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总是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饮食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让我们和边肖一起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吧!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餐桌礼仪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的首选。因为可以坐的人多,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所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在西式长桌上那样通过座位来明确识别。客人应该等主人邀请后再入座。主人应该注意不要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桌的座位上。这是一个禁忌。
直到所有人都到了,你才能开始吃饭——即使有人迟到,你也要等。一旦每个人都到位了,主人家就可以做开场陈述了。在用餐过程中,主人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督促客人尽可能地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典型的中国餐桌看起来很空。每个座位前面可以看到一个盘子上的碗,右边各自的座位上放着一套筷子和勺子。正式场合会出现餐巾纸,主要放在膝盖上。
在正式的宴会上,菜肴像幻灯片一样吃,一次一个菜。一般米饭和菜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选择一起吃。由于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应该单独品尝,一次只能从碗里吃一道菜,不能混合。不能用盘子吃饭,只能用碗。骨头和贝壳被放在骨板中。如果叠放的盘子有太多骨头,必须及时更换干净的盘子。
筷子用于餐桌上除了汤以外的所有食物。也可能提供刀叉,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吃饭的工具,所以不要玩它——把它当鼓槌是非常不礼貌的,也不能用它指指点点或打手势。当然,你永远不应该吸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里,这是一种禁忌——这就像葬礼上的蜡烛一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此外,你不应该在一个盘子里不停地转动筷子。你应该先用眼睛看看你想拿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夹食物时,尽量避免接触其他食物。如果可能的话,用旁边的筷子和勺子。吃完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家中国餐馆没有茶就不能称之为正式。所以喝茶要注意几个关键,从年纪最大的到年纪最小的,最后给自己倒。当有人给你倒茶时,用手指轻敲桌子是礼貌的。这是对倒茶者表达感激和尊敬的一种方式。倒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历来“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为了遵循传统习俗,在聚集在餐桌前大吃一顿。宴会的原因可以是庆祝或哀悼。每逢农历新年、婚礼、中秋节等中国节日。在中国,人们会聚在餐桌前庆祝节日;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去世,死者家属会在葬礼后设立“慰问酒”,招待参加葬礼的亲友,表示感谢。可见,中国人非常重视在饭桌上聚会之前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2。宴会仪式
宴请主人和客人是一种社交活动。为了使这种社交活动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引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一套规范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人招待客人时,会被邀请坐在最上面的桌子上,放上馕、糕点、冰糖、夏天的水果,先给客人倒茶或奶茶。在吃抓饭之前,你应该提一壶水来洗手。用盘子抓米饭,不要把抓到的米粒放回盘子里。饭后,客人可以在主人收拾好餐具后离开。蒙古人认为马奶酒是一种神圣的饮料,并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宴饮时,我们讲究礼仪。当我们用手吃羊肉时,我们应该向客人赠送带肉的羊琵琶骨和四根长排骨。对客人来说最隆重的宴会是全羊宴,全羊的各个部位都放在一个锅里一起煮。宴会时,羊肉片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尾巴朝外。主人邀客切羊肉荐骨,或长辈动刀,主客共进晚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会礼仪,一般的程序是,到了时候,主人邀请柬在门外迎接客人;迎接客人,延伸到客厅,并提供茶点;引导客人入席,以左为上,为首席。中间座位,左边座位是第一个,对面座位是两个,第一个座位是三个,第二个座位是四个。客人入座,主人敬酒,客人们礼貌地相互致谢。宴会结束后,引导客人进入客厅,奉茶直至告别。宴会期间,上酒也有一定的规则。现代的标准程序是:从客人右侧倒酒,先倒主宾,再倒主人;先是女嘉宾,然后是男嘉宾。倒八分酒,但不要倒得太满。先冷后热,热菜应上在主宾对面座位的左侧;单份菜或配菜、点心先于主人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塑料菜,头尾不要朝向主位。
