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牧野之战:周武王何以仅用几个时辰,就灭了商纣王?

牧野之战:周武王何以仅用几个时辰,就灭了商纣王?

牧野之战,是商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终结了五百多年的商王朝,开启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不一,直到今天,人们对这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战,仍存在诸多认识分歧。

比如: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军进军的路线,双方的兵力、部署,周军取胜的原因,等等。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莫过于

周武王的联军仅用几个时辰的时间,就击败了兵力比己方多得多的商军,攻下了商都朝歌,迫使商纣王(帝辛)自焚而死。

这不仅是文献记载,还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

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公社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最具价值的是

“利簋”——

簋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作器者名

“利”,他随武王参加灭商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这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上有铭文32字,前14字为:

“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学者们对铭文的考释至今未达成共识,这只是一种断句释例。)

利簋及其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张政烺先生将其大意释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唐兰先生释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甲子那天的早上(太阳出来后到早饭前),夺得了鼎,打胜了昏(指商纣),推开了商王朝。

于省吾先生释为:武王伐商,事前从事岁贞而吉,并为上帝所闻知,于是甲子早上一战,时间很迅速就占有了商地。

商承祚先生释为:武王伐商,于甲子早上这个时候进军,战至天刚黑这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胜利,占有了商国。

等等。

不难看出,尽管各家对这句铭文的释读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

这场商周之间的决战进行得非常迅速,一天之内,几个时辰就结束了。

而这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基本相符——

据《尚书·牧誓》、《史记·周本纪》等载,周武王的军队是在

“甲子昧爽(拂晓)”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之后就与商纣的大军会战。商军很快被击溃,纣王逃回朝歌城,当天晚上便自焚而死。

为什么牧野之战会结束得如此之快呢?商纣的大军——按《史记》的说法,有七十万人,后世多认为是十七万人——何以战斗力如此低下?

过去的正统解释是:纣王失德,行暴政,丧失人心,众叛亲离;而武王是仁义之师,百姓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史记》所说:

“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所以两军一交锋,商军即败退,并临阵倒戈,助周攻商,使纣王一败涂地。

然而,商军兵力远胜于周军,又是以逸待劳,结果却大败,甚至还是临阵倒戈,其间蹊跷,实在耐人寻味。仅仅用纣王失人心而武王得人心来解释,似乎有些简单化了。

古人对此就提出了一些说法,如《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这是说,周武王率领的联军中有巴蜀的军队,他们非常勇锐,而且在阵前“歌舞以凌殷人”——这大概是一种巫术,由此造成了商军的倒戈。

从我们今天来看,巴人的这种作战方式,想必为世居东方的商兵所未见,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扰乱商军军心的作用。但这不太可能是商军迅速溃败的主因。

世传纣王是暴君,失人心而失天下

现当代学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对此提出了多种解释。

郭沫若先生认为,周能灭商,“倒并不是因为殷纣王怎样暴虐,失掉了民心,而是另有一段历史原缘的。这段古史的真相,也因(甲骨)卜辞的发现才得大白于世。”

在郭先生看来,

商纣王的恶名多为周人所加,其实帝辛(纣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他和他的父亲帝乙两代,曾长期和东南夷发生战争。

“据卜辞所载,帝乙十年及二十年屡次征讨夷方,……在帝辛的一代,《左传》也屡屡说到,说他‘为黎之蒐而东夷叛之’,说他‘克东夷而殒其身’,说他‘百克而卒无后’;可见帝辛继承父业,屡次用兵,终于把东南夷平定了,故尔他能有‘亿兆夷人’作他的‘臣’——就是奴隶。”

“俘虏能有亿兆,战争可见猛烈,殷将士的损失也未必不在少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周人乘虚而入,殷纣王用俘虏兵对敌,卒致‘前徒倒戈’,遭了失败。这便是殷周之际所谓征诛的实际。”

