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有一处相同的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一作熏育)。”
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夏后氏是夏朝君主的氏族名称,王族为姒姓。
匈奴人的祖先叫淳维,他是夏朝最后一任国君——夏桀姒癸小妾所生的儿子。
夏桀死后,其子淳维把父亲的妻妾占为己有,为躲避商汤的征讨,逃往北方的荒漠之地,与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相互融合,世代繁衍,在沙漠、草原辗转放牧,后来形成了统一的部族名称——匈奴。
《史记》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从淳维到秦朝时期的匈奴单于头曼,已经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匈奴部落时大时小,忽聚忽散,行踪不定。
冒顿杀掉父亲头曼自立为大单于,他在位的时候,匈奴最为强盛。
近代史学家考证,匈奴部落世居阿尔泰山脉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东北,华北平原西北这一地区。
属于北亚黄色人种与印欧白色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欧罗巴人种)的混血人种。
匈奴人究竟长得啥样儿呢?东罗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曾随大使出访过匈奴帝国,见到过被誉为“上帝之鞭”的匈奴皇帝阿提拉。
他在《匈奴史残稿》中描绘阿提拉的长相:“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宽广,头很大,眼睛小,散发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脸是黑的。”
法国著名汉学家戴遂良如此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壮,脑袋圆而硕大,宽脸,高颧骨,塌鼻子,胡须浓密,佩一只耳环。除了头顶留一束头发,其余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泼的。”
显然,匈奴人更接近于北亚黄种人。虽然匈奴一度远征到欧洲腹地的巴尔干半岛,但依然保留着亚洲黄种人的体貌特征。
一些史学家考证认为,匈奴人游牧生活方式与夏朝人很相似,夏朝帝王非常喜欢“游”、“牧”生活的。《墨子》记载:“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锽锽,筅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
这里边说的夏启指的是夏朝第二任君主,也就是夏禹的儿子夏启,他是史上以世袭方式成为君主的第一人。
夏启的第五子武观“野于饮食”,就是说他喜欢在野外吃吃喝喝,痴迷东游西逛的游猎生涯。
类似的记载还可见于《尚书》:“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夏启的儿子太康也是一位推崇游猎的天子,玩嗨了忘乎所以,一百多天也不返回都城。
另外,匈奴人与夏朝人的宗教信仰也十分接近,夏朝人信奉鬼神巫术,凡事喜欢占卜,崇拜祖先,而匈奴人则信仰萨满教,通过“萨满”,即巫师与神灵交流,解救被魔道困扰的人。
匈奴人的“别种”突厥人的信仰几乎和华夏文化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周书》记载:“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