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力之大,让人匪夷所思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力之大,让人匪夷所思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已经是司徒、尚书令、中书令、秦王、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可以说,这是极为恐怖的权力,不光是太子,就是皇帝李渊都对此忌惮不已。

司徒,是三公之一,正一品官职。掌管全国的赋税、户口。

尚书令,是尚书省的行政长官。中书令,是中书省的行政长官。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个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李世民是其中两个省的长官。

其中尚书令的长官地位极为崇高,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本人担任过这个官职。后世要么是不封,要么是普通官员不敢担任这个官职。首先当然是伟大的太宗皇帝担任过这个官职,哪个官员敢比肩太宗?其次,尚书省统领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权力大到没边。

秦王,历朝历代,秦王是所有封王里面分量最重的封王之一。

天策上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官职,整个唐朝也只有李世民担任过。因为当时的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一战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天下间再也没有哪股力量能对唐朝形成威胁,唐朝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整个唐朝,有资格封这个官职的,也只有李世民了。

天策上将这个职务,位在三公之上,其实际权力更是大到让人不敢想象。比如,天策府可以自置官署,自行招募官员。

天策府官员共37人,天策上将本人是李世民,其品级之高,自不必说。其中天策府长史和天策府司马都是三品官。唐朝三品官可不小!尚书省的尚书左仆射作为后来的尚书省最高领导人,名副其实的宰相,也只是三品官。由此可见天策府在唐朝的地位有多高!说天策府是唐朝的小朝廷,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虎牢关之战的附带奖赏,李世民获得李渊赏赐的四个铸钱炉!也就是说,只要李世民愿意,他可以疯狂铸钱,而不用考虑国家经济政策,不用考虑通货膨胀。这些钱,他自己花也好,赏赐给别人也好,是他的自由。

这里,再介绍一下大家不大熟悉的官职,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这也是一个在李世民之后再也没人担任的官职,因为这个官职虽然没有很出名,但是权力和作用,一点都不比天策上将、尚书令小。

陕东道大行台与中央的尚书省一样,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下面也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等官职,所管辖范围非常大。在管辖范围内,所有的经济、行政、军事,都由尚书令一人说了算,几乎相当于另一个王国。

那么,陕东道大行台管辖范围有多大呢?

可以说,非常大,几乎是唐朝的半壁江山!包括了几乎整个黄河以东地区,笼统一点,大概相当于此前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人的地盘总和。包括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甚至可以影响长江中下游。

大行台设在洛阳,而洛阳在唐朝的政治地位,仅次于长安。

陕东道大行台的官员,什么左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等,李世民想封谁就封谁,而李渊不会过问。

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的重要心腹、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就奉命到洛阳,联络山东豪杰。这里的山东,可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其实就是指陕东道大行台管辖范围内的人。

由此可见,陕东道大行台的管辖范围,成了李世民最为坚实的后路。如果玄武门事变失败,李世民退到洛阳,则又是一番新天地。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有多么的重要!

事实上,玄武门事变之前的那段时间,太子和李世民的斗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李渊曾有过让李世民离开都城长安,到洛阳去的想法。可是太子坚决不同意!因为李世民要是到了洛阳,谁都治不了他了!

以上,只是说明李世民的官职、爵位、权力。但这已经是足以撼动包括李渊在内的实力了!换句话说,只要李世民发狠起兵造反,李渊将很难战胜李世民。

但这些还不是李世民权势的最顶点,除了以上这些,李世民长期征战形成了崇高的个人威望、以及他的教令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皇帝的敕令、太子的太子令相抗衡。这些既是他参与权力斗争的资本,也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特殊原因,所有的官员都是根据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比如,在虎牢关之战后,李世民押解王世充、窦建德到长安。李渊想把王世充给剁了!可是,王世充说,秦王曾答应了不杀我!

那李渊能怎么办?在当时的战场形势下,李世民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是没有错的。

如果李渊强行诛杀王世充,那后面李世民说的话,在军中就没有信服力!但当时李世民的地位、以及对朝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再加上李世民对外征战,代表的是整个李唐。从这两点来说,李渊也是不可以杀王世充,打脸李世民的,必须要维护李世民说话的权威性。

但是,这也确实阻住了李渊想杀谁就杀谁的畅快感。也就是说,他虽然是皇帝,但也不一定能说一不二。

如果说这件事是因为在朝堂之上,李渊不想博李世民面子作出的隐忍的话。那下面这几件事,足以说明,李渊对李世民是十分不满的。

一、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洛阳之后,长安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欢迎李世民回京。这是很犯忌的事,但是这也不是李世民安排的,李渊不能说什么。但这确确实实触碰了李渊的逆鳞。

二、当时李渊让几个贵妃到洛阳去挑选宝物,贵妃们也私下向李世民为自己的亲戚求个一官半职。但李世民却说,宝物已登记在册,上奏朝廷。大家注意了没有,贵妃来挑选宝物,是李渊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圣旨!李世民这样的行为,几乎相当于抗旨!

