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手下猛将,在与唐军的作战中,数次将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武德三年投降了李世民之后,就成为其麾下的头号猛将。
尉迟恭在李世民手下如鱼得水,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尤其是扫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尉迟恭真正进入李世民的核心圈,是在“玄武门之变”的夺位之战,他不仅救了李世民的命,还一箭射死了齐王李元吉,随后又冲入皇宫,“镇”住了皇帝李渊,这才有了后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随后接位登基的一系列操作。
尉迟恭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到登基为帝、坐稳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武将之中堪称第一。可就是这样一个猛人,晚年却被李世民吓得闭门不出。
一、居功自傲
如果仅以功劳而论,尉迟恭称得上李世民麾下的头号大将,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紧紧跟随李世民,一步一落,且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更有拥立之功,所以李世民在论功行赏时,将其与长孙无忌并列第一。
武德九年九月,尉迟恭被封为吴国公,并被拜为右武侯大将军。除赐绢万匹外,李世民还将齐王府库藏财富全部赐与了尉迟恭,并实封一千三百户,荣宠一时。
从一个打铁的铁匠成为大唐头等的勋贵,尉迟恭开始飘飘然。性格憨直的他自以为功臣甚大,经常与人口角、当面讽刺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甚至当着唐太宗的面大声呵斥,让李世民下不了台。
李世民十分生气,你都是大唐勋贵了,怎么还这么没有素质?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京城,贞观三年任命他为襄州都督,贞观六年时又迁为同州刺史。
从核心中枢到地方任职,尽管待遇和级别没什么变化,却离长安越来越远了,李世民此举是在敲打尉迟恭,希望他能够领会自己的苦心,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李世民更加愤怒。
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大宴群臣,尉迟恭发现居然有人坐在自己的上首,勃然大怒。坐在尉迟恭下首的任城王、李世民的堂兄李道宗小声解释,尉迟恭这个浑人却一拳打到李道宗脸上,这位皇兄瞬间被打成了熊猫眼,一只眼睛差一点被打瞎。
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把他叫到偏殿,语重心长地说:我读《汉书》时,对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颇有看法。现在我当了皇帝才明白汉高祖的苦衷。希望你不要逼我做汉高祖,能够全了君臣的情谊。这话如果翻译一下就是:你再乱来老子就不客气了!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啊。尉迟恭当然不是傻子,而他也在为自己刚才的行为后怕,听李世民这么说,立刻跪下谢罪,从此之后行为有所收敛。
二、尉迟恭的职场危机
贞观十三年,尉迟恭任鄜州都督。二月初七,李世民召见他:有人说你谋反,你有什么想说的?
谋反可是诛连九族的大罪啊。尉迟恭一听就爆发了,我跟着你南征北战、舍生忘死,你居然怀疑我要谋反?他脱掉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疤:我这一身伤疤都是为你受的伤,如今天下安定了,就要怀疑我吗?
李世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所以才跟你开诚布公,何必这么恼怒呢。君臣把臂而泣,还坐在一块喝起了酒。
尉迟恭的反应,没有出乎李世民的意料,这原本就是李世民的一次试探和又一次敲打。
尉迟恭当然不会谋反,深悉其秉性的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想过尉迟恭会谋反,但尉迟恭一开始并没有理解李世民的潜台词,关键就在于“有人说你谋反”。
要告发尉迟恭这样一个为李世民立下赫赫功劳并被李世民倚为心腹的重臣,不是谁都能够办得到的,一是要得到李世民的信任,二是位置要与尉迟恭相当。满朝当中,有这样条件的重臣,屈指可数。
人家为什么要冒着风险“诬告”尉迟恭?并且还笃定“就算是诬告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只能说明,尉迟恭人缘太差了,把所有的重臣基本上都得罪完了,甚至也得罪了李世民。
这些重臣早就看尉迟恭不顺眼了,在背后捅他一刀试探一下, 万一李世民借着这个由头把尉迟恭杀掉了呢?岂不是意外之喜?
结果,李世民既没有惩罚尉迟恭,但也没有惩罚告发的人,对于臣下的这些争斗,李世民心里门儿清,他既不反对、也不鼓励,他很能理解臣下的心思,同时他还是想拉尉迟恭一把,他跟尉迟恭谈话的目的就很清楚了:您人缘太差了,且身居高位,要谨慎啊。
尉迟恭回府之后,才发现背后都湿透了,他把这件事翻来覆去想了一遍,终于想通了。贞观十七年二月,尉迟恭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欣然应允,并任命尉迟恭开府仪同三司、允其五天一朝,这可是从来没有人享受地过的待遇啊。
很显然,对开尉迟恭能够想通,李世民很欣慰。
三、尉迟恭的短板在哪里
从表面上看,尉迟恭是一员盖世猛将,但从根本上讲,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是一个暴发户。
尉迟恭是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原本是个铁匠,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凭借一身勇力拼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大唐勋贵世家,可谓异数。
然而,一旦身居高位,尉迟恭性格中的短板就暴露无遗,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不知隐忍、骄横跋扈。多亏他运气好,遇到的是宽仁念旧的李世民,要是碰到刘邦这样的,早就被夷三族了。
尉迟恭得罪的,不仅仅是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重臣,还包括长孙无忌、李道宗这样的皇亲,甚至包括了李世民本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人家凭什么让着他?人家功劳不比他小,为什么不蹦出来得瑟?
这就是世家大族和暴发户的区别。循规蹈矩、谨言慎行、隐忍守礼,这才是居于高位之人的处世方式。地位越高,所遭受的非议和流言就越多,越是得到皇帝宠信,越容易得到他人的嫉妒,越是能征善战,越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
例如长孙无忌,在李世民登基的过程中功劳甚大,可他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对同僚和臣下彬彬有礼,和居功自傲的尉迟恭完全不一样。再说了,人家还是李世民的郎舅呢。
长孙无忌出身大族,后又由舅舅高士廉抚养教诲,出身世家大族,对于朝堂中的处世之道了然于胸。再比如房玄龄,人家可以齐州房彦谦之子,举进士出身。再比如杜如晦,祖上为周朝高官,祖父是隋朝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这些世家大族,历经数百年不倒,自有其求生处世之道,对于朝堂的权势争斗早就玩得滚瓜烂熟,数百年的政治底蕴,岂是尉迟恭这样一个穷门小户的铁匠所能比拟的?
不经过数代百年的磨砺,打下沉厚的根基,是难以成为枝繁叶茂的世家大族的。论打架,这些人加在一起都不是尉迟恭的对手,但要玩心眼,十个尉迟恭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世家的可怕之处,便在于此。幸亏尉迟恭最终想通了,在家闲居十六年,躲过了杀身之祸。
结语:在李世民的“保驾护航”之下,尉迟恭终于领悟到了身居高位为人臣的保命处世之道。
辞去官职的尉迟恭,在家中炼丹、喝酒、演乐,再也不理政事,而那些“诬告”尉迟恭的人也清楚“适可而止”“留人一线”的道理,从此相安无事。
就在尉迟恭退休的这一年,唐太宗命人绘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以表彰为李唐王朝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尉迟恭名列第七。就凭这张画像,奠定了尉迟恭在李氏一朝的地位和数代的荣华富贵。
显庆三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李治废朝三日,命京中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吊唁。并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陪伴着唐太宗。
君臣相伴,归葬一处,何等荣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