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子不养”现象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子不养”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族传承的国度,古人们对于儿童的抚养和照顾十分用心。

从周代开始便形成了成熟的育儿体系,甚至还有详细的胎教方法,这让我国的育儿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却出现了很多生子不养的情况,甚至严重到国家不得不出台政策进行管控,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呢。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便进入了漫长的战乱时期,其中除了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之外,之后的几百年中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兵锋所至之处,百姓们不得不举家逃难,此时孩童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影视剧中的三国战场

在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王粲在他的《七哀诗》中就写下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的人间惨剧。

曹魏大臣在政论中也反复提及百姓遗弃幼子的现象,这说明此举在当时非常常见。

曹魏大臣王粲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政权连年战斗,处于战区的百姓也时常要被迫逃难。

每当有军队过境,农妇们就会将新生的幼儿放在盆里,然后将盆扔到河中,说着“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之类的话语。

侯景之乱中的建康城

因为对她们而言,将孩子带在身边就是九死一生,而将孩子放在河中顺流而下,说不定可以得到有缘人搭救,这也是这些孩子唯一能活命的方法了。

在侯景之乱中,南朝百姓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许多地区因为战乱影响无法进行农业生产,食不果腹的百姓们只好易子而食,其悲惨情景令人不忍卒读。

古时期战争

从魏晋时期流传的志怪故事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弃子风气的流行,在刘义庆所作的《幽明录》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汉末大乱时,一对夫妇因为七八岁的女儿无法远行逃难,为了避免其遭受战争的戕害,两人便将其放入了一座破败的古墓中,勉强算做女儿的坟茔。

逃亡的难民

在几年后战乱平复,这对夫妇回到了故乡,想要找到女儿的尸首重新下葬,但他们惊讶地发现女儿竟然还活着。

原来在这座古墓底下有一只神龟,女儿模仿着神龟的呼吸方式,竟习得了长生之法,最终得以存活。

古代战争场面

虽然这个故事略显荒诞,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时代,人们在战乱中抛弃幼子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乱世中战争对于百姓的摧残。

从东汉乱世开始,中国长期不断的战乱令人口数量锐减,在西晋建立的时候,其人口甚至不如东汉中后期的三分之一。

人口的大幅缩减令国家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为此从曹魏时期开始统治者便一再降低成丁年龄。

曹丕剧照

在曹丕在位时期,十六岁以上的男性就是正丁,而十三至十五岁的男童则是次丁,他们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赋税,这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乱世中百姓的生产本来就很难得以保障,在降低成丁年龄后每家需要缴纳的赋税显著增加。

古代男童形象

为了凑够田税,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不得不进入田地劳动,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与此同时部分贫困的人家为了减轻压力,就会选择抛弃未成年的男童,这样就不用承担新的田税压力了,这让大量幼童因得不到抚养而夭折,对于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影响极大。

农耕中的古人

十六岁成丁的规定一直沿用到了东晋时期,孝武帝时大臣范宁提出建议,认为过低的成丁年龄让百姓生活变得困苦不堪。

并提议提高成丁年龄至二十岁,十六岁至十九岁的男孩为次丁,孝武帝对此深表赞同,并改革了之前的政策。

但在乱世中,提高成丁年龄不但意味着税赋的下降,还会让徭役和兵役人口出现下滑,在东晋末年随着战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孝武帝时期的改革很快就被废止,男性成丁年龄又回到了十六岁。

孝武帝

在刘裕北伐的时候,由于人口不足,军队中甚至出现了不满十二岁的男孩,这表示当时的成丁年龄已经形同虚设,任何人都有被强行摊派徭役和兵役的可能。

除了战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的徭役负担也极重,那些十几岁的男孩会被要求参与军队的后勤工作或是兴建城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许多男孩无力承担这些工作,便在到达服役地点后逃走了,这些人的离开使得人力出现缺口,其余人只得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为了扩大征丁范围,成丁年龄也一降再降。

服徭役的百姓

与此同时北朝的成丁年龄也比汉代略早,不过到了北齐和北周对峙的时候,两国的成丁年龄已经恢复到了十八岁,且只有十六七岁的男性才是次丁,因此北朝百姓承担的税赋和徭役压力要小于南朝,这也是之后北朝能够胜出的关键原因之一。

当时北齐和北周之间内战不断,按理说北方因为战争损耗的人口应该更多,但他们的成丁年龄却高于南朝。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南方各地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官方控制的自耕农数量十分有限。

南朝士族

而北朝的地主阶级尚未取得南方地主那样雄厚的资本,自耕农阶级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北朝统治者可以有效使用国家的人力资源,而这才是南朝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孩并不会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税赋压力,也不必承担徭役兵役,但由于南北朝时期生产秩序时常遭到破坏,朝廷征收的税款又十分高昂。

因此许多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为了保证家人的生存,他们会选择遗弃刚刚出生的女婴,还有一些人则纯粹因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祟而抛弃女儿,但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除了上述两条最重要的原因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还会因为一些其他因素抛弃自己的孩子,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因为受到了封建迷信的蛊惑。

比如著名才子谢灵运出生后不久,其祖父谢玄便因病去世了,当时谢家人认为谢灵运会给家族带来不祥,便不想继续抚养他了。

谢灵运画像

不过当时谢家人丁不旺,因此最终谢灵运被送到其他人家寄养,而不是被彻底遗弃,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就连当时的皇室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刘宋文帝长子刘劭就因为被人说是妨国、妨家之人而受到嫌弃,这对其未来的命运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宗教高速发展的年代,民间信仰的兴起也给一些迷信的说法提供了生存空间。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在五月份出生的孩子会对家族不利,因此不少人会将五月出生的孩子遗弃。

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寺庙

除了封建迷信因素之外,南北朝时期不抚养孩子的原因还有几个,比如有的家族中,嫡生子和庶生子之间关系不睦,后来他们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选择不再抚养庶生子。

一般在南北朝时期能够纳妾的都是大户人家,因此这些庶生子也并非被真的遗弃,而是被送到其他人家抚养。

但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抚养责任的逃避,对于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画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幼儿也会被送到别处抚养,其中最常见的是在丧期出生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生的时候,家里正在为长辈守丧,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被视作“不伦之子”,是没有办法得到家族承认的,也就只好被送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士族文化的兴起,士大夫们对于家族的概念十分看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一旦发生对家族或者自己不利的情况,那么孩子是可以被第一时间抛弃的,这和普通百姓因为生活所迫抛弃孩子是完全不同的。

快乐的古代父子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时间跨度最长的乱世,百姓们在这段时间里遭受了战火和苛政的摧残,在生活难以为继的局面下。

当时的父母只好选择抛弃孩子,有的甚至还通过贩卖孩子来换取钱财,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对于重视道德伦理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而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统治者和权贵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没有出台改良的制度,反而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

最终令人发出了“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的哀嚎,令人不胜唏嘘。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逯钦立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晋书》,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

# 创作挑战赛#

#魏晋南北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晋南,战乱,时期,女儿,妇人,百姓,北朝,年龄,成丁,战争,故事传记,中华书局,孝武帝,谢灵运,侯景,百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晋南,战乱,时期,女儿,妇人,百姓,北朝,年龄,成丁,战争,故事传记,中华书局,孝武帝,谢灵运,侯景,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晋南,战乱,时期,女儿,妇人,百姓,北朝,年龄,成丁,战争,故事传记,中华书局,孝武帝,谢灵运,侯景,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