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的离奇死法,李公这辈子也太过分了二十个字,仿佛是他用30多年的经验来利用最后一分钟的流量激增。
唐光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逼近渭河大桥。才在龙椅上坐了一年的唐代宗,就跟祖父学了起来。慌乱之下逃到陕州避难。
这是继唐玄宗“巡游”成都后,唐朝帝都第二次沦陷。当然,这不是最后一次。
皇帝逃走,长安城内一片狼藉。官员四处躲藏,军队四处逃窜。所有人都相信,唐朝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许是时候改朝换代了。
乱世既是人生的危机,也是人生的绝好机会。
有个叫王献忠的将军(两唐书有些章节也写成“王怀忠”),认为自己有机会一展才华,发财致富。
王献忠原是唐代宗兴兴出巡陕州时的羽林侍卫。他觉得跟着一只流浪狗是没有前途的。参照唐玄宗出蜀后的经历,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唐玄宗逃亡蜀地,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天下人都赞同追随唐肃宗。时局如出一辙,王献忠决定画葫芦瓢,也创造了“唐肃宗”。
那么,我老王不就成了“李辅国”的翻版了吗?从此,在大唐帝国,老子成为天下第二。
于是王献忠半路开小差,带着四百骑兵回到长安,直奔“十王府”,把没来得及跟从唐宗的诸侯一律扣为人质。
放心,王献忠不是张献忠,也不是敲诈勒索的土匪。他绑架诸侯无非一个目的:选拔“唐肃宗”,然后逼迫这些诸侯“组阁”,与吐蕃人议和。
王献忠选择的“唐肃宗”就是李恭。
奉王李恭是唐玄宗的第二十六子,今年三十七岁左右,与他的侄子唐代宗、名不见经传的逍遥亲王年龄相仿。
在此之前,他原本是有机会一展身手的。
至德元年,唐玄宗逃亡蜀地后,下诏令诸子共分节达天下使,平定“安禄山之乱”。李巩被任命为武威郡守,进行节度使、知度和会见河西、陇右、安西、北亭等路使。
按照这一任命,李恭将成为掌管军政大权的“西北王”。
然而,命令刚下达,唐玄宗就收到消息,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称帝,为“君主”。考虑到民意,唐玄宗只好认命,李恭就丢了一个肥虚的位子。谁能想到,这个世界太过神奇,历史再次重演。李工“吃尽苦头”被推到龙椅边上,一翘屁股就能变龙!
于是一行人迅速离开了城池,直奔大桥而去。只要能满足吐蕃人的胃口,马上就可以安排李恭的加冕典礼。如果谈判顺利的话,说不定可以拿吐蕃人当先锋,为自己杀死唐代宗。
李巩、王献忠等人的美梦不期而遇,一场意外击碎了他们,在离开开元门时遇到了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王献忠如见钟馗的小鬼,吓得连忙下马拜拜。
哪里来的这么个老人?原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
如果你了解郭子仪的一生,你会觉得:一个老人的生活并不轻松。他必须与敌人作战,与封建城市抗衡,保护自己免受宦官的诽谤,同时应对皇帝的怀疑。
看郭子仪的人生曲线,比看股票走势图精彩多了。它随着心跳上下起伏。
比如,唐代宗一登基,就立即将郭子仪免去兵马副帅的职务,派他去唐肃宗修缮皇陵。洛阳二次沦陷后,唐代宗下令光复郭子仪,却被程元振、鱼朝恩等人阻止。
当吐蕃大军逼近城池的消息传来时,唐代宗通常会想起郭子仪这个救命稻草,于是仓促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元帅由太子任命)。
此任难为人。郭子仪这些年屡屡被“煮”,手下的人早已散去,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他要求增加兵力,被程元振阻拦。老人还在去的路上,唐代宗“陕州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岂容差将之战?
老者果然不是一般人。他决定不在白狼身上动用任何东西,靠自己的努力重建大唐。他毅然决然带着疑问直奔长安,在城门口热情地迎接了王献忠等人。
在郭子仪面前,王献忠简直连个屁都不如,腿不由得发软。
郭子仪是老江湖,看到这一战,心如明镜,大声呵斥王献忠想干什么?
王献忠见瞒不住,只好如实相告。或许是觉得老爷子这些年被唐肃宗和唐代宗折磨够了,理应得到他。老夫若是能够撑起自己,那可是堪比百万大军的力量!
“如今宗主东迁,地土无主,任元帅为主,一言废之。”
皇上不在,江山亡国,你永远是顶天立地的栋梁,你扰乱愚君,重新立新帝不是你常说的吗?
林中百鸟,郭子仪暗自一笑,才练了几年,就敢出去惹事了。在郭子仪仔细审视“妖怪”的同时,李巩迅速走入了“唐肃宗”的角色。他迫不及待地用手指着一旁的郭子仪:“老郭,你还不说话,快点发表意见吧。”
也就是说,你老郭不过是我李家的一个下人,你要算计,这是你的机会。
无知者真是无所畏惧,郭子仪不由皱眉,老李家这是怎么了?
