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怀逝
赵普,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成为赵匡胤的幕僚,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宋初,担任枢密使,宰相,为大宋制定了先南后北,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是宋初杰出的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的先祖,曾居住在幽州。后唐时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自祖父起,全家离开常山前往洛阳谋生。后周世宗继位后,结交了永兴节度使刘词,成为他的幕僚,后来刘词去世,临终之时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忍将他埋没,于是便将其推荐给了朝廷。
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攻下滁州,并受封担任了当地的军事判官。适逢赵匡胤的父亲卧病在床,期间赵普朝夕看护,给予了良好的照顾,正是这样的机缘,赵普认识了未来大宋的开国皇帝。他们一见如故,关系日益亲密。
有一次,赵匡胤抓到一百多名盗贼,准备全部处死,赵普觉得其中有许多无辜之人也被牵连,建议赵匡胤重新 提审。
结果,果然有很多被冤枉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后,赵匡胤对赵普更加信任和尊重。赵匡胤被封为节度使后,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第一时间也上表把赵普推荐为节度推官。
959,世宗病逝,继位的柴宗年仅7岁,赵匡胤加紧安排起从这位7岁孩童手里夺权的布置,他的幕僚之间彼此配合默契,让一切显得顺水推舟一样。
两天后,赵匡胤带兵北上,赵普与赵光义随行,两军会合于距离京城20里远的陈桥驿。
入夜后,在后周大营的军帐内,几位将军密谋商议“如今柴宗皇帝年幼,我等将士即使战死边关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奖赏,不如拥立禁军统领赵点检为新主,我等皆为开国功臣啊”于是达成一致意见,连夜闯入赵光义和赵普的大营,抽刀高呼“今日我等一定要拥赵点检为新主不可”。
赵普看到军心所归,暗暗高兴。吩咐众人安定军心,待明日便可见分晓。同时也将消息快马传回京城守将石守信和王审埼。天色发白的时候,兵变的消息也被可以传到全军,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众人彻夜难眠,拥到赵匡胤的大帐四周。
赵匡胤假借昨夜饮酒,对所有事情全然不知,手握兵权的几位将军见状,还未等赵匡胤再次开口,便一拥而上,七手八脚的为他披上象征王权的黄袍,俯身叩拜,大呼万岁。
之后挥兵回师。赵匡胤一家也被赵普安排到一个叫定力院的寺庙重兵把守,大军一到,石守信开城 迎接至崇元殿,黄昏时分,举行了禅让仪式,赵点检成了宋太祖,赵普也从一介谋士,成了大宋的宰相。
一次太祖问计于赵普,我想让天下止戈,安定长久,有什么计策吗?赵普回答天下分崩离析,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藩镇割据势力强大,臣强君弱。只有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节制他们的钱谷,收编他们的精兵良将为自己所用,天下自然安定。
赵普以陈桥兵变为例,暗示石守信等几位高级将领是目前最大的威胁,他们举兵更大的原因是能够从中得利,很难担保以后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不得不防。宋太祖听后如梦初醒,连连点头,于是先从改编禁军开始稳固自己的皇位。
在赵普的策划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杯酒释兵权的现象 ,这是一次高明的政治艺术,兵不血刃便解决了长期以来不断兵变改朝换代的祸根,许多高级将领被分为节度使只有俸禄没有实权,一切都归中央统辖。
权臣失势
从宋太祖得到政权,到平定南方,赵普作为手下的第一谋臣,太祖事无巨细,都会和他商议。
赵普出身小吏,学问方面和许多文士相比,差得太多。尤其是在担任宰相之后,太祖经常劝告他学习,而他也很努力,每次下朝后都深锁书房,仅凭一部论语便举一反三,才思日益精进。赵普深受信任,同时也敢于坚持己见。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了一个官员,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一连三天连续上奏,太祖一怒之下撕了他的奏章,而他不慌不忙捡起来拼接好后再次呈了上去,太祖最终答应了他。又一次在推荐官员时,他当面指责太祖,选官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决定,太祖气愤离去,赵普于是守在殿外等候,直到太祖气消之后又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次有人自称送来十坛家乡的海产,赵普没有留意便放在客厅,宋太祖也随之而来,听说有海产也想看一看,刚一打开,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这哪里是海产,满满十坛的金子呀。太祖一直担心官员收受贿赂,滥用职权。
这种情况下,赵普自然十分惶恐,俯身请罪,请求明察。太祖脸色阴沉说:“人家给你,你收下便是,这大宋的天下人家都以为是你们说了算”。(《宋史》: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后来,又有人告发赵普,私自贩卖木材,建造府邸;收受贿赂;包庇手下官员的违法行迹……
《宋史》:会雷有粼击登闻鼓,讼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骫法及刘伟伪作摄牒得官,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皆普庇之。
赵普为赵匡胤登基称帝、削弱藩镇割据,实现国家一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以权谋私,纵容手下违纪的行为又使得自己俨然成为了新的“恶龙”。
在太宗时期,虽然得到启用,但再也不复赵匡胤时期独宠的权势。