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因为电视剧《清平乐》掀起了一波“大宋文人天团”。
5岁能作词的神童晏殊,不拘小节的范仲淹,著名伯乐欧阳修,宝藏男孩苏东坡……
这些文坛大佬,相信小菠菜们都耳熟能详了。所以今天波叔就要介绍一位名声不显,却最让人惋惜的“大宋第一全才”
——沈括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
这位在历史课本上只占一个豆腐块位置的北宋书生,比你想象中的牛逼多了。
在工程技术方面,他是活字印刷术总结和推广的历史第一人;
在天文历法方面,他首倡“十二气历”,比萧伯纳历早800多年;
在数学方面,他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被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称为“中国算学的模范人物”;
在地理地质方面,他首创地形高程测量法,比西方早700多年制作立体地形图;
在化学方面,他首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并准确断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在物理方面,他发现了指南针现象,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者,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实验的结果也比西方早数百年……
然而,如此天才的沈括,却被王安石大骂“小人”,官途不顺,还常年被妻子家暴,晚年把儿子赶出家门。
01.
天才沈括
投胎确实是个技术活,公元1031年,沈括出生在浙江钱塘县,一个官宦世家。
曾祖父一辈是京城的大理寺丞,父亲和叔伯也争气,先后考上进士。
本以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沈括的学习压力会很重。可人家是老来子,父亲沈周55岁才有了他,对他宠爱有加。
因为工作原因,其父先后在四川、福建、河南、江苏任职,每次都会带他在身边。小小年纪,走遍大好河山,看尽人间风景,为沈括以后在地理、天文方面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母亲就更疼沈括,没有让他困守书斋,还细心地保护着他的好奇心。
别人家的孩子四五岁便上学启蒙,沈括到12岁才开始真正上学,这之前的早教工作全部由母亲承担。
《梦溪笔谈》里有记载,潮州鳄鱼为患,捕鳄时,沈括好奇,母亲便允他去看;他对断肠草起了兴趣,母亲就给他弄了一盆,让他每日观察并记录。
21岁时,疼爱他的父亲去世了,沈括回乡守丧。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毕昇,并见证了整个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守孝二年后,他以父荫当上沭阳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村官。这种靠祖上获得的官职,在官场上是不被同僚喜欢的,刚上任他就被派去治水。
治水可是个苦差事,事多钱少责任重。当时辖区内河道淤堵严重,农民生活艰难,是有名的贫困县。
得益于他爱读书且自幼游历,修筑渠堰,开发农田,干得有模有样,颇有政绩,史载: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带着乡亲们脱贫后,他又被调去芜湖当村官,还是治水。通过一系列良心工程,终于让大家不用下雨时漂在家里看海了。
可惜,沈括同志仲有天才之资,而且肯干活,政绩颇丰,但升职加薪从来都没他的份。
说到底还是亏在的学历上,靠老爹关系当的官,哪里比得过人家“国家统考”出来的进士。
于是,眼看自己干了十年没个出头日的沈括,把心一横去准备科考。一考就中,被分配到昭文馆编校书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这官职清闲得很,每天就是看看书,抠抠脚。但人家小沈同志可是有大志向的人,怎能把大好青春浪费在这里。
于是,沈括的开挂人生开始了。
02.
天文学家、外交官、军事专家
宋神宗举行祭祀活动,大家都铺张浪费,他就靠着精打细算上位,“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当上了活动总负责人。
能给自己省钱的臣子,皇帝当然非常喜欢,沈括一路升迁到司天监掌门人。这就是个古老的天象部门,玄学和科学混杂的部门。在这种部门,沈括是如鱼得水。
“改进浑仪、景表、五壶浮漏”,还制定了“十二气历”。
搞天文学,都是小case,沈括在外交上也有一手。
北宋年间,辽国是个不安分的主,天天想找借口打仗。1075年,辽国为了找个理由开打,派了一个叫萧禧的使者来北宋(找茬)商定边界之事。
这个萧禧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份外交文书,非说两国是以黄嵬为界,要求宋国归还辽国国土。
大家都知道,北宋的军事实力是真的不太行,别说抢占辽国领地,不被辽国抢领地就不错了。这分明是瞎扯。
但当时朝廷众人对这个名叫「黄嵬」的地方都不太了解(实在是太偏僻了),跟辽使争论时就露了怯,争不过。
这时,沈括同志闪亮登场!
他跑进枢密院,将以前的外交文件全翻出来,终于找出一厚摞补充协议,并认真整理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呸!你们辽国还得退还大宋三十里地呢!
