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文官倾轧、军备废弛,辽东女真不断犯边;土地兼并、流民遍地,义军四起,高迎祥、李自成等趁机崛起,纵横中原各地。面对内忧外患之局面,崇祯皇帝两线战,处处被动,以致女真得以五次入寇中原,肆意劫掠大明京畿腹地。面对女真入侵,明朝敢于正面迎战的将领不多,畏敌不战却大有人在。不过,令人深感遗憾的是,敢于挫敌锋芒的两大主帅,却都是被崇祯给坑死了,此乃大明之悲哀也。
1629年——皇太极率主力入寇,直抵北京城下。
俗话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关外女真之强悍确实不假,但并非不可战胜。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败,悲愤交加,不久死去。次年,皇太极怒气冲冲兴兵十几万攻打锦州、宁远,结果损失惨重,狼狈而逃。由于无法从正面突破袁崇焕驻守的宁锦防线,皇太极于1629年直接绕道蒙古,从龙井关一带突破长城防线,兵锋直抵北京城下。闻之女真入寇,袁崇焕亲领九千人马,星夜兼程从辽东前线回师勤王,兵不传食,马不秣枥,抢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京城,并排兵布阵迎战后金。广渠门、左安门两次大战,袁崇焕奋力杀敌,并辅之红衣大炮,终于击退了皇太极,赢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惜,崇祯却以“通敌卖国”之罪将其凌迟。袁督师死后,女真依然入寇中原,但抵抗之主帅寥寥,唯有卢象升而已。
1632年——皇太极陈兵张家口,迫使守将缔约讲和。
严格意义上将,这次并不是进入中原,而是摆着进入中原劫掠之姿势。不过,从明朝张家口要塞守将之表现而言,只要皇太极强行突入,估计也不会有人敢于抵抗。袁崇焕死后,皇太极便兴师动众攻打大小凌河,拆毁锦州、宁远之外围防线,这得益于佟养性制造出来的火炮。拆毁大小凌河后,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进攻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不敌,大败而逃。在收拾蒙古的同时,皇太极陈兵宣府、大同,并攻击城外营垒,将其尽数摧毁。虽然此次并未进入内地劫掠,但九边重镇遭此蹂躏,也实属悲哀至极。
1636年——阿济格入寇中原,藐视全体大明将士。
趁着明军主力与李自成、张献忠在陕西、湖北交战之际,卢象升、孙传庭、曹变蛟等名将无法脱身之时。皇太极亲率部分兵力进攻锦州,牵制关外明军,而后派遣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统帅主力绕道蒙古入寇中原。满兵所到之处,焚毁村庄、屠杀官民、掠夺财物,大明京畿周围一片焦土,家家戴孝。可是,明朝将帅之中,居然无一人敢于抵抗,高启潜、张风銮、芮书梁等几十万大军如同坐观马戏,任由清兵劫掠,不闻不问,甚至连据城抵抗的勇气都没有。清兵北返后,阿济格在北京郊外写上了这么几个大字“官兵勿送”,然后挂在树枝上,以示藐视大明。此时,崇祯不知作何感想,会不会想到袁崇焕了呢。
1638年——多尔衮入寇中原,卢象升殒命。
面对清军来犯,还在守孝之中的卢象升应诏勤王,由于各路明军畏不前,高起潜、杨嗣昌等屯兵观望,其心中不免十分悲怆。进入京城后,卢象升在大殿上对崇祯说了这么一句话:“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豪气十足。可惜崇祯并未授予他节制天下兵马的真正权力,手中能调动之兵力不足两万。即便是如此,卢象升依然敢率先对清军发起攻击,夜袭大营,连破十余垒,可惜杨嗣昌与高起潜违约,不发兵增援,以致功亏一篑。紧接着,卢象升移兵巨鹿,中途又分兵驻守,此时,他手中仅有5000人,而且粮饷不济,将士食雪草充饥。就算无比艰难,他依然率兵冲锋,八旗兵丝毫不敢靠近,直捣弹尽粮绝,中箭而亡。杨嗣昌、高起潜几十万大军,距离卢象升不到十余里,却不发兵增援,而且还诬陷他畏敌逃跑,十分可恶。
1642年——阿巴泰劫掠中原,兵锋直抵黄河岸边。
松锦大战之后,明朝可用之精锐损失殆尽,而李自成、张献忠等再次坐大,明军在朱仙镇、襄阳一带被农民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此时,皇太极受命阿巴泰为大将军,令其统帅八旗精锐从墙子岭入关,第五次进犯中原。这一次,清军几乎遇不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从长城一直打到山东兖州,然后分兵劫掠登州、莱州、莒州、沂州、海州,如入无人之境,掳掠人口36万,黄金12000两,白银200万两。更可恶的是,阿巴泰居然下令大军从卢沟桥北返,将所掠夺之牲畜、财物、人口装进马车驼队,连绵30里,15天才走完,俨然就是向明朝将士炫耀“战果”,以示羞辱。
总而言之,清军五次入寇中原,真正顽强抵抗的只有一次,即是袁崇焕入卫京师那一次。袁督师死后,敢于挫敌锋芒的,只有卢象升,但却是孤军奋战,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谁的错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