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议中组成的小朝廷。1644年5月,几乎和清人进入北京的同时,南方的大明达官贵人们,匆匆忙忙在南京立了一个叫朱由崧的人坐上帝位,史称弘光帝。
于是反对朱由崧的人联名给内阁成员国防部长史可法写了一封信,表明了以上意见,并提议由同样和末帝朱由检血缘较近的潞王朱常淓(朱由检的侄子)来坐大位。他们请史可法赶紧来南京主持此事。
史可法当时正在为招集兵力去保卫摇摇欲坠的大明政权而四处奔忙,忽然听到朱由检死亡的消息,于是在南京对岸的浦口停师发丧,一时间也不知该怎么办。接到这信后,认为很有道理。这时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另一派人,却认为正因为朱由崧昏庸,立他上马,今后好操纵一点。于是也写信给史可法,力主立朱由崧。史可法接到马士英的信,回以“七不可”,然后赶回南京来。
但正所谓“有军则有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史可法虽然是国防部长,手里却没有多少兵,也没有多少将军听他的话,请他来的那批人如果手里有枪,也不会请他来当老大了。当然史可法也没料到别人的手段会那么辣,否则他手上多少有点军队,立刻做点事,也有得一争。
而另外以马士英为首的主张立朱由崧的一派,却是既有军又有手段的一批角色。他们先把在淮安的朱由崧抢到手里,然后拥大军立马赶往南京。
南京城里为究竟立谁当皇帝展开了激烈争吵,最后拥朱由崧的一派恃有大军在外,公然宣称:谁再敢有二话,立刻大军进城,血洒南京!一半为团结起见,更为了无可奈何,史可法们只得同意。
朱由崧就这样在争议中被扶上帝座,这也决定了弘光朝起始就将陷入内斗,也决定了他只能是短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