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新制布裘》
在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一诗中,真情实感地描述了富人优裕的生活状态,新制作的布裘十分保暖,即便在寒冷的冬夜盖着它入眠也不会被冻醒,浑身温暖如春,一觉到天明。可是这只是富人的生活状态,对于穷人来说便是“百姓多寒无可救”的悲凉。的确,古代人物资匮乏,没有现代化的产业,就连棉花的大量传入也是在宋元时期才引进,即便之后引进了棉花,棉花也只是流通在富人之间的产物,对于穷人来说就是奢侈品。那么对于宋元之前的年代,没有棉被可以抵御寒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呢?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实乃佩服。
南北差异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从北到南,国土跨越了多个纬度,因此出现了巨大的南北差异,除了表现在饮食,生活习惯,风情,地势等方面,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上的巨大不同。网上总有一些网友争论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哪里更冷的话题,其实总的来说,南方的冬天也冷,带着湿冷的感觉,让人感觉冻到骨子里。
北方的气温肯定是更冷的,纬度高,又接近西伯利亚寒冷之地,冬天总是又干又冷,不过由于家中有地暖等设施,所以在室内的感觉还是温暖的,不过室外那就另当别论了。在北方,室外的风刮得人脸颊子疼,百姓出门谁不是裹着大裘衣,羽绒服,帽子,围巾和手套呢,全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的,看起来十分的笨重。好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都有完美的供暖系统,所以冬夜也不会觉得寒冷不能入眠,加上棉质被褥等,被窝那叫一个暖。
古代人御寒
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在宋以前都还没出现棉花的大量种植,南北的冬天都冷,人们又是如何抵御寒冷的呢?在远古时期,农耕文明还未开始的时候,部落的人们主要是通过打猎获取动物的皮毛来用作抵御寒冬的物品,那时他们以群居生活为主,人多互相取暖加上火堆,冬夜也就这么过了。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种植粮食来生活,建造自己的房屋,打猎的方式不再成为主流的人生存方式。首先房屋就能抵御一定的冷气了,但是这远远不够。所以那时的人们因为家境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御寒方式。
对于富人来说,因为有足够的钱财,所以他们主要是靠购买动物的皮毛来御寒。这些动物皮毛包括了貂毛,兔毛,羊毛,驼绒等等,相比较于棉被,动物的皮毛是天然的御寒产物,产生的能量更多,保暖效果也更好,皮毛柔软舒适,非常适合用于制成衣物或者是被褥品。不过这动物皮毛仅仅是富人的专属品而已,因为穷人买不起。而动物的皮毛也不容易得到,首先打猎就非常不易,制作成皮裘子也不易,当猎人打到动物后也是卖给有钱人家,所以动物皮毛也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对于穷人而言,他们的御寒方式就显得简单又卑微了。穷人只要吃饱饭穿得暖便是人生追求了,在他们看来,能够度过寒冷的冬天便是一件幸事,也是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御寒产物便是随处可见的干草了。将干草填充在被子里,或者是覆盖在房屋顶上,阻止热量的散发,以此来抵御寒冬。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杂草,农民们把他们收集起来晒干,冬天就可以用上了。既能保暖又不花大价钱,这种方式御寒对于穷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加上屋子里烧个火堆,虽然不及富人的舒适温暖,但是冬天也能将就过去了。
结语
如今,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下,棉被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人们很少为寒冷而发愁。如今的棉被是用棉花填充的,轻巧舒适还保暖,伸展性很好,比起古代富人的动物皮草,保暖却沉重,如此看来棉花更胜一筹。除了棉花,现在的人们还会用蚕丝制作保暖衣物,加上现代化的供暖设备,比如地暖,水循环供热,热风扇以及空调等,十分方便,所以寒冷自然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新制布裘》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