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三年。这年十一月,寒潮难挡心情的亢奋,朱元璋亲自出城去龙江迎接凯旋的徐达。
经过近一年的北伐,元顺帝的儿子被俘,北元残部逃往遥远的漠北。此外,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也归还中原王朝。
几天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赏赐,封为贤臣。徐达被封为右朱国魏公,中书右丞相,年俸五千石。
朱元璋曾公开赞扬徐达:“破夷平夷,功古古今之最;为将相,文武双全。”由此可见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性。
徐达在明初很有影响。当年堪比徐达的常遇春死了。各大世家对徐大乐三人都敬而远之,就连开国名将李文忠也不例外。
受到尊重和宠爱,并没有让徐达变得嚣张跋扈。相反,他更加谦逊有礼。一座破旧的宅邸内。
徐达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里的孩子也严格要求。他严令子孙不得效法荀贵子弟,不得为非作歹。徐达在世时有4个儿子4个女儿,都叫朱元璋。三女嫁太子(三女徐妙瑾出家为尼),四子分别为徐惠祖、徐应旭、徐天福、徐增寿。
慈母常负子,严父生孝子。徐达的儿女们都遵从父亲的教诲,恪守家训。其中,以三儿最为出名。一是长子徐惠祖,智勇双全的名将。他忠于皇帝,誓死保卫明朝。徐增寿在艰苦的战斗中支持朱棣,被追封为定国公;三是长女徐妙云嫁给燕王朱棣,助夫登基成为明君22年,开创永乐盛世。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魏国公二代徐惠祖的“忠义”一生。
徐惠祖原名徐允恭,因建文帝名朱允炆,为避帝名改名徐惠祖。从外表上看,徐惠祖身高八尺多,颇有才气。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回祖,原名运公,身高八尺五寸,有才。”
史料中没有记载徐惠祖的生辰八字,但《弇州续稿》提到徐惠祖死时已经40多岁了。按此推算,徐惠祖应该生于公元1365年,徐达的长女徐妙云生于1362年,所以徐妙云是徐惠祖的姐姐。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天下局势并不稳定。徐达常年在外征战。徐妙云虽然是长辈,但徐辉祖依旧是徐家的当家之主。史料中用“家尊”二字来形容徐惠祖的领导影响力。后来,徐惠祖跟随父亲徐达在军营里训练。在明朝初期的“二将”中,明朝皇帝朱元璋最看重的有两个人,那就是徐徽祖和李景珑。李景隆是明朝开国皇帝李文忠之子。
1380年,朱元璋改革军事中央机构,将都督府分为五个军都督府。徐惠祖继续在左军都督府修炼。四年后,朱元璋命徐惠祖暂管左军都督事务。这意味着当时朱元璋对徐惠祖委以重任。
同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时患背疽,经治疗痊愈。
朱元璋听说后,特命徐惠祖前往北平吊唁徐达,并于十月将徐达接回南京治疗。
守诏指的是皇帝亲笔所写的诏书。它是皇帝的墨宝,比一般的诏书更珍贵。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徐达的喜爱程度。
1385年4月,名将徐达病情突然恶化。不久后,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54岁。
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万分,仰天哀叹:“老天怎么这么快就把我的良将带走了”,亲自到徐达府参加葬礼,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授予徐达太庙,排名第一。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写道:“10月21日,洪武奉武宁王徐达子之命于中山攻打魏国公。
1388年,徐惠祖儿子的三年孝道结束,以长子身份继承魏国。此后,徐惠祖无论是军事还是忠诚,都继承了父亲徐达的风范和品质,无愧于朱元璋的刻意磨砺。
1392年,太子朱标暴逝,朱允炆被记为皇孙。为避皇孙起名之忌,恰在此时改名徐惠祖。
