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三年冬,和现在气候变暖不同,那时候江南的冬天是能看见雪的。
这天,朱棣正在暖阁里休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带着一份锦衣卫诏狱囚犯名单入内汇报工作。
锦衣卫诏狱里的囚犯都是皇帝亲定的,大部分脱离律法之外,有很强的主观意愿,所以诏狱里囚犯的生死也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朱棣翻看着囚犯名单,一个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解缙。
朱棣依稀记得,解缙是因为回京述职期间,私见太子,有朋党之嫌。这一晃,已经有五年了吧。
于是,朱棣脱口而出,问道:“解缙还活着呢?(缙犹在耶?)”
也难怪朱棣惊叹,谁都知道锦衣卫诏狱堪比地狱,身子骨弱的即便逃过了酷刑,也可能感染个伤病无人医治而亡。
像解缙这种文弱书生居然熬了五年,都没死!
纪纲这种专门为皇帝办事的,都有着七窍玲珑的心思,当即就咂摸出主子的意思,看来朱棣是不想让解缙活着出来了。
纪纲办事效率超高,当晚就把解缙灌醉,埋到雪地里,冻死了!
可怜,明朝第一大才子47岁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如果你知道当初朱棣是多么喜欢宠爱解缙,就不得不感慨一句,帝王无情啊!
彼时朱棣刚刚入主南京,没接受过一天储君培养的他,面对庞杂的政务,朱棣急需做好角色的转换,把自己融入进去。
很快朱棣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创建内阁制度,由饱学之士充当机要秘书,协助自己快速上手。
在首批朱棣钦定的七人内阁名单中,解缙是排第一位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才子之称的解缙对经史子集、典故出处门儿清。可以说同样都是饱学之士,别人知道的我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还知道。
朱棣有了解缙在身边,就像带着一个活的百度搜索,一问便知。
朱棣曾感慨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后来,想要文治武功的朱棣筹备编辑一部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取名《永乐大典》,这任务自然非解缙莫属。
这时候,君臣二人是互相成就的。
但蜜月期总是短暂的,朱棣和解缙相处时间久了,就发现其实俩人性格不和。
解缙的性格就是直且刚。
说话办事向来直来直往,这种人你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不藏着掖着,倾囊相授,你会觉得受益匪浅。
而这种人发现你有错误,给你提意见时,也同样是直截了当,而且你越不爱听什么他就越说什么,保证你气个半死。
永乐四年,朱棣决定讨伐安南(今越南),半年后,平定。
安南国虽然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但早在五代时就已经独立,成为附属国。如今再次纳入版图,实乃可喜可贺。
就在百官纷纷祝贺之时,解缙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这安南国一向不老实,即便打下来也未必能经营长久,难免徒劳无功。
这就是解缙,当年太祖朱元璋杀李善长时,不在中枢的解缙都敢站出来指责冤杀,何况是现在明明能够预见到结果,更是要谏言一二。
最让朱棣反感的是,解缙站队太子朱高炽。
这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当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是解缙一句“好圣孙”促成的。
但朱棣还是更喜爱二儿子朱高煦,便放纵宠爱了些。于是解缙又要管了,你这不是在挑起兄弟间的战争吗?
朱棣一听来气了,你这分明是在离间我们父子骨肉!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朱棣有些厌烦解缙。
解缙是不会改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相反他会觉得死谏是臣子的操守,就应该如此。
于是,朱棣越来越烦解缙,甚至当朱高煦诬陷解缙泄露机密要事时,朱棣想都没想就相信了。
终于,在永乐五年,寻了解缙一个错处,把他贬出去了,以解缙这个性格,自然得罪不少人,一通落井下石之后,解缙一杆子贬到安南去了。
事实证明安南问题解缙是对的,而兄弟之争也悄然开启,解缙就是兄弟之争的牺牲品。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述职赶上朱棣巡幸北京,不在京师,当时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去见了太子之后,便回去了。
这事被朱高煦咬住定性成了,“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告了一状。
那时候朱棣对待太子朱高炽是沾火就着。看太子不顺眼,总担心太子监国威望过高威胁自己,谁往太子身边凑合,朱高煦就递枪给朱棣,一打一个准。
远在安南加上政治敏锐度低的解缙当然不知道这些,结果遭到朱棣和朱高煦的联合轰击,成了炮灰。
朱棣下旨把解缙关到锦衣卫诏狱,主要还是为了打击支持太子的人。只不过解缙本就没什么实质性的罪名,就把解缙扔在诏狱里不管了,直到朱棣看到囚犯名单时,才再一次想起解缙。
于是,有人会问了,“缙犹在耶?”这句话会不会是纪纲领会错了,朱棣一定要赶尽杀绝吗,会不会只是感慨一下呢?
这个还真不是,因为解缙死后,朱棣下旨抄没了解缙的家产,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去了。
只是历史没有记载朱棣是以什么罪名抄家流放的。
皇帝想要杀你,还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