在朝堂上,白纸黑字,唇枪舌剑,杀得辽使哑口无言。辽使不甘心,就说都是你家的文书,说不定就是你造假,要回辽国拿到自家文书,当面对质。
对质便对质!沈括亲自赴辽,经历了6场“和平友善”的两国交流,辽国只能放弃以黄嵬为界的想法。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
在回京路上,沈括同志的记事小习惯又犯了,将辽国的山川地形、人情风俗整理成《使契丹图抄》,还靠着这业绩当上三司使。这可是管钱的肥差。
通才,不过如此了。
03.
王安石:“小人!”
让人可惜的是,再天才的人也是有缺点的。
在与科学与政治领域,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沈括:一个惊艳绝伦的天才,一个懦弱不堪的庸人。
上文说过,沈括考上进士后当了图书管理员,闲得抠脚。恰巧这时,他遇到了自家老爹的旧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也有说法是王安石与沈括父亲并不认识。)
两人一见如故。正在搞变法的王安石就拉了沈括入伙:来!跟着我干,保你升职加薪。
也是因为这场变法,改变了沈括的一生。
沈括是支持改革的,行动上也很给力,所以备受王安石的重视。他俩还有点亲戚关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
可以说在变法前期,沈括绝对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
但沈括的本质是个科学家,看待事物更看重细节,所以他对变法的部分内容是不同意的。
例如新法里有一条户马法,规定边境老百姓都要养马。一旦发生战事就可以征用这些马,跟辽国的骑兵作战。
他经过实际考察以后,发现辽国的马匹是长年累月打仗打出来的;宋军的马则是民间豢养,临时征召来的,根本比不过。
沈括觉得:这不科学。
不同意你说嘛。但他狗就狗在,人家老王当相爷时,他心里不同意却啥都没说;等老王被罢相了,他就蹦跶出来,洋洋洒洒写了篇长文交给新任宰相吴充,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
其变化之迅捷,转向之坚决,不能不使人怀疑他的人品有问题。连新宰相吴充都对他不耻,转头把消息放了出去。
这一下子,不仅王安石鄙视他,就连皇帝也看不过去,“始恶括之为人”。
变法党人骂他变节,保守党人嫌他维新。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最让沈括招骂的是出卖朋友的谣言。
1079年,爆发乌台诗案,苏轼含冤入狱。在王铚的《元祐补录》中记载,沈括和苏轼是朋友,因为嫉妒苏轼得到皇上的喜爱,所以为参与了告密。
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仙人。
但事实上,沈括一个理科生,跟苏轼这个文科男,真没有太多交集。
沈括访察杭州是1073年,而乌台诗案是1079年的事情了,差了整整5年。南宋史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质疑该记载的年月与事实不符,当再考详。
沈括被冤枉的可能性极大。
但不得不说,沈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真的非常让人无语。
04.
被家暴,疑似SM
如果说在政治上沈括情商不够用,那他在家庭方面是让人震惊的。
假如北宋有微博,那么#沈括疑似SM爱好者#的爆炸性新闻绝对能上热搜榜前十。
因为出卖了王安石,让皇帝厌恶,沈括从中央被贬地方,再贬边疆。后来更因为永乐城被西夏攻陷而遭到问罪,被撤职查办,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在官场没地位,在家庭里就更没有地位。
沈括原有一妻,但妻子早亡,留下一个儿子就撒手人寰。没多久,沈括就娶了继室张氏。这张氏竟是个河东狮,凶悍不已,还经常家暴老沈。
这也难怪,人家张氏娘家可给力了,父亲是淮南转运使张刍,底气十足。
有一次沈括不知为何惹怒了张氏,张氏冲上来一把揪住了他的胡子,沈括往后退想要挣脱,顷刻间胡子和下巴分了家,下巴鲜血直淌......
这之后,沈括怕张氏怕到了骨子里,每次听到她的声音,忍不住浑身战栗。
张氏不喜欢前妻生的儿子,虐待打骂都是常事,后来更是容不下他,让沈括把前妻儿子赶出家门。
但心里还心疼儿子,就不时给儿子送些钱财。后来被张氏知道了,又是一段暴揍,还警告沈括再有下次,连他都要赶出家门。
就在这样可怕的家暴环境中,沈括竟然凭借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梦溪笔谈》,这本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著作。书中笔触不乏幽默诙谐,捧读令人忍俊不禁,真乃神人也。
沈括64岁那年,张氏终于死了。他的朋友都高兴得不行:老沈!你终于脱离苦海了!
然而,沈括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张氏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朋友们经常陪他散心,一次在江边他们又说起了张氏,沈括一言不发抬脚就要跳江,幸好被朋友拉住了。
张氏去世的第二年,沈括病逝。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政治上,沈括真的是个战五渣,而且还是会出卖队友的那种。但他的才华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