在古代的正式宴会中,座次的安排和宴会的仪式是非常严肃的,有时甚至是相当严肃的。有的皇帝曾下诏整肃,不许随便行动。宋真宗曾经批评朝鲜的低端宴席现象。见账号《宋史礼志十六》: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上谕曰:陈毅将呈朝廷,其衣列。他会通过训练炫耀文物,谨慎,等待权力,使用纪律。情况反复授予主义,适当照顾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逐渐变得迟钝。比如肯定制度。既然今天的酒席,宜点御史台订餐,每点一份都要点个闹。违者,由殿委大夫、钟诚、多殿委知杂御史、务御史、玄关委四处巡视、观察、把玩;同堂办事,直入日常,入寺私礼者,必托于闭门奏事;士兵们命令庙前的一个卫兵负责各个学校,但当他们不尊重时,他们就派他们的下属去完成调查。……
在朝鲜的宴席上,有几百个预宴,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所以组织管理很重要。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阅读《明会典》的相关文字,想象一下古代的大致情况。“所有宴会的一般规则”说:
(宴席)前期礼部到各衙门,打开宴席官位,将画面按顺序呈上,仍挂在长安门内公开展示。宴会当天,有四个御史,两个站在殿里,两个站在担坂周围。锦衣卫、鸿胪寺、礼部也做了更正。
午门外设宴时,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光禄寺将命名,宴官各取衙门官产照片,写上爵位、姓名,贴在桌上。当你在等候室的时候,你应该保持秩序。磕头之后,侍臣要坐下,这样你就按名字坐下了。不允许提前入座,有失风度。以及光禄寺掌贴帖和宴帖的标题,
首先,摆酒席的时候,菜的位置要符合规定,要遵循一些固定的规则。骨肉要放在净肉的左边,饭菜放在就餐者的左边,肉汤放在右边;肉,比如热肉,放在稍微靠外的地方,酰基酱调料放在靠近前面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附近,葱花之类的可以放远一点;如果有肉铺之类的,注意摆放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是根据用餐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是虚拟礼物,主要是为了用餐方便。
其次,还有陈文对餐具和饮具的摆放、仆人上菜的姿势、重点菜的位置等的规定。仆人摆放酒壶、酒瓶,壶嘴要面向尊贵的客人;菜端上来的时候,不能面对客人和菜喘气。如果客人此时恰好有问题,你一定要把脸侧过来,避免吐气吐到盘子或客人脸上。上全鱼菜时,一定要把鱼尾对着客人,因为鲜鱼容易从尾部的骨刺上剥落;相反,上鱼干时,更容易把鱼干从头上剥下来给客人吃。冬天鱼的腹部比较肥,摆放时鱼的腹部偏右,方便喂食;夏天背鳍比较肥,所以把鱼转回右边。主人的情意就是通过这个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如果仆人不讲道理,必然会导致不愉快。
第三,招待客人和宴会不仅仅是等待仆人斟满酒和菜。主人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引导和陪伴,主客必须一起吃饭。尤其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坐在一起的话,会麻烦很多。和老人喝酒,喝酒一定要站起来,离开座位拜老人。意思是老年人不用这么做,年轻人会回到座位上喝酒。如果年长的喝了他所有的杯子,年轻的不能先喝。如果老人给地位低的人,如仆人、佣人等送吃的、喝的,也不必婉言谢绝。他们的地位相差太大,连感谢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侍奉学长和学姐的人,侍奉晚辈的人还是要记得先吃几口饭,这叫“尝饭”。虽然你先品尝食物,但你不能先把自己吃完。你要等长辈吃饭了,才能放下筷子。吃得少的人,吃饭都要细嚼慢咽,很快咽下去。做好随时回复长辈提问的准备,谨防喷米事件的发生。
所有熟食都必须由服务员品尝。如果是水果之类的东西,一定要让尊贵的人先吃,少数人抢不到你前面。在古代,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给你水果,比如桃、枣、李,吃了水果之后,剩下的果核一定不能扔掉,一定要用胳膊还回去,否则就是极不尊重。如果尊者给你的是未吃完的食物,而容器又不好清理的话,你就要倒在自己的餐具里才能享用,否则会妨碍你的饮食卫生。
谦逊的礼貌一直是饮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女对父母,下级对上级,子女对长辈,都要表示尊重和敬意。在这方面,不仅经典写成文字,朝廷作为命令,家里人也认为是教训。055-79000有《庶人会礼》,在提到明朝大皇帝朱元璋的时候点了两次,以肯定餐桌上尊卑次序的排列礼仪。
