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有许多习俗,如给压岁钱,吃年夜饭,观察除夕等。这些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俗。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让我们来看看边肖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风俗集锦
除夕之夜的家庭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每个家庭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除夕一桌丰盛的年菜,全家团聚,围坐在桌前,吃团圆饭。桌子上有大菜、凉菜、热炒、小吃。一般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一个是火锅。一个是鱼。火锅沸腾,热气腾腾,温热闷热,预示着蒸蒸日上;“鱼”与“盈”的谐音,是“吉时有余”的象征,也是“年年有余”的比喻。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好运;油炸食品,如龙虾、炸鱼等。祝家人像“用火烹油”一样生活富足。
有许多著名的年夜饭,从北到南各不相同,如饺子,馄饨,长面,元宵节等。而且各有特色。北方人习惯在过年的时候吃饺子,意思是“年纪轻轻就有性生活”。因为白面饺子形似银锭,桌上摆上锅碗瓢盆,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的寓意。有的饺子包里有一些开水消毒的硬币,说谁先吃谁就能多挣钱。
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在一些家庭,年夜饭后,每个人都不允许离开餐桌。大家吃完了,长辈会分给晚辈,鼓励自己的子子孙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长,做一个好人。有的人晚上睡觉后有家长把孩子放在枕头下,更多的人有孩子聚集在正厅,向爷爷奶奶、父母喊新年好,跪着排队;然后要红包。
我甚至跑到爷爷奶奶的卧室,跑到床边,喊着“压岁钱,压岁钱!”老人不够忙,就装小气。他讨价还价,围攻摸索,终于挖出了老祖宗的红包。在它咆哮着离开之前,每个人都抢走了它。老人看到这一幕喜出望外,认为这是新的一年一切顺利的吉兆。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是融入家庭伦理的民俗活动。
祭祖
据民俗专家介绍,祭祖是除夕夜的一大盛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摆上丰盛的饭菜,点上香烛,父母会带领儿孙们去祭拜。北方一些农村会在家烧纸钱。大年三十晚上,在祖先雕像前摆上香烛、美酒和菜肴,全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直到你的祖先吃了年夜饭,人们才开始享受年夜饭。
让我们继续跟随边肖去看除夕的习俗吧!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代周初《风土记》说起四川的过年习俗。在年底,人们互相赠送年礼,这被称为“支付新年”。互相设宴,叫“又一年”;除夕夜熬夜被称为“守岁”。这是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录。然而此时,这似乎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隋唐以后,成为全国普遍的风俗。
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用工整、对仗、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给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始于
在窗户上贴剪纸
汉族人也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一种流行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异彩纷呈。
贴上“福”字
有些家庭在贴春联的同时,还想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人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在汉族中,“福”字被精细地描绘并制成各种图案,如寿星、桃子、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燃烧的鞭炮
中国汉族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说,新年来了,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伴着爆竹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爆仗”、“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也统称为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除夕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营造节日气氛。除夕夜,红灯笼挂在门口,正房里点着红色的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着桌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