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朱标太子为什么跳河?
据说,胡惟庸的案子涉及面很广,就连太子的老师、大文豪宋濂也卷入其中。
不管宋濂是谁,他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刘伯温、高启齐名,被誉为“明初诗文三杰”,朱元璋称赞他为“开国文臣第一人”。
宋濂作为一代大儒,前期和中期虽然有一些波折,但基本上都是顺风顺水。无论在官场还是文坛,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说起宋濂的下场,那时候他已经退休回乡好几年了,朱元璋亲自送行。当时两人还约定,在宋濂死前,他每年都会来皇宫看望朱元璋一次。但他的长孙宋申却卷入了胡惟庸的案子,一家人因此遭殃。宋申和宋濂的次子宋衍都被囚禁而死,宋濂本来是要连体的,幸得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求情,一家才得以赦免死刑,并且最终被流放到茂州。
一年后,宋濂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而太子朱标则是因为要向恩师求情而跳江,因为朱元璋在朱标求情时根本不理他。如果皇帝被杀,那就赦免他。”
无奈之下,朱标气得直接跳入水中。朱标只能学着赵德钊跳进金水河。幸好看守及时救下,朱标才回过神来。朱元璋看着被侍卫救下的朱标,也是“又喜又怒”的说道:“傻儿子,关我什么事?”没办法,只好听从儿子朱标的话,赦免宋濂的罪名,但宋范、宋申却被朱元璋下令斩首。
随后,朱元璋处决了一批当时执勤的侍卫。
原因很简单,失职。
当时朱元璋在太子身边安排了这么多优秀的侍卫,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但是这些侍卫都没有阻止太子下水,结果太子出水后就患上了抑郁症。解决之道,朱元璋见太子元气大减,便将怒火转移到侍卫身上,以保护不力为由将他们一律处死。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将侍卫全部杀光,而是根据侍卫的具体反应,给予了不同的奖惩制度。
据朱元璋自己调查,当时的侍卫有一部分在太子落水后第一时间跳入水中救起,另一部分则是脱掉鞋袜才下水。这样的细节虽然不怎么起眼,但也可见侍卫们对太子的重视程度。
将这样一份“报告”提交给朱元璋后,朱元璋立即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个是针对那些没有脱衣服就跳入水中的警卫。他们不但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处分,反而被朱元璋升为三品。
第二种是那些脱掉支撑然后潜入水中的守卫。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没有尽到侍卫的职责。他们不能在最危险的时候保护他们的主人,所以他们都被判处死刑并被斩首。.
这个理由很好理解。毕竟,太子是溺水了。脱掉衣服后你能救他吗?
太子淹死了,侯儒就等着脱衣救他?
太子朱标侍卫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太子的生命安全才是重中之重。这部分侍卫脱衣救太子,浪费时间,工作严重不称职。这意味着,在一条水流不急的河流中,若是朱标太子在江湖海中落水,有这部分侍卫保护朱标太子,朱标早就淹死了很久以前。
当然,这其实也可以从皇权的角度来解读。
封建集权政治的继承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现任皇帝在世的时候不能为未来的继任者打下稳固的基础,那对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根本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国家的稳定也需要人才来支撑。朱元璋继位后,不断给太子“拉关系”,这种拉关系的方式也非常巧妙。他会在国内故意“惩治”一个大臣,然后太子出面求情化解,这样大臣就会对太子心怀感激,日后忠心辅佐太子。
这种“剧本”并不是唯一的,唐太宗和太子也玩过这样的“剧本”。
据史料记载,这一次太子进谏(为宋濂求情)是带着母马一起去的。正是借助母亲的面子,他才为老师找到了生路。
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让太子收买人心。一旦“仁慈”的形象树立起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臣愿意加入他的行列。
综上所述,这件事看似是个意外,但背后却有着诸多利益。
不过这件事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因为这段历史是明代文学家徐贞卿所写。显然,我们看名字就可以猜到。主要是一些正史中没有的东西。轶事。徐先生在这里写的,多是明初朝野民间的轶闻趣事,确实比正史精彩多了。
野史虽然也是历史,但其可信度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