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反而纷纷感激范仲淹。这为何会峰回路转呢?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10月,后来居住在苏州吴县,虽然他的祖上乃名门,但他的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他早年的生活相当艰苦,连基本的伙食都得不到保证,每天就用一点小米煮粥,等粥冷了之后就划成几块,每顿吃一块冷粥,拌着一点点腌菜,就是他的一顿饭。
这样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都算是比较艰难得了,而他作为曾经的大族,过这样的生活可谓是相当艰辛。
如此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即便是在这样的苦难环境下,他依然坚持每天刻苦读书,很快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公元1015年,27岁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了进士,从此就踏上了仕途,渐渐地就成为了宋朝的重要官员。但他的工作不像普通儒生官员一般,他上马能安邦定国平天下,下马能为官一任造福百姓,还能提笔流传百世。
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史称西夏,不再对宋朝称臣。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攻北宋,在三川口打赢了宋兵,就趁势围攻延州城。
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动。
范仲淹在朝堂当中以敢于进言而著称,但是因为他敢于谈及禁忌问题,经常会被皇帝贬职。
1040年,皇帝把范仲淹贬到西北边疆,来应对西夏的危机。
作为一个文人的范仲淹竟然还能主管兵事,并且做得还相当缜密,足见其才能不一般。
他到位之后没有进行主动出击,而是不断地训练军队,提拔优秀将领,尽量在宋朝的工事之内与敌军打防御战。
通过他这种保守的军事措施,宋朝军队打退了西夏的多次进攻,边境开始变得安宁。
在西北边陲的军营,有一大批优秀将领茁壮成长起来,包括之后很出名的“种家军”创始人种世衡,以及北宋最为知名的名将狄青,都是被范仲淹一手提拔起来的。
同时他特别注意改善与当地羌人的关系,这些羌人虽然当时被西夏所胁迫,但是他们又不完全从属于西夏,范仲淹想办法结交他们,使得他们偏向了宋朝,这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策略。
通过他的一番操作,虽然宋朝没有对西夏发动大规模反攻,但是西夏却失去了对宋朝的军事优势,宋朝西北地区因此而变得安定,最终西夏人被他搞得没脾气,称他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在范仲淹的威慑之下,西夏不得不再次向宋朝称臣,而范仲淹因为立下了非常显赫的军功,他被提拔到朝廷担任参知政事,这个官职相当于宋朝丞相,在当时属于极高的官职。
范仲淹终于完成了儿时的梦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对官场进行一次大的改革。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加大了对官员的考核力度,同时不断地严惩浑水摸鱼的官员。这当然是出于改善宋朝政局来的,但是却影响到了很多官员的利益,他因此而受到了众多官员的一致指责。
最终这次改革因为搞得太过火了,范仲淹就辞去了官职,请求外放做官,想要远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
一开始,宋仁宗并不想放范仲淹走,因为当时宋朝确实需要一个伟大的改革家,而范仲淹能文能武,威望很高,是主持新政的最佳人选。
可是由于新政的推行,触犯了太多官员的利益,在一片叫骂声中,公元1049年,范仲淹被贬到杭州任知府。
到杭州的第二年,一向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浙江杭州,突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园几乎颗粒无收,一些无良奸商趁势囤积居奇,哄抬米价,搞得当地天怒人怨。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重视商业的朝代,对农业不是多么重视,在没有遭遇天灾的情况下,粮食还能正常供给,可是一旦遭遇了严重天灾,许多老百姓就会吃不上饭。
不仅仅吃不上饭,奸商们也开始起哄,许多生活物资都开始疯狂涨价,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作为经济中心之一的杭州也出现了经济危机,如果杭州都过不好了,宋朝这一年的财政就得出问题。于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范仲淹,迅速采取了打破常规的三大措施,史称“荒政三策”。
但是他的三个救灾手段都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诟病。
一是兴办龙舟大赛,自己跟同僚们带头去观看,为此朝廷的官员纷纷弹劾他奢侈。
二是鼓励兴修寺庙,朝廷官员弹劾他大兴土木,不体恤老百姓的疾苦,毕竟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他范仲淹居然还有心思去看龙舟比赛,修寺庙不是?妥妥的不务正业嘛。
三是抬高米价,更是被大家指着鼻子骂,当时米价已经上涨到老百姓吃不起了,可是范仲淹居然下令让米价再上涨,直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这下把大家都给激怒了,官员们纷纷骂范仲淹。
然而不久之后剧情来了个神反转,其他地方都因为灾荒而出现难民,唯独范仲淹治下的杭州居然还相当稳定,老百姓的生活很快恢复正常。其实这背后蕴含着范仲淹的文韬武略。
举办龙舟大赛的目的是搞活市场。当地本身就是江南水乡之地,民众特别喜欢观看龙舟比赛,因此范仲淹举办起龙舟大赛。这么一来,许多富人都前来观看,穷人就做起了自己的小买卖。
富人毕竟是富人,看着激动人心的比赛,花点小钱也非常开心,当地的买卖自然就生意兴隆,穷人也有了一笔小小的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兴修寺庙增加就业,同样是范仲淹深谋远虑的。当地比较崇拜佛教,和尚特别有钱,但是想要和尚把钱拿出来也不容易。
于是范仲淹向这些和尚游说,说现在正是饥荒的时候,人力成本非常低,你们还不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建寺庙?
和尚这么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此时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所以对待遇要求很低,自己要是兴修寺庙,不费多少钱就可以修建非常富丽堂皇的寺庙。
所以他们也开始大兴土木,这为当地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一时间当地人开始有了不小的收入。
抬高米价更是他的良苦用心。当时之所以米价会暴涨,是因为全国各地都缺粮食,即便是大家的收入增加了,如果当地大米的储量总量不增加的话,米价依然会涨到大家买不起的地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通货膨胀。
所以范仲淹干脆下令让米价再涨一倍。
这下远近的米商都高兴坏了,虽然他们知道今年的米价开始暴涨了,但是像杭州这么暴涨得还很少,这些商人本来就是牟利的奸商,所以一个个都花大价钱从外地买米贩运到杭州,期待着想要在杭州狠狠地赚一笔。
奸商们心里打着来杭州发国难财的主意,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范仲淹想办法要他们给老百姓实惠。
杭州本来就是鱼米之乡,往年也有一定的大米储量,但是光靠这一点储量,想要缓解当地的饥荒还很难。
现在范仲淹可就不担心这个了,等到各地的粮商把大米运到杭州后,范仲淹终于拿出了必杀技,他下令官府对老百姓开仓放粮,只需要花费很低的价钱就可以在官府买到米。
老百姓一看,商人的米这么贵,而官府的米却如此廉价,自然毫不犹豫地去买官府的粮食。
这下子那些商人们可就发了愁,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米,结果运到这里却卖不出去,难道还把米运回去吗?
如果往返几次,光运费开销就不少,再加上路上耽搁一番,他们就要血本无归了。
思考一番后,粮商们只能认栽,也开始降价出售自己的大米,一时间杭州市场上的大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米价自然进一步地跌落,杭州人也就吃上了大米饭。
事后,老百姓都体会到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范仲淹虽然下令让米价上涨,但是当地老百姓都非常感谢范仲淹,认为范仲淹救了他们的命。
范仲淹不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情怀,而且为官数十年,他勤政爱民,为各地军民所传颂。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仍然敬佩这位儒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