明太祖朱元璋继续培养徐惠祖。朱元璋的大部分训练方式都是以军事训练的形式进行的。可以说徐惠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比如,徐惠祖曾到陕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练兵,赴浙江沿海训练军士,加强海上边防力量,抗击倭寇。
《明史》记载“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军训数”。
1393年,元朝投降将领阿鲁帖木儿的意图被识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徐惠祖到平定。朱元璋大喜,命徐惠祖主持中都督府事务。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元将阿鲁帖木儿,分任燕府,有异志,拘捕刑罚,兼办中军都督府。”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昔日名将英雄被大量清算。傅友德、冯胜等老一辈名将,都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徐惠祖十分尊重。即位后,封徐惠祖为太子兼太傅。
由于建文帝惧怕藩王权势,即位后听从了黄子诚和齐泰的建议,迅速实施了斩藩之计。
在诸侯王中,最难斩的诸侯当属燕王朱棣。建文帝已经提前在北平安排了同伴,燕王朱棣也在暗中锻造兵器,搜集粮草。
朱元璋即位一周年纪念日,燕王和建文帝还没有公开对立。朱棣心虚,怕自己只能装作受伤,又怕被朱允炆识破,转而派三个儿子去南京祭祀。
然而,当仅有的三个儿子全部抵达南京后,朱棣却后悔了。他生怕建文帝挟持自己的儿子为人质。
无独有偶,建文帝的谋士黄子诚和齐泰也为此事争论不休。齐泰极力主张将燕王的儿子们关押起来,而黄子诚却认为与其吓蛇不如将他们释放。
建文帝犹豫不决,特地召见徐惠祖征求意见。
朱棣虽然是徐惠祖的小舅子,但徐惠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他直言:“三个侄子中,只有朱高煦有勇有谋,不仅忠于陛下,还背叛了朱棣,此人若不除掉,必成祸患。未来”
要知道,那个时候,建文帝和朱棣只是在暗中较量而已。徐惠祖已经“义诛其亲”,劝朱允炆杀了朱高煦。在忠于皇帝和保护家人之间,徐惠祖选择了忠于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并没有接受徐惠祖的提议,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徐增寿。徐增寿因为支持小舅子朱棣,劝说建文帝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有时候觉得朱棣能够静下心来取得成功,真是天意。
建文帝错过了很多大好机会,总是选择信任不该信任的人。这是建文帝的第一个“假信”。
后来正如徐惠祖所言,朱高煦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杀向四面八方。建文帝只能叹息遗憾道:“可惜没有用徽祖的话。”
1399年,建文帝密令北平友人逮捕朱棣。于是,心腹直接上报朱棣,又是建文帝的“假信”。燕王朱棣在北平杀了使节和都帅,迅速控制了北平城,靖难之战爆发。
开战之际,建文帝派耿炳文率领25万大军讨伐“燕王叛军”。当时,明朝著名的开国将领并不多。除了耿炳文,还有身患疾病的郭英,朱允炆就把目标对准了新成长起来的“将军二代”。
最著名的两个人是徐惠祖和李景珑。
从军事能力和个人威望来看,徐惠祖更胜一筹,但建文帝考虑到徐惠祖与朱棣的关系,最终还是派李景隆前去讨伐。这是建文帝的第二封“假信”。
结果,郑村坝之战李景珑大败。当时有人建议换掉徐惠祖,但建文帝认为李景隆实力太弱,无法调动大军,便派人送来《黄越弓箭》,以李景隆赏赐。有权即时做出决定。
第二年,李景隆准备在白沟河与燕军大战,建文帝征求徐惠祖的意见。徐惠祖老实说,他最怕李景珑轻敌冲上来。建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派徐惠祖率领三万人支援李景珑。
不料,徐惠祖的大军还没到白河沟,李景珑率领的五十万南军就已经溃逃。南军大败,对建文帝元气大伤,士气大振,兵源补充,需要很长时间。好在铁轩和盛庸在济南站稳脚跟,暂时抵挡住了势不可挡的燕军。
