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是一个姓氏众多,历史包袱沉重的国家,但不影响它的饮食文化瑰宝!为此,让我们和边肖一起了解一下古印度的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印度饮食文化的特征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差异很大。北方人吃小麦、玉米、豆类等。作为他们的主食,特别喜欢吃一种叫做“Chabati”的薄面饼。而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在南部的德干高原,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杂粮。印度人喜欢吃带有咖喱的辛辣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他们一般喜欢喝冷水或红茶、牛奶和咖啡。
古印度饮食文化知识
印度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认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物和调料。但实际上,大米只是印度一部分地区的主食,咖喱对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是一种奇怪的调料。
其实印度菜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统一的风格。而且印度城市不仅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每个家庭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一般来说,鸡肉、鱼肉、羊肉是最常见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印度各地都很受欢迎。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椒和干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吃辣的游客不用担心吃不到正宗的印度菜。
对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肴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和米饭是三种不同烹饪风格的基础。但皇家美食毕竟只能在专门的餐厅和酒店吃,普通人对它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欢迎的印度菜都很常见,比如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在煤火上煮了一整夜的绿芥末。这种简单的冬季小吃被农民和城里人视为最爱。在南方城市,正宗的脆饼和蒸年糕很有名。至于一些沿海地区,除了蟹、龙虾、虎虾、贝类等海鲜餐,香浓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用炭炉烹饪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法。它对时间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时,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的差别,都会影响烹饪的成败。这样做出来的肉是无油的,然后蘸酸奶。菜还没端上来,炭火的吱嘎声和余香就已经让你食指大动了。
此外,在印度的许多地方,人们用一种叫做“塔里”的大浅盘盛食物。用“塔里”吃饭,入乡随俗要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发笑。
古印度文化遗产
特性
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中期,古印度居民创造了篆书。印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作品。各国时代开始前后又出现了文字,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是阿育王刻的铭文。阿育王碑文使用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卜拉希米,可能来源于Sem人的字母;第二种是去鲁文,这种文字可能起源于阿拉美亚字母。到了鲁文之后逐渐失传,而梵文在公元7世纪发展成梵文,由47个字母组成。它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拉丁语和波斯语相似,在语言学上属于印欧语系,是现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书写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树皮,这种木质纸一直存在到17世纪。
文学
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年,最古老的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年。它收集了1028首诗,主要是赞美上帝,但也有世俗的诗。所以《吠陀》不仅仅是宗教经典。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前者长达十万赋,后者约两万四千赋,是古代世界唯一的长诗。755-79000共18篇,主要内容是婆罗多家族巨楼王与班都王争夺皇位的故事。经过多次曲折的斗争,双方最终不得不进行了长达18天的战争。据说这场战争涉及到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所有的居楼王都战死沙场,而且都取得了胜利。相传这首长诗的作者是皮耶迪,实际上是多代民间诗人积累整理而成。其基本内容大致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最终版本是在公元4世纪。755-79000有七篇。主要故事是:居住在沙罗的十车王之子拉玛被继母陷害,与妻子西达隐居在森林里14年。妖王罗婆将悉多劫至斯里兰卡冷嘎岛后,罗摩在魔猴的帮助下,带领猴兵打败并杀死妖王,救出悉多,随后以悉多为王回国。传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一只蚂蚁,但实际上,这首诗是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逐渐编撰而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童话,但都有哲学、宗教、法律和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情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与善良的深切同情,对背信弃义、残忍无情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印度民间文学也占有重要地位。大多保存在《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五卷书》等作品中。其中《益世佳言集》最受欢迎,主要讲述佛陀前世的故事。这里保存下来的民间故事经过佛家的加工整理,原著的主人公也被贴上了佛号,以弘扬佛教教义,但仍保留了许多优秀健康的世俗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恨分明。这些正义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全书共有550个故事,写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
建设
从建筑艺术来看,吠陀时代和其他国家的时代基本都是木结构,这些建筑现在已经消失了。阿育王一出生,就开始使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吉保存下来的佛塔是用砖砌成的,后来扩建了,上面盖了一层石头。佛塔呈半圆形,直约30米,顶部有一个平台,平台上立着一个叠放着伞柱的祭坛。这是佛教徒供奉佛骨的地方。佛塔周围有一条环形道路,四周有栅栏和四个大门,上面都布满了以佛教主题为中心的精美雕刻。
阿育王沙柱也是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15米高的石柱,最重的约50吨,是萨尔纳兹最著名的石柱,除了奔马、肿牛、大象的头像。头上背靠背蹲着的四只狮子生动有力,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岩石洞穴
造型艺术的主要成就包括著名的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里。它挖掘于公元前1世纪,完成于公元7世纪。因为在山里,所以建成后灭绝了1000年左右,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在河边的半圆形悬崖上挖掘出29个石窟。石窟中有两种建筑:佛寺和僧房。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它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是建筑、雕塑和绘画相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艺术之一。据说唐玄奘在印度的时候来过这里。古印度人把一座石山变成了宏伟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自然科学
古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尤其是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在天文学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对天象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与太阳、月亮合称为七宿。把月亮经过的星座分成28个星座,称为“月宫”。但是他们相信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围绕着地球转。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一年360天。剩下的差额通过每五年增加一个闰月来弥补。至于季节的划分,除了大家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还有热时、雨时、冷时三个划分,越来越热、越来越热、越来越雨、越来越冷、越来越冷六个划分。公元1世纪后,古印度出现了著名的天文历书《佛本生经》。这本书有时间来衡量和分成点。本书也是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说到数学,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十个数字符号(0用黑点表示)和位置记数法。这种记数法被中亚多个民族采用,后经阿拉伯人对十个数字稍加修改后传播到欧洲,逐渐演变成现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的“阿拉伯记数法”。它写于公元前5-4世纪,公元《佛本生经》年,已经有了大量的几何学知识。055-79000里已经有三角函数表了。
医学科学
在医学上,《太阳悉檀多》已记载了77种疾病的名称,并开出了相应的药方。当然,这些记录中也掺杂着巫术的奥秘。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准绳经》和《太阳悉檀多》。根据传说,Serroja是Ganeshega的御医,出生于2世纪。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论述了诊断、疾病预后、疾病分类等问题,把营养、睡眠、节食作为维持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赫彻罗特贾(Hucherot Jia)的著作涉及面很广,除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之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1120种疾病。尤其在手术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记载的手术器械有120种,有摘除白内障、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手术方法。记录在案的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在今天仍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