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年,朱元璋派使者二请刘伯温,使者送刘伯温两件物品,刘伯温看后大惊:这不是要我出山,是要我性命啊!
南征北战的朱元璋,在势力渐渐强大后,手下骁勇善战的将领非常多,如徐达、常遇春、花云、邓愈、胡大海等。
在名将如此之多的情况下,朱元璋发现一个大问题:手下几乎没有什么谋臣。
武将上阵杀敌,个个骁勇,可自己要发展壮大,一统天下,是少不了那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谋臣的。
这时,朱元璋便向早期投奔自己、且颇有文化的李善长说道:“当年,刘邦打天下靠的是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韩信带兵打仗,百战百胜,我手下的徐达骁勇善战,不亚于韩信。张良运筹帷幄,计谋百出,我看先生就是我的张良。”
李善长听了朱元璋的话直摇头。
因为李善长擅长的,是保证向前方供应充足的粮草,也就是说,李善长更适合做朱元璋的萧何。
朱元璋见李善长胜任不了自己的张良,便让他推荐人才,李善长道:主公刚刚打下浙东,我听说那儿有个大学士叫宋濂,他一定能做主公的张良。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话后,表示不认同,因为朱元璋觉得:宋濂虽有才干,可让他做文化教育方面的事还行,若让他运筹帷幄,恐怕难以胜任。
虽说宋濂不能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可朱元璋忽然想起了和宋濂齐名、位列浙东四学士之一的刘基。
刘基,字伯温,1333年高中元朝进士。之后,他虽在元廷担任过一些职务,但因性格过于耿直,数次得罪上司,因此辞职隐居乡里。
想到此,朱元璋便令驻军于浙东一带的胡大海,去请刘伯温出山。
当胡大海带着厚礼、聘书去请刘伯温时,刘伯温告诉胡大海:我一个山野小民,闲散惯了,对逐鹿天下的事情没兴趣,将军请回吧!
胡大海听了刘伯温的话无可奈何,只能回去,如实的上报朱元璋。
刘伯温为何不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呢?
因为刘伯温觉得:我曾是元朝的大臣,虽然现在隐居山野,可也不能帮着朱元璋打元朝啊!若真帮了朱元璋,我还有什么资格谈忠义二字呢?
朱元璋见刘伯温不出山,便派处州太守孙炎去二请刘伯温。
相较于没有什么文化的胡大海,孙炎不但有文化,且能言善辩、口若悬河。
孙炎见到刘伯温,与其一番长谈后,刘伯温顿时明白了,朱元璋是百年不遇的明主,且元朝致使天下苍生,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投奔明主,救济苍生,才是正道。
孙炎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刘伯温,于是他向孙炎表示:我可以考虑考虑。
送走孙炎后,刘伯温思来想去,终究还是放不下对元朝的忠,他始终认为:投奔朱元璋,就成了元朝的叛臣。
因此,刘伯温将一把宝剑送给孙炎。他希望孙炎收了自己的礼物,不要再来了。
可孙炎见刘伯温如此,当即大怒,不仅把宝剑送还,还附信一封:宝剑应当送给天子,用来斩杀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我是大臣,岂能接受。
当时朱元璋虽然还没有登基称帝,但在孙炎眼里,朱元璋迟早会成为天子的,因此他所说的天子,就是暗指朱元璋。
刘伯温见了孙炎回复的宝剑与信两件物品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不服从命令的人,不就是指我吗?斩杀不服从命令的人,是什么意思?难道他要对我下手?
虽说生命宝贵,只有一次,可经过无数大风大浪的刘伯温,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之后,刘伯温非常明确地回复孙炎:我就是不接受您的邀请。
事已至此,但孙炎在未得到朱元璋的任何命令时,也不好用强,因此他只能向朱元璋写信,如实的说明一切。
朱元璋见了孙炎的信,哭笑不得,心想刘伯温真是固执,难道非得像刘备请诸葛亮一样,三次邀请他才肯出山吗?
于是,事情繁多的朱元璋,非常诚恳地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之后,便令孙炎将他的亲笔信,转交给刘伯温。
当孙炎带着朱元璋的亲笔信三请刘伯温,并且与刘伯温说到天下大势、说到当世明主、说到拯救苍生时,刘伯温被感动了,他终于做出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之后,刘伯温以谋臣的身份,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剿灭群雄。他们在历经一场又一场的大战后,终于建立起大明王朝。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时的刘备,虽有些英雄之名,但他却没有一点儿地盘。
为了生存,刘备寄人篱下,依附刘表,而刘表的妻子蔡氏,与诸葛亮的岳母是亲姐妹,也就是说:诸葛亮应称呼刘表为姨父。
以诸葛亮在荆州的强大背景,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去请他出山,是由各种复杂的原因所决定的。
而元末明初的刘伯温虽有名气,但他却没有当年诸葛亮那样强大的背景,且当时的朱元璋已割据一方,实力远远胜过三顾茅庐时的刘备。
出于种种原因,百忙之中的朱元璋三请刘伯温,都是派使者前去,但刘伯温依旧被朱元璋感动,选择出山辅佐。
那么,您觉得三请诸葛亮的刘备,和三请刘伯温的朱元璋,哪个更有诚心呢?欢迎讨论。
素材来源:神机妙算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