李景珑大军虽然败北已成定局,但徐惠祖还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毕竟是三万大军。徐惠祖赶往附近的德州时,恰好遇到了独自逃往德州的李景珑。徐惠祖立即率军冲上来,竭力阻拦追击的燕军,终于率军撤退。
据《明史》说:“景隆单骑德州,是战。魏国公徐惠祖率军为宫,独率全军归。”
1402年,朱棣改变主意,决定绕过孤城济南,率军渡过济南继续南下。
灵璧之战,悍将平安、何符难对付,徐惠祖奉命支援。在灵璧西南的七美山,徐惠祖采取“先虚后实”的战术,亲自率军攻打燕军大营。此战,朱棣手下大怒的大将李斌阵亡,令朱棣军心颤抖。
不料徐惠祖正在连捷前线作战时,建文帝下诏将徐惠祖带回京城。
原来,当时南京盛传朱棣率军北撤,建文帝认为都城南京不能靠名将守卫,命徐惠祖驻军南京。.这是建文帝的第三封“假信”。
徐惠祖离开前线后,朱棣重整旗鼓,在淮北创建了和服师和平安师。没有了徐惠祖的帮助,南军再次败北。
朱棣随后乘胜追击,先后取得泗州、扬州之战,燕军逼近南京浦口。
就在这危急时刻,建文帝朱允炆终于决定信任徐惠祖,让他带领京师守卫。浦口之战异常惨烈,朱棣颜大军拼命突破徐惠祖的防线。
战场胶着,朱棣带头进攻盛庸的水军。得胜之后,他利用海军战舰的优势调转身,冲击着徐惠祖的防线,瞬间压力倍增。
又为留住朱棣浦口,对朱高煦说:“冕之,公子病甚重。”这句话的意思是,朱高煦将来要拼死打败敌人,封他为太子。有了朱棣的承诺,朱高煦在战场上胆子更大,鼓舞燕军将士奋勇前进。徐惠祖在多重压力下支撑不住。
朱棣顺利渡河,到达南京城金川门。曾被建文帝拜为大将的李景隆主动为朱棣打开金川门,燕军进入南京。
虽然朱棣的大军已经进入南京,但徐惠祖依然没有放弃战斗。徐惠祖、常胜率领大军分两路夹击燕军。最终,徐惠祖的势力,因为实力差距太大,无法恢复过来。
朱棣祭祖后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朱棣初登基时,建文帝的旧臣明成祖并不支持朱棣。不久之后,在朱棣的仁慈和强势下,旧臣大都臣服于新帝,唯独魏国公徐惠祖坚持不臣服。
徐惠祖将自己关在徐大祠堂,再也没有拜访过朱棣,最后被官吏捉拿下狱审问。明成祖朱棣亲自召见徐惠祖,但徐惠祖始终保持沉默,从不支持朱棣登基。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写道:“但徽祖心狠手辣,皇帝召见他问话。徽祖一言不发,但从未表示支持。司法当局逼迫他供认,他写信给他。写他父亲的开国英雄和孙子们不会死去。”
负责刑罚的官员逼迫徐惠祖招供。徐惠祖拿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中山王开国英雄后裔免于一死”,这就是朱元璋授予徐达免死铁证的内容。
朱棣非常生气,想要杀了徐惠祖,但是因为徐惠祖是开国功臣的后裔,又是国叔,所以最终没有处死徐惠祖。
后来,明成祖朱棣下令,撤销了徐惠祖的所有爵位和俸禄,让他回魏国公府居住。
《明史》记:“游荡久,竟受温和典,止乐归私宅,舍齐伦。”
几个月后,朱棣带着徐太后到南京镇守北平。徐妙云以姐姐的身份前来劝说,徐惠祖却毫不动摇,始终认为朱棣是篡权的汉奸。
1407年,徐惠祖病逝于家中。一个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得后裔”为由,命徐惠祖的长子徐钦继位魏国公,成为明朝第三代魏国公。
其实明成祖朱棣的理由很“遥远”,因为徐达并非没有儿子,徐达的次子徐应旭死于1416年,所以只能说朱棣有意恢复徐惠祖的爵位。“魏国公”。
所以,朱棣在心里对徐惠祖是敬仰的,甚至可以说是爱慕他的,因为徐惠祖的忠义,是皇帝的最爱。
遗憾的是,徐惠祖总是站在对立面,而朱棣是一个复杂的“又爱又恨”的人。
纵观徐惠祖的一生,从1388年继承魏国,到1407年孤独终老,这20年间,徐惠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徐达的教诲,忆及太祖朱元璋的恩情和扶持,抱着忠君报国的想法向建文帝献计献策,可惜朱允炆一直没有信任他。尽管如此,徐惠祖还是拼到了最后一刻。徐惠祖忠于明朝,忠于皇帝。不管皇帝的能力和人品如何,臣子们都必须至死不渝。徐惠祖的“忠”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体现。基本内涵还是值得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