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曾谈及,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清官,也不缺贪赃枉法的贪官。然而让人无奈的是,历史上有许多清官为人民、为王朝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却得不到一个好结局;而有些贪官活得逍遥自在,甚至还留有好名望。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魔咒,也好像是人心的真实写照。而今天就说说明朝的另一位的清官:于谦。
于谦何许人也?于谦,明朝的名臣、民族之英雄,官至兵部尚书,同张煌言、岳飞并称为“西湖三杰”。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能配得上“忠”这个称谓的官员不少,而于谦则能位列榜首。官宦世家出身的于谦,其祖辈基本都为朝廷做事,然而从他父亲那一代始,整个家族便再无一人入官。因此,于谦的父亲对他给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延续祖辈的荣光。
而于谦呢,自然没有负父辈所托。天生好学的于谦在成年之后顺利参加了科举,在23岁那年就成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然而相比于洪武年间的清廉,明朝中后期的统治阶层相对乏力,吏治也逐步败坏。想在这种时代做好一个官,也并非易事。
凭着自己的一身才华,于谦的仕途之路可谓顺畅,不久之后就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1426年,汉王朱高煦蓄势谋反,明宣宗亲自带兵征讨。在抵达前线之时,朱瞻基便派于谦出使,希望于谦能够说服汉王。于谦见到朱高炽后,就对这位王爷的罪行一通数落,其声震厉,正词崭崭,把朱高煦说得无地自容,直至趴在地上发抖(伏地战栗)。闻此景,宣宗大悦,当即下令让于谦去江西任职。
在江西上任后,于谦心系百姓,地方的粮食连年增产,五谷丰登;秉着大公无私的态度办事,平了不少冤案,为此,百姓们纷纷尊称于谦为“于青天”,其恩威远为流行。中途于谦被奸臣所害,后又因百姓、王室的拥护重新上任,最后于正统13年被召回京。然而于谦怎么也想不到,因为后续发生的一件事,廉洁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翻转。
1449年,瓦剌来犯,在太监王振一行人的怂恿之下,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征讨之。结果大军全军覆没,就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虏了,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很快,土木堡之变一事传入了京城。这时,大臣们都开始慌了,一心只想着逃跑,有的甚至说星象有变,提议要将都城往南移,也有大臣则认为,大明不能一日无天子,当务之急是要将皇帝给赎回来。然而在当下,最应该做的是组织兵力,抵御来犯。于谦作为一朝重臣,在失去皇帝后,便成了整个王朝的核心,他秉着以社稷江山为己任的态度,迅速集结地方军力,渐渐将慌乱的局面稳定下来了。
后来,郕王朱祁钰摄政,成了一代明君,只可惜朱祁钰身体欠佳,仅29岁就去世了。新皇帝去世,朱祁镇便再次坐到了皇帝的座位上,而这次新旧的更替,也让于谦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于谦在朱祁镇被俘期间,竟不顾他的安危另立新皇,在朱祁镇看来这本是大逆之举,加上奸臣教唆,认为不杀于谦,这次的复辟将是出师无名,于是在1457年,于谦被斩首。
朱祁镇以贪污之名赐死于谦,在于谦死后,他便派锦衣卫去于谦府邸调查罪证,然而这次的搜查却发生了惊奇的事。
原来,在于谦家中,除了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剑器外,竟然无一有价值的东西,要知道,于谦在中央掌权多年,想要什么只是开口的事罢了,然而他却未曾拿过国家丝毫,这可谓绝对的忠诚。当年那个行刑的侩子手在得知自己刀下斩了一位忠骨后,感到万分惭愧,不久后便自杀了。正义到底是什么?有时会觉得很简单,有时却很难辩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