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画卷在慢慢地描绘着,而朝代就是其内容的充实者,每个朝代的首都都是一抹鲜艳的色彩。
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南京、洛阳、北京。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大兴、西京等,陕西省会、副省级市,是世界历史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为什么可以作为十三朝的首都
先说下在西安建都的朝代:西周、西汉、新朝、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
地理位置:西安位于渭河平原的中部稍南。地处秦岭之北,渭水之南。渭河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发展较早,物产比较丰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天府之国大家熟悉吧,现在指的是四川,可是之前可不是这样的,它说的是长安地区。《史记》中是这样描述长安地区的:“大夫之国,田肥美,民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国也。”
地理位置方面,长安居关中之地,地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有敌人来犯,只要守住函谷关,便可利于不败之地。《葬经翼》:记载:“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通志·都邑序》“名山甲于天下”,三面环山,南秦岭,北高原,西连陇山山脉,渭河贯通,东有黄河天险,具备“建邦设都,皆凭险阻”的天然有利条件。
同时,长安地区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南有潏河、滈水、北有泾、渭,东有浐、灞,西有沣、涝,有着“八水绕长安”的天然资源,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为什们自唐之后无朝再此定都
这么多的朝代在此定都,是长安的荣幸,也是其不幸。大家想下朝代的更替势必伴随着建筑的破坏和修缮,还有新建。
秦朝在长安修建了阿房宫,修筑它的代价是“蜀山兀,阿房出”。秦岭的一座山脉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才修建完工,足见古人对巨木良材无底线的砍伐。
阿房宫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开垦荒地,森林受到了破坏,刘邦新建都城,大兴土木,
之后的隋唐亦在长安建筑了自己的宫殿。从周朝到唐朝,长安城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乱的破坏,但是长安城的基础规模与人口密度却一直在增长。
长安城在唐朝迎来了最辉煌的阶段,长安也成为了无数人心向神往的帝都。无数不同身份、民族的人涌入长安城,长安人口一度达到180多万。
唐朝创立之后,长安城不断地进行修建与扩建,这一过程历时五十多年。如此浩大的工程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才基本完工。当时长安全城的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而之前汉代的长安城只有35平方公里。
人多了,需求肯定就呈爆炸式增长。随着人的变多,商铺,酒楼,住房……之类的肯定随之增多。古代可不像现在有水泥,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木头还是其最主要使用的东西。
对于长安城而言,如此巨量的人口每天需要的柴火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新唐书·裴延龄传》中记载:“唐开元年间,近山无巨木,远求之岚、胜间。
所以也可以说长安的繁荣是建立在木材资源的基础上的,就正如我们现代城市建立于水泥钢筋等建材资源之上一样。
那么,长安的木材资源由何处供应,木材资源与长安的衰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大家都知道,森林的破坏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森林的破坏会打破生态的平衡,使得土壤流失,河床增高,最终萎缩干涸。
中唐以后,长安城周边河流断流的记录越来越多。而环绕长安的八条水脉,也逐渐消失了,“八水绕长安”的说法永远成为了历史。
自此以后,长安城的气候开始变得恶劣,洪涝、旱灾等不断发生,连耕地都变得不再肥沃了。之后,长安城的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糟糕和脆弱。林染有话说
看到很多人在说长安落幕的原因是因为环境破坏,不尽其然,还有一个原因,元清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都是在北方,他们是怕太靠南方的话,一旦发生动乱,就是四面受敌.没有回撤的余地。
而明朝是因为朱元璋是在南方起义夺取天下的。 之后的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抢了他的孙子朱允玟的位子,而且朱棣的封地在燕京,所以就顺其自然定都北京了,之后对北京城进行了大修,燕京才真正有了一个大城市的规模。 也让清朝多了个选择北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