益彰,一展所长,三军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自己根本不可能赢。
但是他朱棣仍然会反抗,从来不是为了什么皇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家人谋得一条出路。
但是他朱棣相信,如果是朱标在位,不会把他这个弟弟逼得走到这一步。即使朱标要削藩,也会给他们这些兄弟最好的安排,富贵无忧。因为朱标不仅是君王,更是他的大哥,骨肉兄弟。他们兄弟会一如既往携手共进,为国为民贡献力量 ,一内一外,将大明带向前所未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