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开封有六个市民娱乐中心,叫“瓦子”“瓦肆”“瓦舍”。这种围绕演出的“勾栏”形成的娱乐中心,有各种地摊、饮食店、酒楼、茶坊。
“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瓦子内部有很多24小时营业的勾栏,每个勾栏就是一个小剧场,叫“牡丹棚”“夜叉棚”“象棚”等。
小剧场勾栏长什么样?一般由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组成,大的可以容纳数千人。
《清平乐》剧中的瓦子夜景
宋代的瓦子就像今天的明星经纪公司,在勾栏里演出的艺人与瓦子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艺人是活策划,为瓦子带来生意;瓦子捧红艺人,当时京城最大的桑家瓦子旗下就有许多知名艺人,如丁仙现、王团子、张七圣等。
“经纪公司”瓦子,为艺人提供哪些爆红路径?
说的、唱的、演的,任何有一技之长的艺人都有机会在瓦子火遍京城。瓦子也毫不吝啬,有“听书电台”“大宋好声音”“热门影视剧”“魔术马戏”等多种造星项目。
《清平乐》剧中的瓦子夜景
说的:说三国、说五代,是大宋“听书电台”的招牌
瓦子勾栏里的“小说”“讲史”“说诨话”等,适合语言具有感染力的艺人,很像今天的听书节目。
小说,唐代就有。到宋仁宗时期,国家太平了很久,百姓闲暇就喜欢听稀奇古怪的故事,因此演说“小说”的活动特别兴盛。什么灵怪、烟粉、传奇、公案、神仙主题的都有,大家都爱吃瓜,毕竟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清平乐》剧中逛瓦子勾栏的宋仁宗一家
有一部分“小说”和历史有关,艺人们就单独拿出来讲,成了专门的节目:讲史。
最热门的讲史题材是什么?三国史和五代史。东京瓦子里讲史的招牌就是“霍四究说三分”和“尹常卖五代史”。
从宋仁宗时期开始,百姓就喜欢听三国故事。连街巷的小孩也追剧,听到刘备失败就泪流满面、听到曹操落败就手舞足蹈。
至于五代史,算是宋人的“近代史”。人们爱听离得近的前朝故事,宋人的《五代史平话》就是故事集。
《清平乐》剧照:宋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百姓,都喜欢逛瓦子
百姓爱听,艺人就常讲三国和五代。有时候也说宋朝的当代史,比如收录在宋人讲史话本《宣和遗事》中的“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梁山聚义”等故事,都是演说的经典篇目。
除了小说、讲史,热门的听书栏目还有类似现代德云社相声的“说诨话”、类似文字游戏的“商谜”等。
唱的:嘌唱、小唱、叫果子,都是“大宋好声音”
嘌唱,是打鼓或敲盏作节奏的清唱;小唱,是执板打击作节奏的清唱。清唱,最能体现艺人唱功,这类音乐节目在勾栏里也很受欢迎,连瓦子地摊都卖相关的曲谱。
至于“叫果子”,是艺人模仿市井上的小摊贩叫卖货物的吆喝声,配乐唱成歌曲。
《清平乐》剧中的瓦子夜景
又说又唱的:宋代首创的说唱节目“诸宫调”
将“说”和“唱”结合起来的音乐节目,宋代有“诸宫调”。这是宋神宗时期的艺人孔三传创造出来的。怎么个说唱法?嗯,把长篇的传奇、灵怪故事配上乐曲,唱出来。
演的:艺人参演“影视剧”,可真人出镜,也可用替身
宋代“经纪公司”瓦子,也有让艺人参演影视剧的造星路线。艺人真人出镜的叫杂剧、找替身用傀儡演的叫傀儡戏、借助影子表演的叫皮影戏。
杂剧,一般是五六个艺人分角色扮演,很像现在的京剧。开封每年七月初七到十五都演《目连救母》杂剧。
《清平乐》剧中的傀儡戏
傀儡戏,汉朝就有,但宋代的种类特别丰富,艺人都找替身来演戏:
用提线木偶的叫悬丝傀儡、用孩童替身的叫肉傀儡、用木棍操控木偶的叫杖头傀儡;如果用火药来增加现场音效,那就多了一个卖点“药发傀儡”。
当时东京的城市公园金明池定期时尚,艺人也在池面上串场演木偶戏,叫水傀儡。
影戏,这是宋仁宗时期的发明。一开始用素纸做纸影戏,后来改用羊皮做皮影戏。皮影戏和傀儡戏,都有正经的剧本,和小说讲史用的本子差不多。
皮影戏
除了带有剧情的杂剧、傀儡戏、皮影戏,瓦子还有不带剧情的杂技表演。详细说来,便是魔术、马戏、口技、相扑等,观赏性不弱于今天的“太阳马戏团”。
魔术:虚空挂香炉、藏舟藏剑藏人、吞刀吐火吃针、杀人复活等。
马戏:笨熊翻筋斗、蠢驴跳拓枝舞、猴子演百戏、乌鸦下棋、蚂蚁对战、骑马倒立等。有一种“七宝之戏”,是艺人敲锣呼唤动物名,水桶中的七种水族动物应声出来跳舞。
口技: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声,也叫“百禽鸣”。
相扑:既有女子相扑,也有小儿相扑。女子相扑一度遭到礼法禁止。宋仁宗年间,司马光就多次上书,说女子当众戏不成体统,请求取缔。但女子相扑是瓦子中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火到了南宋。
《清平乐》剧中的女子相扑
大宋的艺人们:最顶尖的在教坊,专业的在瓦子勾栏,最差的只能当路岐人
大宋的顶尖艺人,在官方教坊。宋代教坊沿用唐代教坊制度,汇集优秀乐工。教坊艺人的职责,是在宫廷宴会上表演音乐歌舞。
至于民间艺人,又分成两种:瓦子艺人、路岐人。
能在瓦子勾栏当艺人的,专业水平都不差。当时的瓦子捧红了很多艺人,比如擅长表演水傀儡的李外宁。
哦对了,可称“吃喝玩乐梦华录”的《东京梦华录》列过一张知名艺人名单:
小唱名妓李师师(歌手)
杂剧女艺人丁都赛(演员)
诸宫调名家孔三传(说唱之星)
说诨话名角张山人(相声明星)
说五代史专家尹常卖(说书名人)
……
《清平乐》剧中的杂技表演
瓦子艺人专业水平高,他们之间竞争激烈。临近的勾栏时常演出同一个剧目,唱对台戏,这叫“对棚”,那是谁演技差谁尴尬。
能演出叫好又叫座作品的艺人,有机会被征召入宫演出。有的甚至被选入教坊,比如勾栏名角丁仙现。
他原本在东京桑家瓦子讲故事、表演谐谑艺术,进入教坊后也不改讽谏的风格。人们都说“台官不如伶官”,赞美他敢于议论时政。
《清平乐》剧中的杂技表演
瓦子艺人有固定的演艺场所,还结成艺术社团,处境相当不错。而路岐人,是街头艺人。他们水平不高,进不了瓦子勾栏,只能沿街卖唱。往往是拖家带口,四处流浪。
路岐人表演的内容与瓦子艺人差不多,但他们水平差,只能照抄名家的演出,没有太多艺术上的追求,表演是为了糊口生存。
千百年过去了,有艺术追求的瓦子艺人在史书上留下姓名,而为糊口而抄袭的路岐人湮灭在岁月中,时间从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