吴五年(1372年),各乡党首、民间知识分子、农民、商人等百姓,都住在一起相见,老了就设宴祭拜。坐第二位,长辈在前。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员到乡,但在宗族和妻子的祖先的家庭秩序,如家庭礼物。如果你有宴会,举行一个特别的宴会。你不能坐在官员的下面。与官会,阶为爵,爵有齿同阶。
在许多古老的家族中
饮食本身,因为参与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个体特征,每个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习惯。但是,吃饭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而且往往是在某个群体内、某个家庭内或某个社会群体内进行,所以需要用社会公认的礼仪来约束大家,使每个个体的行为都纳入正轨。
《周礼》所述的饮食礼仪,在先秦时期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本文如下:
“坐空之后,吃之前坐。”一般来说,你应该坐在德高望重的长辈后面,以示谦恭;“吃饭前,先坐下”是指吃饭时,尽量坐在桌子前面,靠近摆放美食的桌子,以免不小心掉下来的食物弄脏座位。
"当食物端上来时,客人开始用餐,这样食物就不会有恶意."宴会开始时,山珍海味上桌时,客人要起立;当一位尊贵的客人到来时,其他客人应该起立以示尊重。让主人吃,热情的拿,不要不理。
“客若滴,食而辞。主人向客人辞行,然后客人坐下。”如果客人的地位低于主人,他或她必须双手拿着食物面对主人。主人打完招呼后,客人就可以入席了。
“主人延客祭,祭食,提前祭,点了菜,遍地献。”开饭前,菜肴摆好后,主人引导客人进行祭祀。祭食于案,祭酒于地,先祭食之,以食为序,祭万物。
“三顿饭后,主人等客人吃完,再分菜,客人满意。”所谓“三餐”,就是一般客人吃了三小碗饭就饱了,还得被主人劝着开始吃肉。
由于酒席即将结束,主人不能吃完就离开客人,只好等客人吃完再停止用餐。如果主人没吃完,“客人没有空嘴”。空口是指用酒浆嗖嗖地往嘴里塞,使之干净,吃起来安全。主人吃饭,客人空着嘴,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吃饭的时候,客人跪在你面前,你吃完饭就可以教他们了。主人向客人辞行,然后客人坐下。“宴会结束后,客人自己必须跪在食物桌前,收拾好自己的餐具和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人。当主人说客人没必要自己做时,客人停下来又坐下了。
“我们在一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别人一起吃饭,不要暴饮暴食,注意谦让。“一起吃饭很难。”用同一个器具吃饭时,不能用手。吃饭时你通常用勺子。
“不吃。”吃饭的时候不要大餐,大口吃,有吃饱的嫌疑。
“没有吃的。”不能把想吃的米饭放回电饭煲,别人会觉得不卫生。
“不流。”不要吃太多,会让人觉得想吃得更快,好像吃不饱。
“不要咬。”咀嚼时,不要让舌头在嘴里发出声音。主人会认为你对他的用餐表现不满意。
“不要咬骨头。”不要故意啃骨头,会发出不好听的声音,让人觉得不尊重。
“不要和鱼斗。”不要把自己的鱼放回去,要吃完。
"不要把它扔到狗骨头上。"客人不要自己啃骨头,也不要扔给狗吃。
“别弄了。”如果你不喜欢吃某道菜,那就单独吃,或者争取。有暴食的嫌疑。
“不要养水稻。”不要为了吃得快一点而用器具扬米粒散热。
“吃米饭,舔一舔。”吃小米不要用筷子,但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你吃饭时必须用勺子。筷子是专门用来吃汤菜的,没有混着吃。
“如果你有一道菜,就用它;如果没有,就不要用。”Bi是筷子。汤里有菜,用筷子吃。如果没有菜的筷子不行,就直接喝了。
“哎。”不要喝肉汤喝得太快或声音太大。有些菜一定要用筷子夹,不能直接用嘴吸。
“没有柳絮。”客人不能自行调配汤的味道,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像自己更擅长做菜。
“唐
“嘿嘿。”不要只拿酱喝。糖是咸的,用来调味,不能直接喝。
“湿肉确定,干肉不确定。”软烧肉炖肉可以直接用牙掰,不用用手掰;肉干不能直接用牙齿咬掉,必须用小刀和匕首帮忙。
“放心吧。”不要一口吃下大块的烤肉和羊肉串,这样不会细嚼慢咽,狼吞虎咽,很没礼貌。
“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气。”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气。“只吃不忘忧。”不要哀叹。
类似的仪式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就拿第三卷《仪礼》所引的张拳《礼记》来说吧。下面的话自然是从《明史礼志十》推导出来的:
吃喝的地方,需要远离案件,不要搞得太狠。慢慢来,放在盘子里,不要草率,把菜和菜弄乱了。不要咀嚼发出声音,不要贪吃爱吃的东西,也不要贪吃更多的食物。把碗和杯子放好,保管好,不要出错掉在地上。
当代中国人,无论老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老的饮食传统。我们现代的很多餐桌礼仪可以说是根植于《养正类编》,根植于我们古老的饮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