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乱纷争不断,当国与国之前起冲突的时候,联姻或者和亲就是有效的维持和平的手段。虽然对两国人民来说,和亲意味着友好的开端,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对于那些被送去和亲的女子,她们要远离故土,为了使命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是何等的不幸。
昭君出塞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事件,被送去和亲的王昭君就是著名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这样一个绝色佳人被当成联姻的牺牲品给送到塞外,永远的留在了匈奴,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国。她在匈奴几十年过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莫高窟的一副壁画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我们形容一个美人的时候,常说她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姿,这“落雁”的典故,就来自王昭君。据传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草原上空的大雁看到她的美貌都惊呆了,以至于忘记了挥动翅膀而落下。这虽然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但也侧面烘托出王昭君有多么的动人心魄。
王昭君从小就因为出众的容貌而出名。她出生于南郡的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因为她生的美若天仙,不久关于她貌美的传言就传遍了当地,甚至传到了京城。当时恰逢汉元帝发布诏令要在民间选妃,所选女子必须是容貌出众之人,王昭君自然也就被南郡首推为进献之人。建昭元年,王昭君被选入宫,开始了深宫生活。
很多人都以为,凭着王昭君的容貌,有朝一日做皇后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事与愿违,王昭君虽然顺利入宫,但却只做了一个普通的宫女。这绝非因为王昭君不够美丽,而是因为她既没有家世也没有背景,在尔虞我诈、人心险恶的后宫,她连见皇帝一面都难,更别提被宠幸。
像王昭君这样宫女,除了等待就别无它计。如果皇帝一辈子没有见到她,那么她就这样默默无闻的老死宫中也说不定。王昭君就这样寂寞的等待了三年,在清冷的后宫日夜苦熬着。直到汉朝与匈奴的外交事件爆发,她的平静日子也就此被打破了。
当时两国利益冲突不断,汉朝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匈奴对抗,于是就只能接受对方和亲的提议。能够通过联姻手段避免战争,这对统治者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和亲的事宜很快就安排下去,汉朝挑选出了五个宫女送给匈奴和亲。只是没过多久,汉元帝就不太开心了,因为到和亲队伍送出时,他才发现自己错过了怎样一个绝色女子。
其实按照和亲的习俗,应该是由皇帝的女儿站出来。但是汉元帝舍不得自己疼爱的公主,于是就想了一计,从宫女中挑选人,再封她为公主远嫁匈奴。这样自己的女儿不用被送去蛮荒之地,对匈奴那边也能应付得过去。
一直默默无闻的王昭君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说不的权利,她只能服从命令,一切以大局为重。在册封典礼当地,王昭君一亮相就惊艳了众人,尤其是汉元帝更是惊讶,自己的后宫中竟有此美人,而自己却不知道。在知道的当天,这位美人就已经要离自己而去了。
汉元帝对着容貌倾城的王昭君思绪万千,即后悔又懊恼。就这样,汉元帝只能无奈地看着王昭君坐上去和亲的马车,永远地离开了他。据说汉元帝在典礼结束后龙颜大怒,处死了几个知道王昭君容貌却刻意隐瞒之人。但无论惩罚多少人,都难以填补他心中的遗憾了。
王昭君远嫁,还是以公主的身份出嫁,看起来是风光无限,但内里的苦楚也许只有她本人才知道。毕竟匈奴的生活条件与汉朝不可相比,她从中原一路远行到塞外,因为水土不服还曾大病一场。如果说自然环境的克服只是一个小困难,那么真正艰难的还是要去接受当地的习俗。
按照匈奴人的传统,一个女人在丈夫去世之后还要再嫁给丈夫的大儿子,无论此时她是否已经为人母了。这对接受中原礼节教育的王昭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王昭君没有选择,在单于去世之后,她被迫嫁给了单于的大儿子,继续为这个家族服务。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为上一任单于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单于病逝,她也想过回到汉朝,只是碍于匈奴的习俗,她只能继续坚守下去。令人难过的是,这种耻辱王昭君还不止经历一次。在嫁给的第二任单于去世之后,她被再次要求给了下一任首领。此时的王昭君已经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生活,一年后就抑郁而终了。
王昭君的婚姻生活,更多的是被当成一个工具使用。但昭君本人善良温婉,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因此也十分受匈奴人民的爱戴。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副《弟子举哀图》记录下了王昭君葬礼的情景,壁画描绘了人们割耳朵,用武器划伤胸口的事件,这是匈奴人对死者的最大礼遇,可见昭君在他们心中的份量并不低。
王昭君一生受尽折磨,命运悲惨,以一人之力换来了汉朝五十年的和平,她的功劳,值得后人的纪念。后世诗家常爱引用昭君出塞这一典故,也是因为王昭君是国家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典型代表。
一个大国的和平要靠一个女子来维系,让人不由得感慨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但凡汉元帝的治国足够硬气,就不会要靠牺牲女子和亲来维系和平,他也不会生生错过一代绝色美人。
在封建王朝,女性没有自主权,一切都要服务于男权社会,国家的软弱最后就要由这些无辜的女子承担。其实女性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谁都不能抹灭,像昭君这样的女子,她也是用自己的血泪奉献给国家,她的女性气节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