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演义小说《说唐后代》中,塑造了一位名叫罗通的唐朝名将,他曾经在肚破肠流的情况下,坚持作战,直至战死沙场。这个“盘肠大战”的情节由此成为古代演义小说中的一大经典桥段。
然而,罗通只是古代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演义人物,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却实实在在出现过真正“盘肠大战”的铁血战士,战死的方式极为悲壮,令罗通这位小说中的唐代名将顿时相形见绌。他就是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刘凤勇。
刘凤勇是河南正阳人,出生于一九二六年。二十三岁那年,他被抓了壮丁,不过并没有在国民党部队里待多久时间,不到一个月就投奔了解放军。一九五一年三月,刘凤勇跟随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入朝作战,屡屡在战斗中有出色表现。
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三十五师一〇三团受命攻打加里山。刘凤勇作为二营六连一排副排长,主动要求担任突击队队长,对敌人发动袭击。
经过精心准备后,刘凤勇带领二十多名队员,趁着夜色轻装疾进,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爬之后,到达敌人的驻地。在刘凤勇的从容指挥下,队员们隐蔽在草丛中,瞅准时机解决了敌哨兵之后,迅速越过铁丝网,由侧后方对敌人的工事发起了突然袭击。
他们用手榴弹把敌军设在阵地中部的机枪位炸得七零八落,接着对如梦方醒的敌人进行猛烈的射击,杀死杀伤了大批敌人。
此时敌人设在另一制高点的地堡开始吐出火舌,冲在最前面的几名突击队员被击倒。刘凤勇见状怒不可遏,立即带领爆破组接近地堡,他亲自进行爆破,一举将敌地堡摧毁,从而顺利夺取了这个制高点。
早已蓄势待发的一〇三团主力部队适时冲上了敌军阵地,从而轻松攻破敌人设在加里山的防线,牢牢控制住洪杨公路,在仅付出很小伤亡代价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这次攻击任务。
一九五二年十月,金城反击战第三阶段正式打响了,志愿军在防御阵地已经非常稳固的条件下,顺理成章地反守为攻,寻机对敌人实施打击。
十月六日,上级把反击栗洞山六一一高地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刘凤勇所在六连一排,已升任排长的他再次主动请缨,担负起带队作为尖刀排率先突击的重任。
在炮火的支援下,刘凤勇率领尖刀排单刀直入,直奔敌军阵地。他们个个斗志昂扬,动作又极为迅猛, 以不可阻挡的发起攻击。敌人万万想不到志愿军会采取这种简直可以称之为极其粗暴的战术,再加上敌军设防存在的漏洞,以致于刘凤勇所率领的尖刀排竟然只用了四分钟时间就一举攻占了六一一高地主峰。
敌军失守后,当天晚上就组织数倍于志愿军的兵力,对六一一高地发起了连续多次反扑。敌人先是用飞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几乎将整个六一一高地削去了一截,接着又指挥步兵战队发起猛烈的冲击。
面对敌军如同潮水的攻势,刘凤勇带领战士们沉着应战,充分利用六一一高地的地形地物予以反击。激战中,一发炮弹飞过来,在刘凤勇身边爆炸了,他的腿部被炸伤,鲜血直流。但刘凤勇强忍着剧痛,咬牙坚守在阵地上指挥战士们奋勇拼杀,一次又一次打退敌军。
敌人见冲击无果,再次开炮对六一一高地进行轰炸。刘凤勇观察到敌人的动向,指挥战士们立即寻找遮挡物或掩体进行隐蔽,但他为了及时掌握敌人的进攻动态,坚持留在阵地上观察。
突然,伴随着一声巨响,又一发炮弹在刘凤勇身旁爆炸了,这次距离更近、伤害更大,爆炸的气浪把刘凤勇掀出一米多远,他当时就晕了过去。
当刘凤勇苏醒过来时,感觉到自己的腹部痛得如同刀绞一般,他把头低下来一看,这才发现腹部已经被炸开一个大口子,肠子都从伤口涌出来,拖到了地面上。他想把肠子塞回肚子里,却因为伤口太大,总是刚一塞进去就流出来了。
一名战士见此情景,立刻从掩体里边滚边爬过来,要给刘凤勇包扎伤口。刘凤勇却大声喝道:“你不要管我,赶快回去隐蔽好,等敌人的炮火一停就准备战斗,一定要守住阵地!”
果不其然,敌人的炮火终于停了下来,他们发起了最后一次反扑,数倍于志愿军的敌人朝着六一一高地冲了过来。
身负重伤、已经根本不能再移动的刘凤勇,虽然痛得满头大汗,却哼都没哼一声,而是紧兄弟牙关,拼尽全身力气勉强拖动自己的身体指挥战士们继续战斗。
经历过那次战斗并幸存下来的战士们,毕生无法忘记那惨烈而悲壮的一幕:他们的排长肠子流了一地、鲜血洒满一地,却始终高昂着头,左手托住自己的肠子,右手仍费力地开枪射杀敌人,口中还不时向战友下达命令。最后终于因为失血过多,在阵地上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万分悲愤的战友们高喊着“为刘排长报仇”的口号,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增援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终于将敌军彻底击退。
为表彰刘凤勇烈士的英雄事迹,志愿军总部于一九五三年一月为其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