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西周制度,为北周建国提供理论支撑
前言
“改革是积极的,保守是消极的,前者以真理为目标,后者以安宁为目标。
▲北齐(550年~577年)
起因
高洋成立北齐,宇文泰开始着手准备着建国初期的改革任务。
▲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
结果
宇文泰用西周的制度来治理北周,以至于影响到后来国号的命名。
▲宇文泰剧照
始末
1.《周礼》治国
公元556年,西魏丞相宇文泰运用《周礼》来治理文武百官,全国大小官职全部重新设立。当时的天下是三分天下,除了宇文泰所在的西魏,还有高洋的齐国和南方的梁国。而这三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将对方消灭自己称霸天下。
西魏在这三个国家中是最弱小的一个国家,主要还是由于西魏地处关中,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队战斗力都处于劣势,而宇文泰所率领的军队更是西魏最差的军队。
▲西魏局势
2.图霸天下
根本原因是宇文泰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六阵之乱的残兵败将,相比北齐和梁国的军事文化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梁国,这个国家非常注重文化传统,全天下的学者都认为梁国的文化才是正统文化,为此纷纷投奔梁国。这让宇文泰心有余悸,他认为自己应该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的追随者有一个正统的番号,日后也好名正言顺地攻打江山。
北魏的士兵大多数是鲜卑族的后人,在鲜卑族中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先辈们移居到鲜卑山,这才把“鲜卑”这个称呼用到自己身上,实际上在他们心里,他们始终认为他们才算得上是正统,而西周的祖先又是黄帝的玄孙,所以鲜卑族也算得上是半个西周人。
▲六镇起义形式
3.身先士卒
宇文泰在北魏改革是从上到下做起的,先从北魏权力最高的六位领导开始改革,除宇文泰之外,北魏另外五位领导者也全力配合着宇文泰的改革。这五个人都是北魏的功勋卓著的大将军,分别是李弼、赵贵、独孤信、于瑾还有侯莫陈崇。
其中李弼是降臣,赵贵一开始就是宇文泰的支持者,独孤信是宇文泰的发小,于瑾则是北魏的狗头军师,至于侯莫陈崇是帮助宇文泰出兵打头阵的人。可以说这五人或多或少是宇文泰的亲信。他们按照《周礼》推出全新的官职,并且他们本人也采用新官职,代表着这六人是改革后的最高统领者,因此他们各自也都有了新的官名。
▲李弼
4.官名焕然一新
比如说宇文泰原来是丞相,现在的官名叫太师、大冢宰,李弼变成太傅,赵贵变成太保等等,这些新官名都是《周礼》的记载的,是有历史依据的,并不是空穴来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宇文泰的改革是把上古时期的官名抄袭过来成为了自己国家的官名。
宇文泰的想法虽好,不过一个人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是势单力薄,要想成功身边就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帮手帮助自己才行。这时宇文泰想到的是苏绰,说来也是很巧,有一次宇文泰正在与北魏大臣周惠达商量朝政,周惠达遇到瓶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于是出去询问一下苏绰后豁然开朗,回去和宇文泰说出此事并极力推荐苏绰这个人帮助宇文泰完成改革,因此苏绰得到了重用,二人相辅相成,宇文泰负责搞文化建设,苏绰则负责政治研究,这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苏绰
5.取之精华
苏绰向宇文泰提议要以史为鉴,采纳历史的故事作为文化依据,告诉宇文泰我们的关中曾经是西周的发源地,我们的事业也要向西周一样发展,也就有了后来宇文泰用西周的制度来治理关中,也可以说宇文泰是西周文化的继承人。
这一做法使得北魏的历史文化更加悠久,相比梁国和北齐的汉魏文化则要更加优胜。但是西周文化历史太过久远,许多规章制度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上,他们无从下手只好从最权威的《周礼》中来发掘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官职上。
改革任务沉重而繁巨,苏绰的身体在改革进行一半时就不堪重负倒下了,余下的工作则是由北魏的名门贵族卢辩代替完成,宇文泰的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留下浓墨的一笔。
▲《周礼》
小结
宇文泰用《周礼》设置六官,不仅使得他的政治文化竞争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还影响到了北周日后建国的国号,宇文泰从历史中发现适合自己国家的规章制度并加以采用,为日后隋唐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