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朝历代当中,明朝的官员,向来以俸禄低而闻名。
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在当县令的时候。
都只有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会舍得买两斤肉,给母亲祝寿。
《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朝县令一般是正七品,月俸7.5石。
一年的话就是90石,相当于白银45两。
而给县令赶马的马夫,一年的收入都有40两白银,年收入仅仅比县令少五两白银。
不得不说,这样算下来,明朝的俸禄确实有些低了。
在历朝历代当中,这样的情况,也算是独此一家。
也难怪,明朝的官员经常哭穷。
但实际上,明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俸禄标准,在当时看来,是不低的。
虽然也不是很高,但至少足以生活。
只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大量白银流入,物价普遍上涨了不少。
明朝又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规矩,所以明初定下的俸禄标准,一直都没有变更过,购买力却是越来越低。
h再加上虽然明朝官员的俸禄,最开始是以禄米的形式发放,相对坚挺。
但是自从永乐之后,原本应该发放的禄米,有不少都被折合成了宝钞和绢布。
这一弄,又让官员本就不多的俸禄更加稀少。
所以明朝的俸禄,才会这么低。
不过这样一来,也让明朝的贪腐现象变得愈发严重。
也许最开始他们的想法,只是拿一点,用来养家糊口。
但是既然突破了底线,又有多少人能够只拿一点呢?
后来甚至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俗话说的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谁又愿意,经历了十年寒窗,好不容易一朝金榜提名之后。
还过着拮据的生活呢?
也正因为如此,在清朝建立之后,虽然七品官员的俸禄还是一年45两银子。
但因为吸取了明朝的教训,除了45两银子之外,还有45石的禄米。
乾隆皇帝即为之后,又增加了恩禄,跟俸禄一样,都是45两白银。
相当于清朝官员的收入,是明朝同等级官员的2.5倍。
在雍正年间,又推出了‘‘养廉银’’,最高可达官员正常俸禄的上百倍。
像台湾巡抚刘铭传,一年的俸禄才155两银子,每年得到的养廉银却足足有上万两银子。
虽然养廉银的出现,在短时间内,抑制了贪腐现象的发生。
却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