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侧,即使是吟诗作对也都需要分外谨慎。
比如明朝时,明成祖朱棣在赏灯时,就突然兴起,给大臣们出了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结果在场的大臣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人敢对下联,最后却被一位神童,巧妙对出下联,让朱棣喜笑颜开。
朱棣即位后,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最初他提出这个想法后,众大臣都不赞同,他们认为都城就应该建在最繁华的南京。
移居北京后,朱棣立即举行了迁都宴会,就在他和大臣们其乐融融,共进晚餐的时候,一株小火苗成功将房间点燃,最终城内的几座宫殿,均被焚毁。
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表面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他的内心早就开始犯嘀咕:难道迁都城到北京真的是错误的吗?为什么在我统治期间,会出现这种不祥之兆?
百姓们得知皇城失火后,均人心惶惶,这让朱棣也左右为难。第二天早朝时,大多数大臣都不敢提起失火之事,唯恐祸从口出。只有少数大臣上书,请求朱棣将都城重新迁至南京。
看到奏折后,朱棣勃然大怒。这时,一位叫夏原吉的大臣提出,过几天刚好是元宵佳节,朝廷可以出面举办灯会,既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帝王关怀,又能让他们忽略失火之事。
这个建议得到了朱棣的肯定,不久后北京城内便张灯结彩,许多老百姓都出来观赏花灯。朱棣和他的几名大臣走在街道上,不由得感慨:谁说迁都北京不行,这不一样热闹繁华吗?
看着眼前的灯海,朱棣内心感触颇深,当即吟出“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大臣们闻声喝彩,朱棣的这句上联,不仅将眼前的场景描述出来,还凸显了“大明一统”的主题,如此才华确实让众大臣折服。
随后,朱棣便开口说道:“今天游玩不谈国事,你们来对这个下联,优秀者重重有赏。”
听到这句话后,众位大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张口说话。
一方面,他们是怕自己不小心触碰到皇帝的逆鳞,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个上联,确实有点难度,朱棣用三个“明”字表现出自己的豪情壮志,下联该怎么写才能不突兀呢?
直到大臣们无法对出下联后,朱棣便带着他们继续向前走去。到了一个巷口后,他们听到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这不禁让朱棣疑惑,究竟是何人如此用功,元宵佳节仍然在埋头苦读?与房屋主人交涉后,他们走进书房,看到的却是一个幼童。
这时夏原吉突然惊讶地说道:“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溧阳神童彭印山?”
这位幼童点头后回答:“我不是神童,但确实来自溧阳”。
之后,夏原吉便给朱棣介绍了这位神童,听罢朱棣对彭印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想看看传说中的神童究竟有多神。
于是朱棣问他:“我这有个上联,想不到下联了,你能帮我对一下吗?”没想到这位幼童也不怯场,并表示自己可以试试。
说罢,朱棣便将刚刚的上联,说给彭印山听。彭印山听后,仔细观察了朱棣的着装打扮,片刻后给出回答:“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听到答复后,朱棣难掩喜色,他已明白这位小神童早已猜出自己身份,于是转身向众大臣们说:“大明又得一解缙矣”!
听到这,大臣们都瞳孔震惊,要知道解缙的文学水平,可是举世无双,现如今朱棣竟然夸一个幼童,为第二个解缙。
临走前,朱棣特意关照了彭印山,并希望以后他可以入朝为官。可惜天不遂人愿,体弱多病的彭印山,在14岁时的搬家途中,不幸病逝,朱棣得知后,心情沉重。
一个幼童可以回答上来的问题,为什么众位博览群书的大臣却无言以对呢?或许不是他们想不到答案,而是他们不敢回答,要知道给他们出题的是皇帝朱棣。
朱元璋在世时,立自己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太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开始新官上任三把火,多次削藩,甚至逼自己叔叔自尽。
彼时的朱棣还是燕王,手上掌握部分兵权,看到自己侄子如此作为后,为了自保便发动兵变。
尽管朱允炆拥有的兵力,大过朱棣,但他却没有实战经验,反观朱棣早已在长期与蒙古人作战中,变得骁勇善战。
不久后,朱棣大胜,改年号为“永乐”。虽说朱允炆多次暴戾弑叔,但朱棣也同样杀伐决断,所以大臣们怕他也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