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摄政7年,一年办成一件大事,而且全是维系周朝800年基业的大事件,其中有一件事还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读懂了周公,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3000多年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谦让、克制、不主张武力侵略的国家(个别朝代除外)。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周公在位期间所做的大事之一,制作礼乐。
"礼"的现代释义是"礼节"、"礼貌"、"礼仪"等,是人和人之间较为"上乘"的相处方式。周朝的礼乐虽然由夏、商而来,不过,在周初,由以周公为首的西周贵族陆续加以厘定、增补、汇集、渐渐成为法定的制度。
严格来讲,周公才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是他的后继者,铁杆粉丝和发扬光大者。甚至有学者认为,华夏文化始于周公定礼。可以说,不管是周天子的天下、诸侯的封地,还是小老百姓一家子、或者孑然一身的单身狗,整个社会都在周礼的制约下有序运转。
周礼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和社会资源,确保将既得利益牢牢把握在权力阶层。而在这个阶层内部,以嫡长子为利益最大获得者,这样可以避免众多子女为哄抢资源打得头破血流。嫡长子的入选资格到底有多难?满足了"正妻之子"这个条件还不够,还得是"正妻长子",即使是双胞胎也得是最先出来的那个。
在周礼的设想里,事先将候选人"内定"为唯一的那一位,这样才能让其它子女从小就学会"认命",早早放弃和大哥争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稳定。当然,嫡长子以外的子女也会获得平民阶层奋斗一辈子也无法拥有的权利和资源,他们再按照同样的方式和顺序,将各自的资源依次给予自己的子女。一旦统治阶层内部关系稳定和谐,平民阶层当然就无机可乘、无望翻盘。如果是由弟弟取代哥哥,或妾室的儿子取代正妻的儿子继承最大权利,那就是"礼崩乐坏",这在西周后期和东周时期时有发生。
那对于家里没矿的平民,周礼有什么约束力呢?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的组织架构。不管家里有没有王位继承,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等礼教同样适用于每一个最普通的家庭。
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周礼对个体的限制和束缚,特别是对庶民和女性的要求苛刻至极、实在不可理喻,但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几千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西周做到"人人平等"同样苛刻。因为任何政治制度和社会架构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拍板"。
历史上的周公不但被光芒四射的姜子牙抢占了风头,还给大多数人留了个"占卜师"的印象。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周公维护的是贵族阶层的权利。周朝结束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被彻底拉下神坛,阶层之间的壁垒很快被打破,很多皇帝本身就不是贵族出身(朱元璋),甚至还出现了弑君(司马炎)弑兄(李世民)篡位者。周公的这套体系对于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起到了反证甚至威胁的作用,也就导致了后世的皇帝捧孔子而淡化这位真正的儒学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