不等郭子仪说什么,行军司马王延昌终于爆发了。”指着李公的鼻子,怒道:“主子外虽尘土飞扬,但英明睿智,何为君王狂妄悖逆之言,楼上当奏奏奏听。
你主子有难,你李公身为藩王,不想报效国家,却说出这种逆耳之言,我王延昌要告你。
你看,老郭身边没有谋士,小司马也敢骂封建王孙子。和王献忠一样,此时还趾高气扬的李巩,顿时夹住了尾巴。
这是郭子仪的神通。王献忠虽然有四百名骑兵,但郭子仪只有十几个随从。唐朝没有人敢对他动武。
郭子仪不想和他们多说,骂了李恭几句,又指着王献忠道:“诸位留在这里,滚吧。”
事实上,王献忠仿佛得到了大赦,丢下“唐肃宗”,销声匿迹。
李工傻了,他到底是什么人?宏伟计划呢?他低下头,郭子仪的手下护送他来到陕州唐代宗的住处。
李唐对宗室子弟从不手下留情。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血色王朝”。唐代宗却淡淡地说:“这一切都是你强加在王献忠身上的,我不怪你,我没有罪。”
真奇怪?这并不奇怪。当时的唐代宗和唐玄宗一样,都是一个失国的皇帝。大唐罪人差点被亲戚出卖。他还有资格炫耀自己的威信吗?
当吐蕃攻入关中的消息传来时,手握武力的桀使一般表现出三种态度:
第一类是以河南省副元帅李光弼为代表的“观望派”。要么他们“病了”,要么他们的猫死了。
第二种是以山南东道都督梁崇义为代表的“表派”。他们直接打着反旗站在山顶上,不和大唐玩。
第三类“恶派”,以朔方节度使蒲谷怀恩为代表,表面顾虑重重,暗地里却与回纥、吐蕃联手,向唐朝背后捅刀子。
总之,像郭子仪这样的“傻帽儿”,几乎成了孤儿,连唐代宗也一直怀疑老郭在设下圈套。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可以获胜。连自己的舅舅都容不下,谁敢跟他玩?
本来,这件事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了,但是李工觉得太遗憾太不尽如人意,喷出小火星,飞上了天空。这日,被赦免的李巩回到住处,越发愤怒。他太浪费了,没有想到会错过人生中的两个重要机会。于是他开始发牢骚,骂天骂地,骂王献忠,骂唐代宗。
你他妈的祖国就这么建立了还不让别人重建大唐?这有什么理由吗?
他只顾着用臭嘴发泄,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也不避讳被人听到,很快就被所有人都知道了。
群臣告辞:这家伙没死,现在局势不稳还胡说八道,要是心怀不满的人被他煽动起来就糟糕了,陛下,必须杀了他!
客观来说,唐代宗是一个比较宽容的皇帝,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必须以大局为重。既然他不想露面,那我很抱歉。
就这样,已经渡过险境的李工因嘴臭丢了性命。
李工自找命,死并不可惜,但他的话也不无道理:
“安史之乱”本可以用两年时间解决,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之后的八年时间怎么越演越烈?既然你们不能同时做,为什么不能换供应商呢?
这个灵魂的问题涉及到太多方面,比如城市扩张的问题,权力结构的制衡问题,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等等。怀疑三代帝王。
唐玄宗被迫成为太后,始终不愿和好,并试图干涉朝政。
我已经说过,他封李恭为“西北王”。事实上,除了李巩之外,他还任命了其他几位“武将”,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当属永王李霖的任命。
唐玄宗任命李霖为江陵都督后,唐肃宗被迫承认。后来,唐玄宗居然加李霖为扬州刺史,实施了他的作战计划。李霖与唐肃宗由此制造尖锐矛盾,进而引发内部矛盾,发展成为“李霖之乱案”。
比起唐玄宗,唐肃宗的疑心更甚。在河北局势大好的时候,唐肃宗坚持权衡,使诸将不分属己,相互制约。结果,他们败在了相州。上元元年,唐肃宗无意中听到宦官鱼朝恩的谗言,再次导致洛阳失守。
在张皇后和李辅国的怂恿下,唐肃宗甚至怀疑自己的儿子,导致建宁王李昉被冤杀。
被后人誉为“明君”的唐代宗并没有打消疑心。此次长安的覆灭,正是因为他的猜忌,被冤杀,导致城防空虚,众将寒心。
郭子仪打败吐蕃,攻占长安。唐代宗怀疑郭子仪别有用心,久久不敢回长安。
大唐曾两次重建,但祖坟都是鱼朝恩挖的。这是唐帝赐给郭子仪的赏赐。
如果我是李工,我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