而对于贵妃们索要官职的请求,李世民说,官职只给有功的人!这可大大扫了贵妃的面子。

三、淮安王李神通立有大功,李世民发了教令,拨给李神通几十顷田地。而当时的张婕妤的父亲也想要这些田,就让张婕妤去跟李渊要。李渊就写了敕令,把这些田给了张婕妤的父亲。

李神通因为有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肯让出田地。张婕妤就向李渊告状:“陛下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了李神通。”李渊就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吗?”

以上三件事,充分反应了李渊对李世民的不满。但也说明了,李世民的教令在当时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抗衡李渊的敕令。

而李世民,也发了很多教令。

其实李世民能够发教令,而下面的人能够一体遵行,说明唐朝是承认李世民教令的合法性的。

李世民通过教令,让跟随自己征战的有功之人得到封赏,其实也是树立个人威望,也是为了收买人心。他当然也可以奏请皇帝,由皇帝对这些人进行封赏。但这样的话,他个人的威望将有可能降低。因为皇帝可能为了防止李世民收买人心,不赞同这些封赏。

既然自己的教令是合法有效的,所以李世民就动用自己的教令,给很多将士进行封赏。这样,李世民就能够收买一大批忠于自己的人了。

同时,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李世民对你们说的话,是算数的!

对于以上这些,李渊也是无奈的!李世民功高自不必说,长期征战,要在将士面前树立权威性,有时候也是战场形势决定的。比如,李世民对某个大将说,你打下这座城,我赏给你几十顷土地;你攻下这个关,我封你什么官;你砍下多少敌军首级,我给你多少财宝。。。。。。

有功必赏是战场上凝聚人心、提升士气的重要手段,李世民是没有错的。

但李世民个人的权威上去了,李渊的皇权就受到了威胁。

这,也是功高震主产生的必然矛盾。

所以,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表面上看,权势小于李渊、小于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只有800府兵,兵行险招。

但形势要远比表面上乐观。

比如,玄武门守将,本来是太子的人,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李世民收买了。

这可是造反!李世民能收买一个敌对势力的人跟自己造反,可见其权力和影响力在当时大到了什么程度。

综上,李世民无论是官位、爵位、权力、影响力、个人威望,都已达到顶点。即使玄武门事变失败,退守洛阳,以陕东道大行台的广大腹地,以李世民强大的军事能力,太子一党想和李世民争天下,也是很难的。

所以,李世民成了太子李建成登基最大的障碍。

李世民有没有争皇位的野心,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存在对李建成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作为一个政治家,是不可以允许这样的威胁存在的。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而这些,表面上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李渊作为皇帝,为了平衡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势力而作的一些安排。

比如:

李渊曾两次许诺让李世民当太子,第一次是李渊刚登基的时候,第二次是李建成的部下杨文干起兵造反的时候。这不光激起了李世民的野心,也让李建成对李世民起了很重的戒心,加剧了兄弟的矛盾。

还有就是,当李世民功劳太大,威胁到了李建成、甚至是李渊本人的权威性的时候,李渊听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意见,对秦王府的众多猛将来个釜底抽薪,大大打击了秦王李世民的势力。甚至不惜杀掉李世民的重要亲信刘文静,也不允许房玄龄和秦王府的人来往,以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李渊的帝王平衡之术,不仅加剧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间的矛盾,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如果对方将来登基,自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兄弟矛盾激化,终于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同时,李渊作为激化兄弟矛盾的重要推手,无论是李建成胜出还是李世民胜出,都将会对李渊进行控制,逼其退位。

最终,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李世民,战胜了尚有一丝仁心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将他们各自的儿子杀了个干干净净,手段不可谓不残酷!

何苦生在帝王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王世充,事变,权力,李世民,唐朝,尚书令,东道,大行,官职,消息资讯,李渊,王世充,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王世充,事变,权力,李世民,唐朝,尚书令,东道,大行,官职,消息资讯,李渊,王世充,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王世充,事变,权力,李世民,唐朝,尚书令,东道,大行,官职,消息资讯,李渊,王世充,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