也就是说,商纣王是因为将重兵用于征服东夷,从而给了周武王袭商的机会,最后失败自焚,也就是《左传》所说的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在一些学者看来,商纣王不失为英武之君

也有不少学者是从

战略或谋略的角度,来分析商周之战。

如许倬云先生就认为:“周以蕞尔小国而能克商,既不能由经济力强弱作理由,又不能由军事力量的优劣来分高低,

周之胜利当只能由战略的运用以寻求解释了。”

在一些学者看来,

周人在牧野之战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几代周人长期谋划、实施,尤其是周文王、周武王大力推进灭商战略的结果。

比如说,在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盟津,“八百诸侯”赶来助战,都说可以伐纣了,武王却以“天命不合时”为由,撤军了。其实,这既是一次试探商廷反应的出兵,也是一次伐商的实战演习。

一直等到两年后,商朝统治集团内部大分裂,纣王的哥哥微子出走,叔父比干被杀,叔父箕子因惧怕而装疯,也被纣王囚禁,太师疵和少师强抱起乐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武王……武王这才抓住有利时机,汇集联军,再度出兵伐纣。

不少学者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闪电战“

而从武王伐纣的具体过程来说,也是充满了高超的谋略。

不少论者认为,武王伐纣采用的是

奇袭战,与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精锐部队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一举击溃商军,攻陷了商都。

还有论者认为,周军能如此迅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间谍战的成功。

其实,早在《孙子兵法·用间》中就曾指出:“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认为,在商灭夏、周灭商而有天下的过程中,

伊挚(伊尹)和吕牙(姜尚)这两大功臣的间谍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姜尚早年曾在商都活动,对商廷很了解,应该也收集了不少情报。但在武王伐纣时,他作为第一谋臣,不可能亲自在朝歌主持间谍工作。

很多论者认为,周武王和姜尚安排在商纣王身边的大间谍,就是

胶鬲。

《国语》中曾将他与妲己并列为亡商的罪人:“殷辛伐有苏,有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而在其他文献中,胶鬲又有贤名,不像费仲、恶来那样得宠于纣王,因此说他“亡殷”,很可能是因为他做了周人的间谍。

文王渭水聘子牙:姬姜联盟是反殷的核心力量

关于此,《吕氏春秋·贵因》中记载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

说是周武王率军到了鲔水,商廷派胶鬲来问武王,要去哪里。武王也如实相告,说去商都。又问什么时候到达,说

甲子日。胶鬲即以此日期回报商廷。

当时正在下雨,行军艰难,谋臣建议停下来休整,武王却下令日夜不休,疾行不辍。其理由是,如果不能在甲子日按时到达,胶鬲就可能因提供错误信息而被纣王杀害。

为了救胶鬲,武王一路狂奔,如期到达了殷郊牧野。此时商军已严阵以待。不过最终,武王还是战胜了纣王。

《吕氏春秋》将武王的胜利归之于“义”。但这恐怕是后人的粉饰。

论者们认为这则故事要反着看:

胶鬲不是纣王的使者,而是武王的间谍。武王之所以要急行军,以确保甲子日到达,是因为那是他与胶鬲预谋好的时间。

很有可能,正是胶鬲策划了商军的“前徒倒戈”,是他先秘密联络东夷俘虏,再让纣王用东夷俘虏兵为商军前锋,巴人的阵前歌舞,也许就是他们约好的倒戈信号。

有了胶鬲这个强有力的内应,周军虽实力不如商军,但抓住时机,以奇兵制胜,一举攻克商都,也就不是太难的事了。

对以上分析,你怎么看?你认为周武王速战速胜商纣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商纣王,时间,史记,时辰,周武王,利簋,铭文,先生,战争,商军,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纣王,武王,商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商纣王,时间,史记,时辰,周武王,利簋,铭文,先生,战争,商军,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纣王,武王,商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商纣王,时间,史记,时辰,周武王,利簋,铭文,先生,战争,商军,消息资讯,商纣王,周武王,纣王,武王,商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