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几乎决定了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命运。
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杀。
这一年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满清联手击败,退入关内。
这一年清军入关,顺利占领北京,并随后大举南下,要占领整个中国。
这一年明朝在南京成立新的领导核心,南明“弘光政权”建立。
历史究竟是三分天下,南北朝,还是大一统?
在这个关键时刻,南明有一个重要人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这个人的一些抉择直接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这个十字路口,这个人成为了国运的操控者,这个人就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关键人物——史可法。
史可法出身官宦世家,他的老师是著名诤臣左光斗,史可法在崇祯朝并没有太多的表现,但是在1644年崇祯死后,历史的剧变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史可法当时是明朝在南京的兵部尚书,是名义上的明朝国防部长兼任南方军团的总司令。
要知道,南京在朱元璋时代曾是明朝首都,之后历朝都是明帝国的重镇,是仅次于北京的行政中心,这里保留着一套完整的中枢领导班子,几乎可以直接取代北京政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就是明朝的第二首都。
随着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尽,明朝国统的延续成为了重大问题,史可法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史称“弘光帝”,这个政权算是明朝末年各派势力都承认的一个政权,也可以说是崇祯死后明朝翻盘的唯一机会。
对比南宋在南方立国,这个时候的史可法按说既然是拥戴之功,又是兵部尚书,理应掌控全局,除了拥戴皇帝,还应该积极备战,因为满清此时已经击败李自成,入主北京,不久势必南下。
但是,史可法却在关键的时刻犯下了不少错误。
首先,史可法屈服于政敌,竟然被人调离了南京,因此失去了对弘光中枢的影响力。
其次,在拥戴弘光帝的过程中,史可法竟然让军队将领喧宾夺主,抢走了拥戴之功,这些将领因此居功自傲,不把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放在眼中。
然后,当时明军在襄阳的将领左良玉东下要“清君侧”杀史可法的政敌马士英等人,史可法竟然不顾北方军事防线亲率军队抵挡左良玉,闹得两败俱伤。
史可法在江北统帅弘光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江北四镇”,四镇总兵互不协调,互相不服,对于史可法这位“督师”也不放在眼中,最后,这批军队大多投降满清,成为了清军南下的向导。
史可法最后在扬州城力战被俘,不屈而死,他的尸体腐烂无法辨认,最后是用“衣冠冢”代替修坟。
史可法确实有气节,是个忠臣,但是,在那个波诡云谲,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也只是一个忠臣而已,他无法力挽狂澜像南宋那样让南明割据江南,史可法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一系列幼稚的错误导致南明失去了在满清入关初期立足江南的机会。
史可法死后,扬州城遭到满清八旗军血腥屠杀,死者达到八十多万,史称“扬州十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