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时,军事力量为“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中戎车与甲士数量,说明周人拥有庞大的金属冶炼铸造基地。
周原遗址发现,周人的确拥有铸铜作坊,但如今发现的主要始于西周,先周时的鲜有发现。如今,也就让人疑惑重重,姬周大军的装备究竟从何而来?十年前,山西考古发现取得重大发现,不仅解开了“虞芮之争”背后的真相,也解开了周武王大军装备的重要来源。
所谓“虞芮之讼”,就是商代虞国与芮国争田,双方久争而不决,后来两人达成一致,准备找一位德高望重之辈评理。但奇怪的是,双方没有去找虞芮共主商纣王评理,而是认为姬昌是有德之人,应该让姬昌评理。
虞芮国君抵周后,见到姬周耕者互让田边,行者互相让道,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都彬彬有礼互相礼让。如此情景让虞芮两国君主非常惭愧,认为争田是小人行为,姬周是君子之国,他俩不配出现在周国,于是两人回国,此后不再争田。
这一事迹大抵不是真实的,且不说姬周从农夫到公卿,全是道德榜样,本身就不可信,但说虞芮国君怎么可能随意去姬周,似乎姬昌也没有招待他俩。因此,虞芮之讼要么是虚构的,要么被春秋笔法掩盖了真相。现代考古表明,在虞芮之讼的背后,隐藏着姬昌的战略目标,关系到周人的军事装备问题。
2018年,在山西运城绛县西吴璧村,考古发现“西吴璧夏商炼铜遗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不过,该遗址单纯炼成铜锭,却不冶炼青铜。
由于西吴璧遗址炼铜,之后会将铜锭整齐码好,与“吕”字极为相似,因此吕字本义极有可能指炼铜基地。根据甲骨文记载,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商代有一个吕国,或许就与西吴璧遗址有关。
几年前,在山西中条山闻喜发现的“千斤耙遗址”,被考古人员确认为采矿遗址,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采矿遗址。
因此,当时产业链为:古人在“千斤耙遗址”采矿,随后运到“西吴璧遗址”冶炼成铜锭,最终铜锭被运到商朝都城冶炼为青铜器。
更为重要的是,虞国在如今的山西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与绛县、闻喜相邻,而芮国位于虞国西部,在如今的陕西大荔到山西芮县一带。面对西吴璧如此庞大的冶炼基地,姬昌不可能不动心,但想要拿下西吴璧遗址,就必须先征服芮国,然后再征服虞国,或许“虞芮之讼”就是对这一战略的掩饰。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取得西吴璧炼铜基地之后,姬周实力大幅度增涨,于是诸侯获悉之后才会说“西伯盖受命之君”,接下来姬昌每年都发动战争,史记云“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黎国,位于山西长治)。明年,伐邘(位于河南焦作)。明年,伐崇侯虎(位于西安一带)。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因此,周武王伐纣时,之所以军事装备齐全,拥有高达4.5万的甲士等,无疑与西吴璧遗址分不开的。
尤为重要的是,姬周抢得西吴璧基地,那么纣王就缺少一个,而当时商朝与东夷的战争,也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南方铜锭输入殷都,因此当时纣王可能极度缺少冶炼青铜的铜锭。由此也就不难推断,牧野之战中纣王大军的装备极其堪忧,甚至只有极少部分的军队拥有装备,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微子启等内奸里通外国,纣王怎能不一败涂地!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